分享

你的命运已被锁死?后天的努力完全没用,宿命论被证明是正确的?

 海鹰21iy19j5rw 2022-06-21 发布于广东

你现在看这个文章的行为,是宇宙大爆炸之时就已经注定好了,这个观点是一个极具争议并且会改变你三观的观点。而这个观点起始于物理学探索的初期,也就是牛顿力学对未来的精准预测谈起。在牛顿之前,人们一直认为,物体的运动不可预测,因为人们没有发现运动规律。但是牛顿力学诞生以后,只要能够知道一个物体的初始状态,就能根据受力分析,推演出未来物体的运动轨迹。由此我们就可以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那就是未来的一切,其实早已注定好

文章图片1

举个例子,由于我们的世界在微观层面,都是由基本粒子构成,所以整个宇宙其实就是无数粒子的组合体。如果在某个时刻,我们能够知道所有粒子的物理状态,就可以利用物理规律来预测出所有粒子接下来的运动状态,而根据接下来的状态,我们又可以推演出所有粒子再往后的状态,一直这样推演下去。而我们知道的是,当宇宙在138亿年前诞生时,其实所有粒子状态就已经确定了,那么往后发生的事情,其实都是按照物理规律,进行的必然结果。包含今日此时你正在观看文章的行为,其实也早在宇宙大爆炸时就已经注定好了。而这就是著名哲学家罗素所提出的宿命论观点

文章图片2

如果宿命论是正确的,那么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变得毫无意义,人生所有的努力也是枉然。也许说到这里,应该有不少人会反驳这种观点。因为从直觉上来理解,我们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意识来操控自己的行为。比如此时你在一个运动场打了一会儿篮球,你感觉有点渴了,于是你拿起一瓶矿泉水开始往嘴里倒。我们想当然地认为,这一切都是我的自由意识在操控我的行为,但是实际情况却未必如此。1964年两个德国物理学家,对人的脑电波做了一个惊世骇俗的实验,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他们每天都会找来一位志愿者,让他们坐在椅子上,手拿一个带有按钮的装置,然后用电路连接志愿者的大脑。

文章图片3

而这个实验的目的在于,分析出志愿者按按钮和不按按钮这两种情况下,他的脑电波有何变化。经过300位志愿者的测试,这两位物理学家惊讶地发现,在人的大脑产生出一个想法之前,大脑会提前0.02秒产生一个特定形状的脑电波,通过解析这个脑电波的形状,科学家甚至能提前知道这位志愿者到底是否要按下按钮。而这意味着,如果科技水平允许,我们可以给一个人的大脑,通过外部的刺激,产生出类似形状的脑电波,从而让这个人产生出某个特定的想法,进而引导这个人的行为,而这个人却以为是自己的自由意识在控制自己。

文章图片4

所以你如果文章看到这里,你觉得是你的自由意识在决定你继续看下去,但是在你产生出想继续看文章的想法之前,其实大脑已经产生出了某种电信号,并早已给你做好了决定。而这岂不是说,一切事情都在宇宙大爆炸时就早已注定,所谓的主观能动性,也只不过是客观世界在演化过程中的必然性而已

分析到这里,我们似乎觉得,宿命论越来越正确,但是随着科学家对微观世界的探索,人们惊讶地发现,原来在微小尺度范围内,还存在一个和宏观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在这个微小尺度范围内,所有的基本粒子都不可能静止,它们永远处于无休止的运动之中,并且更为诡异的是,这些粒子似乎不遵循牛顿力学所描绘的规律。比如如果你要用牛顿力学来预测物体将来的运动状态,那么你需要知道这个物体的初始状态信息,也就是物体的速度和位置。

文章图片5

也许你觉得,测量速度和位置非常简单对不对?的确,我们测量一个宏观物体的速度和位置,对于如今人类的科技来说,完全是小菜一碟。但是对于一个微观世界的基本粒子来说,却显得极度困难,甚至根本无法完成。因为在过去的几百年里,无数的科学家团队,用无数种测量原理,执行了无数种测量方法,都无法同时测准一个微观粒子的速度和位置。好像速度和位置就是一对矛盾的物理量,当其中一个测准了,另外一个必然不准。而这就是非常出名的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

文章图片6

也许听到这里,有的小伙伴会有疑惑?测不准的问题,难道不是因为我们现有的科学技术还不够先进导致的吗?的确,如果你也这样想,那么这非常符合我们的直觉。因为古人肯定测不准太阳到地球的距离,但是随着人类文明的前进,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我们如今连银河系的半径都能测准。可见,凡是遇到测不准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归结于,是我们自身的文明发展还不够导致。但是对于微观粒子的位置和速度问题,却是一个极其特殊的个例。因为距离海森堡发现这个不确定原理,到现在已经超过了100年,在这期间已有无数科学家想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却没有丝毫的进展。

文章图片7

按照人类文明的进步程度,不应该100年没有丝毫进展,而唯一的解释就是,微观世界的这种测不准现象,也许和我们人类的科技水平毫无关系,而是这个宇宙本身所具有的内在属性。换言之,这个测不准原理,本身就是微观世界所遵循的物理规律,海森堡甚至给出了具体的数学公式,那就是任何一个微观粒子,它的位置不确定度,乘以速度不确定度,必须大于或等于普朗克常数除以4π。而这也意味着,在微观世界里,所有物体都保持着一个最小的不确定度,也就是普朗克常数

文章图片8

分析到这里,似乎之前我们认为非常正确的宿命论,开始变得不那么正确了。但是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还远远不止这些,因为微观粒子在运动时,并不像宏观物体一样,有一个清晰的轨迹,微观物体在运动时可以说是没有轨迹的。也许说到这里,你会有一个疑问,一个物体没有轨迹那将如何运动呢?其实微观物体是以概率的方式在运动。举一个例子,假设此时在坐标上有一个电子,我们让它从0时刻开始向右边运动,并在右边放一个检测仪,只要电子经过检测仪,那么仪器会显示Yes,否则就显示No。

文章图片9

按照宏观思维来理解,电子应该会像画面这样,做匀速直线运动,当电子运动到X=4时,我们的探测仪就能检测到电子的存在,并显示Yes。但是刚才对电子的描述,其实是一种假想的情况,真实的电子是怎样运动的呢?首先在0时刻时,电子就不会呆在一个固定的位置,而是处于多个位置的叠加态。请注意这里出现了位置叠加态的概念,这是描述一个微观物体常用的概念,它意味着电子其实是同时处于多个位置。为了描述电子在每一个位置出现的概率值,我们用波函数的肥瘦程度来表达,波函数越肥的地方出现电子的概率越大。当电子向右边移动时,并不是匀速直线运动,而是波函数以一个整体的方式向右边移动

文章图片10

当经过仪器时,由于波函数宽度已经大于仪器,所以仪器是否检测到电子,完全属于随机事件了,而这就是薛定谔方程对微观粒子状态的描述。分析到这里,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终于崭露头角被人们所认知。也许此时你依然认为,之所以必须用叠加态来描述电子,是因为电子运动速度太快导致,由于人眼有视觉暂留特性,所以看起来就好像电子同时处于多个位置,只要我们科技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能追踪到电子的运动轨迹,到时电子肯定就处于一个固定位置了,叠加态只是一种假象。

文章图片11

如果以上推论你也觉得合理,那么你和爱因斯坦的想法是一致的,但是最后的事实证明,叠加态的确是真实存在的。这意味着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的确在宇宙大爆炸之时,就已经设定好了,这是一种自然规律。人类只能探索自然规律,但是无法改变自然规律。因此人们描述微观世界,就不能再用肯定性的语气来表达,只能告诉你,将来某个时刻,电子在某处的概率是多少。因此就还剩下最后一个问题,既然微观世界是不确定的,为何我们的宏观世界就很确定呢?从微观到宏观的过渡,这个不确定性是如何被一步一步消除掉的,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人类100多年,直到现在也没人能解释清楚。

文章图片12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确定一点,那就是你现在正在看这个视频的行为,其实并非在宇宙138亿年前就已经注定好了,因为在微观世界具有极大的不确定性,借由这个不确定性,可以让世界充满的无穷的变数。所以人的自由意识依然具有极大的价值,未来的无穷变数让人们的努力变得更有价值,不知道各位网友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