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医宗金鉴•杂病心法(条列版)

 烟水散人 2022-06-22 发布于江西
注:[1]痉病之证,详在『伤寒心法』,有汗为柔痉,无汗为刚痉。
[2]产后去血过多,伤寒发汗过多,则为内因。
[3]溃疡破伤、狗咬,则为外因。
[4]皆风邪乘虚入太阳经而成此病也。
</code>
<code>
篇名:痉病
条文:痉病死证
痉证脉散多应死,反张离席一掌亡,眼小目瞪昏不语,额汗如珠命必伤
注:[1]反张离席一掌,调离席四、五指许也。
[2]眼小,谓目睫紧小也
[3]目瞪,谓眼珠不转也
</code>
<code>
篇名:痉病
条文:葛根汤、桂枝加葛根汤、小续命汤、桂枝加附子汤、当归补血汤、大承气汤、
桃仁承气汤
刚痉葛根汤发汗,柔痉桂枝加葛良,苦兼杂因小续命,过汗桂枝加附汤
伤血桂枝合补血,里实瘀血承气方,溃疡十全加风药,破伤狗咬另参详
注:[1]刚痉用葛根汤,即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2]柔痉用桂枝加葛根汤,即桂枝汤加葛根汗之。
[3]杂因,谓风寒湿杂揉为病,用小续命汤,随风寒湿轻重治之。
[4]过汗表虚,汗出不止,因而成痉,用桂枝加附子汤,即桂枝汤加附子也。
[5]伤血,谓产后金疮大伤血后,用桂枝汤合补血汤,即当归黄耆也。
[6]里实,谓痉病腹满二便闭,以大承气汤;
及产后恶露不尽,少腹鞕急,以桃仁承气汤下之。
[7]溃疡去脓血过多,为风所袭者,用十全大补汤加袪风之药治之。
</code>
<code>
篇名:破伤风
条文:
破伤风破伤血筋失养,微伤风入火之端,燥起白痂疮不肿,湿流污水紧牙关。
注:[1]破伤去血过多,筋失所养,经络空虚,风邪乘之为病,
即经曰风邪乘虚而入也。
[2]为风虚邪,宜桂枝汤合当归补血汤治之。
[3]夫伤重出血过多而病风者常也,然时有微伤浅损,去血甚少,风邪乘之
而病者,以其人素热,因风而然,即刘完素曰:热甚风搏并于经络也,
为风火邪,宜防风通圣散加蝎尾治之
[4]凡此证不论虚实,风毒内蕴不发于外,疮口周围燥起白痂,疮不甚肿,
湿流污黑之水,牙关微紧,不似寻常活动,皆破伤风之先兆也。
</code>

<code>
篇名:破伤风
条文:防风通圣散加蝎尾方、全蝎散、斑蝥大黄方
火盛通圣加蝎尾,风盛全蝎左龙丸,外因烧酒火罐法,犬风斑大酒同煎
注:[1]破伤火盛者,多阳明证,用防风通圣散加蝎尾治之
[2]风盛者,多太阳证,用全蝎散,即生蝎尾七枚研末,热酒服之。
[3]服后不解,渐深入里,用左龙丸,即野鸽粪、江鳔、殭蚕、雄黄、蜈蚣、
天麻、朱砂、巴豆霜为丸也,方详在『丹溪心法』诸破伤风门内。
[4]皆宜外用砂烧酒壶两个,盛多半壶烧酒,先以一壶上火令滚无声,
倾酒即按在破伤疮口,拔出污黑血水,满则自落。
[5]再以次壶仍按疮口,轮流提拔,以尽为度,其风立愈
[6]以咬风毒入腹成痉风者,用斑蝥七枚,以糯米拌炒米黄,去米为末
生大黄末一钱合均,黄酒一盏,煎至半盏,空心温服,取下毒物,
弱者减半服之可也。
</code>
<code>
篇名:痹病
条文:痹病总括
三痹之因风寒湿,五痹筋骨脉肌皮,风胜行痹寒痹痛,湿胜着痹重难支
皮麻肌木脉色变,筋挛骨重遇邪时,复感于邪入藏府,周同脉痹不相移
注:[1]三痹之因,风寒湿三气杂合而为病也。其风邪胜者,其痛流走,故曰
行痹。寒邪胜者,其痛甚苦,故曰痛痹。湿邪胜者,其痛重着,
故曰着痹。此为病之因而得名,曰三痹也。
[2]又有曰五痹者,谓皮、脉、肌、筋、骨之痹也。秋时遇此邪为皮痹
则皮虽麻尚微觉痛痒也。以夏时遇此邪为脉痹,则脉中血不流行、
而色变也。以长夏时遇此邪为肌痹,则肌顽木不知痛痒也。
以春时遇此邪为筋痹,则筋挛节痛屈而不伸也。以冬时遇此邪为骨痹,
则骨重酸疼不能举也。
[3]曰入藏府者,谓内舍五藏之痹也。以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
成肺痹也。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成心痹也。肌痹不已
复感于邪,内舍于脾,成脾痹也。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
成肝痹也。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成肾痹也。
此皆以病遇邪之时,及受病之处而得名,曰五痹也。
[4]所谓邪者,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
[5]周痹亦在血脉之中,随脉上下为病,故同脉痹,但患有定处,
不似脉痹左右相移也。
[6]近世曰痛风,曰流火,曰历节风,皆行痹之俗名也。
</code>
<code>
篇名:痹病
条文:周痹

周痹患定无歇止,左右不移上下行,似风偏废只足手,口眼无斜有痛疼。
注:[1]周痹,或痛、或肿、或手、或足,患有定处,痛无歇止。
[2]或从上病及于下,或从下病及于上,而不似众痹痛有歇止,
左右相移流走也。
[3]周痹,或两手,或两足,或只手足,或偏废不仁不用,似中风,
但不口眼喎斜,身有痛疼也
</code>
<code>
篇名:痹病
条文:痹病生死
痹在筋骨痛难巳,留连皮脉易为攻,痹久入藏中虚死,藏实不受复还生
注:[1]痹在筋骨则受邪深,故痛久难巳。
[2]痹在皮脉则受邪浅,故易治也。
[3]凡痹病日久内传所合之藏,则为五藏之痹。
[4]若其人中虚受邪,则难治多死,其人藏实而不受邪,复还于外,
则易治多生。
[5]假如久病皮痹,复感于邪,当内传肺而为肺痹,
若无胸满而烦喘欬之证,则是藏实不受邪。
[6]余藏仿此
</code>
<code>
篇名:痹病
条文:痹入藏府
肺痹烦满喘欬嗽,肾胀尻踵脊代头,脾呕痞鞕肢懈堕,心烦悸噫恐时休
数饮卧惊肝太息,饮秘胀泻在肠究,胞秘沃痛鼻清涕,三焦胃附胆无怵
注:[1]久病皮痹,复感于邪,见胸满而烦喘欬之证,是邪内传于肺
则为肺痹也。
[2]久病骨痹,复感于邪、而见腹胀,尻以代踵,足挛不伸,脊以代头
伛偻不直之证,是邪内传于肾,则为肾痹也。
[3]久病肌痹,复感于邪,而见呕涎心下痞鞕,四肢懈堕之证,
是邪内传于脾,则为脾痹也
[4]久病脉痹,复感于邪,而见心烦、心悸、嗌干、噫气,有时则恐之证,
是邪内传于心,则为心痹也
[5]久病筋痹,复感于邪,而见喜饮小便数多,夜卧则惊,太息之证,
是邪内传于肝,则为肝痹也
[6]久痹不巳复感于邪,藏实不受而传府者,凡见喜饮小便秘,不胀则泻,
不泻则胀之证,是邪内传于大小肠,则为肠痹也。
[7]凡见少腹胞中,按如沃汤状而痛,小便秘涩,鼻流清涕之证,
是邪内传于膀胱,则为胞痹也。
[8]三焦之痹附于膀胱,从水道也。
[9]胃痹附于大、小二肠,从传化也。
[10]胆为清净之府,不受痹邪,故曰无忧也。

</code>
<code>
篇名:痹病
条文:小续命汤 增味五痹汤
痹虚加减小续命,痹实增味五痹汤,麻桂红花芷葛附,虎羊耆草二防羌
注:[1]痹虚,谓气虚之人病诸痹也。
[2]宜用加减小续命汤,风胜行痹倍防风,寒胜痛痹倍附子,
湿胜着痹倍防己,皮痹加黄耆或桂枝,皮脉痹加姜黄或加红花,
肌痹加葛根或加白芷,筋痹加羚羊角或加续断,骨痹加虎骨或加狗脊。
有汗减麻黄,便溏减防己,寒胜减黄芩加干姜,热胜减附子加石膏
加减治之。
[3]痹实,谓气血实之人病诸痹也。
[4]宜用增味五痹汤,即麻黄、桂枝、红花、白芷、葛根、附子、虎骨
羚羊角、黄耆、甘草、防风、防己、羌活也。行痹以羌活、防风为主,
痛痹以麻黄、附子为主,着痹以防己、羌活为主,皮痹以黄耆、桂枝为主,
脉痹以红花、桂枝为主,肌痹以葛根、白芷为主,筋痹以羚羊角为主,
骨痹以虎骨为主,增味于五痹治之可也。
</code>
<code>
篇名:痹病
条文:木通汤 附子五苓苍朮五苓散
三痹木通长流水,湿加防己风羌防,寒痹附麻分汗入,胞肠五苓附子苍
注:[1]三痹;谓行痹、痛痹、着痹也。
[2]宜用木通一味,不见水者二两,以长流水二碗,煎一碗,热服取微汗,
不愈再服,以愈为度。若其痛上下、左右流走相移者,加羌活、防风,
以袪风邪。其痛苦甚者,有汗加附子,无汗加麻黄,以去寒邪。
其痛重着难移者,加防己以胜湿邪。其所应加之药,不可过三钱,
弱者俱减半服。胞痹宜用五苓散加附子,肠痹宜五苓散加苍朮,以利寒饮也。
[3]五苓散方在伤寒门。
</code>
<code>
篇名:痹病
条文:三痹汤 独活寄生
三痹十全无白朮,牛秦续杜细独防,独活加桑除耆续,入藏乘虚久痹方
注:[1]三痹,谓三痹伤,即十全大补汤无白朮,加牛膝、秦艽、续断、杜仲、
细辛、独活、防风也。
[2]独活,谓独活寄生汤,依三痹汤方加桑寄生,除去黄耆、续断也。
[3]此皆治五痹不巳,乘虚入藏,反留连日久,谓理痹病之方也。
</code>
<code>

篇名:痹病
条文:黄耆益气
黄耆益气虚皮痹,皮麻不知痒与疼,补中益气加红柏,味秋芩夏桂加冬
注:[1]气实麻木,用小续命汤加麻黄治之
[2]气虚麻木,用黄耆益气汤,即补中益气汤加红花、黄柏也。
秋加五味子,夏加黄芩,冬加桂枝皮
</code>
<code>
篇名:痹病
条文:蠲痹汤 加味升阳散火汤
蠲痹冷痹身寒厥,附归耆草桂羌防,肌热如火名热痹,羚犀升阳散火汤
注:[1]蠲痹汤,即附子、当归、黄耆、炙草、官桂、羌活、防风,
治痹病而身寒无热,四肢厥冷,名曰冷痹也。
[2]加味升阳散火汤,即内伤门升阳散火汤加羚羊角、犀角,
治痹病而肌热如火,名曰热痹也。
</code>
<code>
篇名:痿病
条文:痿病总括
五痿皆因肺热生,阳明无病不能成,肺热叶焦皮毛瘁,发为痿躄不能行
心热脉痿胫节纵,肾骨腰脊不能兴,肝筋拘挛失所养,脾肉不仁燥渴频
注:[1]五痿,心、肝、脾、肺、肾之痿也
[2]痿属燥病,故皆因肺热而生也。
[3]阳明者,五藏六府之海,主润宗筋。阳明无病,则宗筋润,
能束骨而利机关,虽有肺热不能成痿也。
[4]肺热叶焦,阳明虚弱,津液不化,筋骨失养,皮毛瘁痿,
发为痿躄不能行也。
[5]因而心气热为脉痿,则经节纵而不任地,肺兼心病也
[6]因而肾气热为骨痿,则腰不能兴举,肺兼肾病也。
[7]因而肝气热为筋痿,则筋失所养,拘挛不伸,肺兼肝病也。
[8]因而脾气热为肉痿,则胃燥而渴,肌肉不仁,肺兼脾病也。
</code>
<code>
篇名:痿病
条文:痿痹辨似
痿病足兮痹病身,仍在不疼痛里分,但观治痿无风药,始晓虚实别有因
注:[1]痿痹之证,今人多为一病,以其相类也。
[2]然痿病两足痿软不痛,痹病通身肢节疼痛。
[3]但观古人治痿,皆不用风药,则可知痿多虚,痹多实,而所因有别也。
</code>

<code>
篇名:痿病
条文:痿病治法
痿燥因何治湿热,遵经独取治阳明,阳明无故惟病肺,胃壮能食审证攻
控涎小胃湿痰热,阳明积热法三承,胃弱食少先养胃,久虚按证始收功
注:[1]痿属燥病,因何而用治湿热苦燥之药?盖遵『内经』之治法
独取于阳明胃也。
[2]故胃家无病,虽有肺热,惟病肺而不病痿也。是知病痿者,
胃家必有故也。或湿热、或积热、或湿痰,不论新久,若胃壮能食
当先审证攻之。胃有湿痰,用控涎丹攻之。有湿热者,用小胃丹攻之。
有积热者,用二承气汤攻之。此治胃壮能食之法也。若胃弱饮食减少,
气血津液不足,当先以补养脾胃为主。若有久病留连,诸虚燥热,
或攻下之后调理,当审证治之,始收全功也。
</code>
<code>
篇名:痿病
条文:加味二妙
加味二妙湿热痿,两足痿软热难当,防己当归川萆薢,黄蘗龟板膝秦苍
注:[1]热难当,谓两足热难当也。
[2]膝秦苍,谓牛膝、秦艽、苍朮也。
</code>
<code>
篇名:痿病
条文:清燥汤 虎潜丸 十全大补汤 加味金刚丸
时令湿热清燥效,阴虚湿热虎灵,久虚痿软全金主,萆瓜牛菟杜苁蓉。
注:[1]清燥汤在内伤门。
[2]虎潜丸有成方。
[3]全金主,谓十全大补汤、加味金刚丸,久病气血虚,以十全大补汤为主,
筋骨痿软,以加味金刚丸为主。
[4]加味金刚丸,即萆薢、木瓜、牛膝、菟丝子、杜仲、肉苁蓉也。
</code>
<code>
篇名:脚气
条文:脚气总括
脚气风寒湿热病,往来寒热状伤寒,腿脚痛肿热为火,不肿不热是寒干
注:[1]脚气内有湿热,外感风寒,相合为病,故往来寒热,状类伤寒。
[2]两脚腿痛肿热如火者,是火盛也。
[3]不肿不热而痛者,是寒盛也,名曰干脚气。
</code>
<code>

篇名:脚气
条文:脚气死证
脚气脉急少腹顽,不三五日入心间,呕吐喘满目额黑,恍忽 妄命难全
注:[1]脚气脉急,少腹顽木,不知痛痒,不过三、五日内,其邪必入心间,
若入心间,呕吐喘满,是为脚气冲心之证。
[2]目额皆黑,恍惚 妄,则是水来克火之征,故曰命难全也。
</code>
<code>
篇名:脚气
条文:攒风散 羌活导滞胜湿饼子 五积散 独活寄生汤
脚气表解攒风散,麻桂杏草萆乌良,里解导滞羌独活,防己当归枳大黄
湿盛重肿胜湿饼,二丑荞面遂成方,寒湿五积加附子,寒虚独活寄生汤
注:[1]初病脚气,表实无汗,用攒风散汗之,即麻黄、桂枝、杏仁、甘草、
萆薢、炮川乌也。
[2]里实热盛,二便不利,用羌活导滞汤下之,即羌活、独活、防己、当归
、枳实、大黄也。
[3]湿盛重肿,用胜湿饼子,即黑丑、白丑头末,甘遂末,各五钱,
荞麦面一两五钱,水和作饼,三钱,煮熟,空心茶清服逐之。
[4]寒湿者,用五积散加附子治之,方在伤寒门。
[5]寒虚者,用独活寄生汤补之,方在痹门。
</code>
<code>
篇名:脚气
条文:当归拈痛
当归拈痛虚湿热,茵陈四苓与羌防,人参当归升苓草,苦参知母葛根苍
注:[1]湿热脚气而形气虚者,宜用当归拈痛汤,即茵陈、白朮、茯苓、猪苓、
泽泻、羌活、防已、人参、当归、升麻、黄芩、甘草、苦参、知母
葛根、苍朮也
</code>
<code>
篇名:脚气
条文:加味苍柏
加味苍柏实湿热,二活二朮生地黄,知柏芍归牛膝草,木通防己木瓜榔
注:[1]湿热脚气而形质实者,宜用加味苍柏散,即羌活、独活、苍朮、白朮、
生地黄、知母、黄柏、赤芍、当归、牛膝、甘草、木通、防己、木瓜、
槟榔也。
</code>
<code>
篇名:脚气
条文:大防风汤

两膝肿大而疼痛,髀胫枯细鹤膝风,大防风附羌牛杜,十全大补减茯苓。
注:[1]两膝肿大疼痛,膝上至髀、膝下胫足枯细,但存皮骨,两膝状若鹤膝,
故名鹤膝风也
[2]宜大防风汤,即防风、附子、羌活、牛膝、杜仲、人参、白朮、炙草、
当归、川芎、白芍、熟地、炙耆、肉桂也。
[3]此病若得之于痢疾病后者,名曰痢风,亦用此方。
</code>
<code>
篇名:内伤
条文:内伤总括
内伤劳役伤脾气,饮食伤胃伤其形,伤形失节温凉过,气湿热暑火寒中
注:[1]劳役伤气,伤元气也。
[2]饮食伤形,伤胃府也
[3]伤气宜补,有热中、湿热、暑热、火郁、寒中之不同
[4]伤形宜消,有饮食失节、过于温凉之不一也。
</code>
<code>
篇名:内伤
条文:内伤外感辨似
内伤脉大见气口,外感脉大见人迎,头疼时痛与常痛,恶寒温解烈火仍
热在肌肉从内泛,热在皮肤扪内轻,自汗气乏声怯弱,虽汗气壮语高声
手心热兮手背热,鼻息气短鼻促鸣,不食恶食内外辨,初渴后渴少多明
注:[1]内伤外感脉皆大,内伤之脉,气口大于人迎,不似外感之脉
人迎大于气口也。
[2]内伤外感皆头痛,内伤之头痛有时而痛,有时不痛,不似外感之头痛,
常常而痛不休也。
[3]内伤外感皆恶寒,内伤之恶寒得就温衣而即解,不似外感之恶寒,
虽近烈火而仍恶也。
[4]内伤外感皆发热,内伤之发热,热在肌肉,以手扪之,热从内泛,
不似外感之发热,热在皮肤,以手扪之,热自内轻也
[5]内伤外感皆自汗,内伤之自汗,气短乏声怯弱,不似外感之自汗,
气壮促语声高也。
[6]内伤外感手皆热,内伤之热手心热,不似外感之热,手背热也。
[7]内伤外感皆鼻不和,内伤之鼻息气短而喘,不似外感之鼻息,
气促而呜也。
[8]内伤外感皆不食,内伤之不食口中无味,不似外感之不食,闻食则恶也。
[9]内伤外感皆渴,内伤之渴初病即渴,其饮甚少,不似外感之渴,
三日后始渴,其饮甚多也。
</code>
<code>
篇名:内伤

条文: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升阳清,热伤气陷大虚洪,头痛表热自汗出,心烦口渴畏寒风
因倦懒言无气动,动则气高喘促声,保元甘温除大热,血归气朮补脾经
佐橘降浊散滞气,升柴从胃引阳升,阴火肾躁加地柏,阳热心烦安神宁
注:[1]补中益气汤治内伤,清阳下陷,因劳役过度,热伤元气故脉虚大而洪也。
[2]内伤头痛,时作时止也。
[3]内伤表热,尝自汗出也。
[4]心烦,气虚恶烦劳也
[5]口渴,气陷不蒸化也
[6]畏寒畏风,表气虚失卫也。
[7]因倦懒言,气乏不周也。
[8]动则气喘上气,不足息也。
[9]保元,谓人参、黄耆、甘草,名保元汤也。
[10]臣当归和脾血,白朮益脾气,佐橘皮降浊,散胸中滞气,
升、柴、升清,从胃中引阳也
[11]阴火时显躁,加黄柏、生地,补水救阴。
[12]阳热昼夜心烦,合朱砂安神丸,泻火安神。
</code>
<code>
篇名:内伤
条文:调中益气
调中弦洪缓沉涩,湿热体倦骨酸疼,气少心烦忽肥瘦,口沫食出耳鸣聋
胸膈不快食无味,二便失调飧血脓,保元升柴苍橘柏,去柏加木亦同名
注:[1]调中益气亦治内伤,清气下陷,浊气上乘,清浊相干而兼湿热者,
故二便不调,飧泻脓血也。
[2]此汤与补中益气汤,虽互相发明,然其证脉则不可不分别也。
[3]内伤之病,脾胃元气一虚,四藏失其调和,所以五藏之脉,交相混见,
故肝弦、心洪、脾缓之脉反见于上。按之沉涩,肺脉而反见于下也
[4]身肢重倦,气不周也
[5]骨节酸疼,血不荣也。
[6]气少,中气乏也。
[7]心烦,心血少也。
[8]忽肥忽瘦者,火乘土位,上并阳分,则血脉上行而上盛,
故面赤红而肥;下并阴分,则血脉下行而上虚,故面青白而瘦。
[9]即今之虚损病人,早则面青白瘦而恶寒,午后则面红赤肥而发热者是也。
[10]口沫,谓口中沃沫,脾不散精也
[11]食出,谓食入反出,胃虚不纳也
[12]耳鸣聋,谓耳鸣,耳聋,阴火上冲也。
[13]胸膈不快,浊气滞也。
[14]饮食无味,胃气伤也。
[15]二便不调,谓大便时泻不泻,小便时利不利,脾湿不分也。
[16]飧,谓完谷不化之飧泻,脾虚湿不化也。
[17]血脓谓大便后或见脓见血,脾湿热酿成也。

[18]保元,谓保元汤,即人参、黄耆、炙草、升麻、柴胡、苍朮、橘皮、
黄蘗也。
[19]去黄蘗加木香,亦名调中益气汤,以热少气不和者宜之也。
</code>
<code>
篇名:内伤
条文:升阳益胃
内伤升阳益胃汤,湿多热少抑清阳,倦怠懒食身重痛,口苦舌干便不常
洒洒恶寒属肺病,惨惨不乐乃阳伤,六君白芍连泽泻,羌独黄耆柴与防
注:[1]内伤气虚,湿多热少,遏抑春生清气,不得上升,脾胃之证,宜服此汤。
[2]其证倦怠懒食,身重而痛,口苦舌干,便不常,谓大便不调,
小便频数不如常也。
[3]洒洒恶寒,卫气不足,属肺皮毛之病也。
[4]惨惨不乐,面色不和,乃阳气伤而不伸也。
[5]六君,谓人参、白朮、茯苓、炙草、橘皮、半夏也。
[6]加白芍、黄连、泽泻、黄耆、羌活、独活、柴胡、防风,
即是升阳益胃也。
</code>
<code>
篇名:内伤
条文: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
补中升阳泻阴火,火多湿少困脾阳,虽同升阳益胃证,然无泻数肺阳伤
补脾胃气参耆草,升阳柴胡升与羌,石膏芩连泻阴火,长夏湿令故加苍
注:[1]内伤气虚,热多湿少,阴火困脾,阳气不得上升,脾胃之证,宜服此方。
[2]此方所治,虽同升阳益胃之证,然无大便不证,小便频数,
洒洒恶寒肺病,惨惨不乐阳伤之证也
</code>
<code>
篇名:内伤
条文:内伤补中、调中、益胃等汤加减法
冬加姜桂草蔻益,秋芍白蔻缩槟榔,夏月气冲芩连柏,春加风药鼓清阳
长夏沉困精神少,人参麦味泽苓苍。肺热欬嗽减参去,春加金沸款冬芳
夏加麦冬五味子,秋冬连根节麻黄。头痛蔓荆甚芎入,巅脑 本苦细尝
沉重懒倦或呕逆,痰厥头疼半夏姜。口干嗌干或表热,加葛生津清胃阳
大便燥濇元明粉,血燥归桃熟大黄,痞胀香砂连枳朴,寒减黄连加炒姜
胃痛草蔻寒益智,气滞青皮白蔻香。腹痛芍草芩桂审,脐下痛桂熟地黄
内外烦疼归和血, 下痛急草柴良。身重脚软已苍柏,身疼发热 防羌
注:[1]冬加干姜、官桂、草豆蔻、益智、助阳气也。
[2]秋加白芍、白豆蔻、缩砂仁、槟榔,助燥收也。
[3]夏月加黄连、黄芩、黄柏,降阴火也
[4]或腹中气上冲逆,属阴火冲上,虽非夏月亦加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