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科普比较长,阅读时长约需10分钟,但指的每个尿酸高痛风的人仔细看看。 和痛风患者接触得多了,会感觉痛风几年后,特别是出现痛风石以后,并发肾结石、痛风性肾病的也多了。 可惜,到目前为止,尿酸性肾病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完全搞清楚,导致尿酸性肾结石形成的生理病理学机制有很多学说,可能包括先天性、获得性和特发性。 几乎所有的尿酸性肾结石都有谱持续性酸性尿,还有一部分有高尿酸血症。 最为流行的病因很多人都知道是尿酸高,但还有几个已经被证实的原因你不一定都知道。 所以,科普下痛风性肾病的致病原因很有必要。 导致痛风性肾病的第一个原因:高尿酸尿症如果尿液一天排泄的尿酸量超过700mg/天,就定义为高尿酸尿症,而尿酸是嘌呤的最终代谢产物,主要由肾脏近端小管分泌。 相对于爬行动物和大多数鸟类把尿酸作为排泄多余氮的一种形式,并由尿素酶转化为尿囊素后排出体外,尿囊素在尿液中的溶解度高,且不易结晶沉淀。 但是对于包括人类在内的灵长类动物,因为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丧失了尿素酶,因为尿酸成为嘌呤的终极代谢产物,多余的则通过肠道或尿液排出体外,但因为尿酸在液体中受饱和度的限制,超过饱和度则容易结晶沉淀而形成尿酸结石,这是痛风和尿酸性肾病初级阶段的核心病理机制。 各种遗传因素和环境影响都会增加尿液尿酸的排泄,比如尿酸转运体变异会导致肾性少尿,而肾性少尿与低血尿酸水平及尿酸盐清除增加有关。 先天性代谢综合征和尿酸的大量生成,继续发行尿酸血症和高尿酸尿症密切相关。 当然,高尿酸血症还会发生罕见的遗传性酶代谢异常,如糖原累积病等。 饮食不节是每个痛风者公认的高尿酸原因,一些利尿剂如洛沙坦、丙磺舒和高剂量的水杨酸、低剂量的阿司匹林的都会导致尿酸过度排泄,从而阻碍了肾小管对尿酸的重吸收而增加嘌呤分解。 从上面的分析看出,如果尿酸没有达到一定水平并且机体没有出现尿液低PH值时,高尿酸血症也不会导致尿酸性肾结石。 看到这里,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就知道,我为什么不厌其烦地强调碱化尿液的做法——碱化尿液,预防尿酸性肾结石。 尿酸性肾病的第二个原因——排尿少如果一天之内排泄的尿量低于2000ml(低尿量),会增加尿液中构成肾结石成分浓度增加,让结石容易成核、结晶和聚集,促进社结石的形成,其中就包括尿酸结石。 因为尿酸在尿液中的溶解度是有限的。所以只要尿液中尿酸浓度超过饱和度,尿酸就会结晶沉淀。 而任何原因(比如常见的喝水少、运动出汗、脾肾阳虚和脾虚湿困导致的慢性腹泻及药物作用)导致的尿量少,都会导致尿酸性肾结石形成。 ![]() 痛风性肾病的第三个原因:持续的尿液低PH值当尿液的酸碱度(PH值)比较低,就是酸性尿。 过度酸性尿是尿酸性肾结石形成的最重要的病理机制。 因为尿酸在尿液的溶解度与尿液的酸碱度呈负相关关系,尿液PH值时会让更多的尿酸盐变成不溶解的尿酸,从而结晶沉淀在肾脏和尿路中,形成尿酸沉淀或结石。 比如当24小时尿液的PH值低于5.5是尿酸性肾结石形成的最主要的原因,这是因为这个PH值之下后,尿酸-尿酸盐+H+这个平衡向左移动,增加尿酸浓度,减少尿酸盐,而尿酸是相对不溶解的,所以这个变化会形成更多的尿酸沉淀。 反之,当尿液酸碱度PH值在6.5时这个平衡向右移动,尿液中就会有容易溶解的尿酸盐,尿酸相对较少,可以降低尿酸浓度,易于尿酸排泄。 酸性尿的形成原因包括慢性腹泻、尿酸生成过多,饮食中酸性食品结构过大、剧烈运动等。 慢性腹泻会导致碳酸氢盐流失,导致尿酸酸化,腹泻还会减少尿容量和增加尿饱和度进一步强化结石形成条件。 剧烈运动会产生大量尿酸,排汗也会导致尿液PH值降低。 含有大量动物蛋白的饮食结构会增加人体酸性负荷,导致尿液酸度增加而引起高尿酸尿症。 研究发现不管是否合并有肾结石,痛风患者尿液的PH值平均低于5.6,合并有肾结石的痛风患者尿液PH值平均为5.4,未合并肾结石的尿液PH值平均为5.6。 还有许多尿酸性肾结石患者不属于上述情况,所以他们被称为特发性尿酸性肾结石,之前这类人被称为“痛风体质”。 痛风性肾病的第四个原因:ZNF365基因突变,可导致尿酸性肾结石ZNF365基因位于10q21-q22染色体的一个位点,与尿酸性肾结石有关,分为15个外显子,负责编码至少四种蛋白质,其中一个蛋白与尿酸性肾结石形成有关。但是,ZNF365突变后编码的蛋白质是否会影响尿液的PH值以尿酸的生理功能,到目前为止还不清楚。 2001年,国外学者Ombra等首次在撒丁岛人群中发现ZNF365基因与尿酸性肾病结石发生有关,这个发现改变了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尿酸性肾结石发生与饮食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加过,从此遗传因素和尿酸性肾结石的研究陆续展开。 2003年,国外学者Gianfranceco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再次在塔拉纳人群中发现了ZNF365基因和尿酸性肾结石有关。 2005年,国外学者Fernando-Gianfrancesco研究人类基因组序列时也发现位于10q21-q22染色体的一个位点突变和尿酸性肾结石的形成密切相关,这就找到了ZNF365基因在染色体中的位置,并被国内外后来的研究多次证实。 另外,人们还发现单核苷酸Ala62Thr突变后,修饰的蛋白质二级结构和尿酸性肾结石的发病机制相关。 痛风性肾病的第五个原因:并发有代谢综合征,与尿酸性肾结石密切相关早在2011年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与尿酸性肾结石发生密切相关。 2013年,人们发现尿酸性肾结石和肥胖、二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有着密切联系。 统计证实二型糖尿病合并有尿酸性肾结石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人群。 而肥胖人群也有很高的并发尿酸性肾结石的发病率。 而肥胖、胰岛素拮抗、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统称为代谢综合征,当然现在也有不少学者建议把高尿酸血症也列入代谢综合征的范畴。 而且,人们发现,代谢综合征和不是代谢综合征的患者相比,不管控制不控制饮食和酸摄入量时都存在低尿液PH值,二型糖尿病会因为胰岛素拮抗而导致尿液酸化尿液PH值降低,这会促进尿酸性肾结石形成。 肥胖也会降低尿液PH值而增加钙盐、草酸盐和尿酸的排泄,这会促使尿酸性肾结石形成。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肥胖和胰岛素抵抗导致尿液PH值低的机制,一是增加尿酸净分泌量,二是减少尿液中氨的分泌从而破坏尿液缓冲系统。 ![]() 尿酸性肾结石的治疗方法都有哪些?聊完痛风性肾病的发病原因,不简单介绍下治疗方法,有点耍流氓。 目前对于痛风性肾结石的手段包括碱化尿液、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低嘌呤饮食、大量饮水和手术治疗。 但尿酸性肾结石疾病,应该做到预防为主,治疗为辅。 过去人们认为痛风性肾病仅仅是因为过度酸性尿导致的尿酸在尿路沉淀,通过这篇科普,你会发现痛风性肾病不再是独立的尿酸代谢异常疾病,还包括遗传因素、代谢病合并等一组复杂的疾病。 这就要求人们正确对待。 总之,我们的目标是:尿酸不再高,痛风不会犯,远离肾结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