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吴玲荐文|为自己的快乐负责

 豆20710111103 2022-06-22 发布于广东

吴玲导读

不少人,哪怕没有明显的负面情绪波动时,依然是处于一种稍偏阴郁的状态中。似乎这成了存在的底色,随时都会一触即发,随时都要抵抗反对——哪怕就只是看到不相关的网上信息,也要大放厥词,为内在的负面找到出口,而酿成网暴等等。


没有什么具体的“做”法,能让我们从负面抽离。善护念的觉察,一次次看到自己的情绪感受与思绪念头,看到感觉和念头的起落生灭,都虚而不实,都具人类共性而非个人专属,从而一点点把自己的身份认同转到更深刻更广阔的觉性上,转到那当下的临在之光上。如此,似乎比针对情绪的对症下药,更能从根本上不治而愈。


为自己的感受负责,而不再随意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不再轻易抱怨对抗,因为这只会让自己停滞不前。放下故事,接纳感觉,适度表现——既不逃避,因为逃避其实是封闭自己;也不盲目发泄,也不压抑自责。为自己全然负责。

下面的文章节选自托利和希伯尔的著作中,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图片

图片


每当你处在一个负面状态的时候,你的内在其实有一部分是在寻求负面的事物,并且视它为乐趣,或是相信它可以帮助你得偿所愿。要不然的话,谁会一直抱持着负面情绪不放,让自己和其他人都陷入惨境,而且在身体上创造疾病?因此,每当你发现自己内在有负面心态时,如果那一刻你能够了解到:在你之内有一部分是把这些负面事物视为乐趣,并且相信它是有用的,那么你就已经直接地觉察到你的小我了。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你的认同就从小我转到了觉知。这也意味着小我在缩减,而觉知在增长。
除了那些明显的负面情绪如愤怒、仇恨之外,还有一些比较细微的负面情绪的形式,它们是如此地稀松平常,通常不会被视为是负面的。比如说:不耐烦、烦躁、神经紧张,还有“受够了”。它们构成了那个不快乐的背景基调,而且是很多人主要的内在状态。你需要非常的警觉,而且绝对地临在,才能够侦察到它们。当你能够侦察到它们的时候,那就是觉醒的时刻,也是与心智脱离认同的时刻。

有一个最常见的负面状态,也许正因为它是如此地稀松平常,所以很容易被人忽略。也许你对它也很熟悉,你是否常常经历一种不满足感,它很难描述,只能说它是一种像背景般的怨怼?它可能有针对性,也可能没有特定的针对性。很多人生命的绝大部分都在这种状态中度过。他们是如此地与这种状态认同,以至于无法退后一步而看清楚它。位于那种感觉之下的,是我们无意识地持有的一些信念,也就是说:思想。你的这些思想,就如同你在睡觉时做的梦一样。换句话说,你不知道你在思考,就如同做梦的人不知道他在做梦一样。

这里是一些最常见的无意识的思想,它们为那种不满足的感觉或是背景基调的怨怼煽风点火。我下面列出来的是这些思想的基本架构,我删除了它的内容,因为这样看起来比较清晰。当你生活的背景基调中有不快乐的情绪时(有时不是在背景,而是已经展现出来了),你可以看看是下面的哪一个思想架构在运作,同时可以根据个人的情况把内容填进去。
◎ 在我生命中需要发生一些事情,我才能因此而感到平静(快乐、满足等等)。我很生气这些事情还是没有发生,也许我的怨怼最后可以让它发生。
◎ 过去有些不该发生的事情发生了,我很生气。如果它们没有发生的话,我现在就可以感到平静。
有些不该发生的事情现在正在发生,而它妨碍了我此刻的平静。

这些无意识的信念常常还会导向一个特定的个人,因此“发生的事情”就变成了“一个人做的事”:
你应该做这个或那个,那样我才可以平静下来。我很生气你还是没有做。也许我的怨怼会促使你去做它。
 你(或是我)过去做的,说的,或是没做的事,让我现在无法平静下来。
你现在正在做的或是没做的事,妨碍了我的平静。
以上这些都是假设,而且是未经审查的、与现实混淆的思想。它们是小我编造出来的故事,让你深信你此刻不能平静或是不能完全做你自己。平静的状态和做你自己是同一回事。小我说:也许未来的某一天,如果某些特定的事,或是其他的事情能发生,或是我可以得到这个,或是成为那个的话,我就能够平静下来。它或许会说:因为过去发生的一些事情,我永远都无法平静。你可以去倾听所有人的故事,然后发现它们都可以有一个相同的标题:“为何此刻我无法平静”。小我不知道你唯一可以平静下来的机会就是此刻。或者其实它是知道的,但是它害怕你发现这个事实。毕竟,平静就是小我的终结。

图片

如何在此刻就能平静下来呢?与当下时刻和平共处。当下时刻就是生命的游戏场,它无法在别处游戏。一旦与当下时刻和平共处之后,看看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情,你可以做什么或是选择去做什么,或是说:生命要经过你做什么。有几个字可以表达生活艺术的秘密,也是所有成功和快乐的秘密:与生命合一。与生命合一就是与当下合一。然后你就会明白,其实不是你在活出生命,而是生命经由你活出来。生命是舞者,而你是舞步。

小我喜爱它对现实(reality)的憎恨。现实又是什么?现实就是本然(whatever is)——不论它是什么。佛陀称之为“tatata”——生命的如是(the suchness of life),它不过就是当下时刻的如是。对如是的反抗是小我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它创造了小我赖以兴旺的负面状态以及它所喜爱的不快乐。这样做的时候,你让自己和其他人受苦,却毫不知情,也不知道你是在地球上创造地狱。

无意识生活的本质就是:创造痛苦而浑然不觉——也就是完全在小我的掌控之中。小我对于辨识它本身以及它所作所为的能力之差,令人咋舌而不可置信。它会去谴责别人的行为,但却完全看不见自己也在做同样的事。当别人指出来的时候,它会以愤怒的否认、狡辩和自圆其说的方式来扭曲事实。不但大家这么做,企业组织甚至政府也都是这样。如果上面这些方式都不管用,小我会恼羞成怒地诉诸谩骂,甚至暴力的行为——动不动就诉诸武力。
若想要终结几千年来加诸在人类情境中的悲惨状况,必须要从你自身开始,在每一刻都要为自己的内在状态负责。每一刻指的就是当下。问自己:“此刻我的内在是否有任何负面的感受?”然后,保持警觉,关注你的思想和情绪。注意那些较低程度的不快乐,无论它们是以何种我先前提过的形式存在,例如:不满足,神经紧张,“受够了”,等等。注意试图要合理化或是解释这些不快乐情绪的思想,它们其实是不快乐的肇因。在你觉察到自己内在的负面状态的那一刻,并不表示你失败了,你其实是成功了!在觉察发生之前,你是与内在状态认同的,而这样的认同就是小我。觉知来临之后,你就脱离了与思想、情绪和反应的认同了。不要把这种情形和否认混为一谈。你可以感知到思想、情绪和反应,而当你感受到它们的那一刻,认同的解脱会自然地发生。你的自我感以及你是谁的自我认知,就会有所转化。在此之前,你是你的思想、情绪和反应;现在你是那个觉知了——观照这些状态的有意识的临在。
如果在负面情绪中,你当时就能够了解到:“此刻我正在为我自己创造痛苦。”这份觉知,就足以让你超越被制约的小我状态和它所产生的反应的限制。随觉知状态而到来的无限可能性将被开启,让你看到有其他更具智慧的方式来应对任何情况。在那一刻,当你看到了你的不快乐是缺乏智慧的时候,你就能够自由地放下这个不快乐。负面心态是不明智的,它总是来自于小我。小我也许很聪明,但是它没有智慧。小聪明会追求它自己小小的目标。而智慧却能够看见联结所有万事万物的较大整体。小聪明是被自我利益所驱使的,而且它非常地短视近利。多数的政客和商人都很聪明,但很少是有智慧的。利用聪明而获得的东西都是短暂的,而且最后总是会导致自我挫败。聪明导向分离,智慧包容万物。
“有一天我要从小我中解放出来。”是谁在这样说?当然是小我。从小我中解放出来其实不是件大事,只是小事一桩。你所需要做的就是:在你的思想和情绪发生的时候,对它们有所觉知。这不是一件要“做”的事,只是要警觉地观照。这样说来,你是无法“做”任何事来脱离小我的。当转变发生的时候,就是从思考到觉知的转变发生时,有一个比小我的小聪明更大的智性会开始在你的生活中运作。经由觉知,情绪,甚至思想都不会是个人化的了。它们不具个人色彩的本质会自然流露。在它们之间,再也没有一个“我”了。它们只是人类的情绪,人类的思想。你个人全部的历史,原来最终也不过是一个故事,一堆思想和情绪罢了!它们会成为次要的,而且不会再霸占你意识的前端了。它不会再成为你自我感的基础。你就是临在之光,比任何思想和情绪都还要深沉,而且是在它们之前就存在的觉知。

图片

图片


世界上没有消极的能量,没有不堪的人,也没有糟糕的上司。要对我们和我们的个人感受负责的,其实是我们自己。

自我责任首先意味着自我观照,也就是了解自我,感受自己和世界的联系。感受我们与世界相处的方式。

承担自我责任意味着自我成熟,意味着对个人感受负责,而不再随意地把个人感受投射到他人身上。也就是说,我们要学会接受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想法、我们的行为、以及我们在生活中遭遇的种种:先停下来看看,可以自我总结出什么,然后问问自己,这些总结对自己下一步行动、下一句话、下一段和世界的关系意味着什么。

很多人一遇到事情就立马开始抱怨生活,殊不知停止抱怨的解药就是承担自我责任。抱怨等于停滞不前,停止抱怨才能突破成长。

我们抱怨生活,正意味着我们对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潜藏着抵触心理,而抱怨使这种抵触公开化,但这种抵触同时也是针对我们自身的,包括我们的身份、我们与世界的关系、我们的生活。因此,我们的抵触及其产生的抱怨让我们难以前行。

图片
只有当我们认清了一个事实,即我们正是在抱怨而不是在前进的时候,才能重新出发。当我认识到,我对自己的经历产生了抵触的心理时,其实我已经接纳了我自己。认清自我,承担责任的确很难,但一旦做到了,我们就会得到新的力量,引领自我担起责任,重新出发。

图片


1. 停止从外部找原因
如果当你发现不想面对生活中不如意之事:伴侣做事的方式令人不满;上司行事的方式令人愤怒;周边的人总是随心所欲不顾自己感受等等……那么便会不由自主地设法把好的和不好的感觉联系起来。首先停止从外部找原因。

2. 无论自我感觉好还是不好,都愿意去接受这种感觉。
因为在生活中总有如意或不如意的事情需要面对。但如果总是试着去逃避不好的感觉,就会陷入到这样的困境中:要为糟糕的情绪寻找一个出口,于是一整天就忙着找这个出口,沉溺于这种情绪中,而非去面对所发生的事。

3. 让情绪成长起来
成长意味着可以接纳内在的情绪,平静地感受它,不必为了寻找情绪的出口把自己封闭起来。作为成年人,无论经历了怎样的痛苦、悲伤、愤怒和嫉妒,都能接受这些情绪,并拥抱这个世界。若因为恐惧而将自己和情绪对立起来,也就意味着和世界对立了起来。这样就会突然生出孤独感,然后告诉自己:我被孤立了,没有人喜欢我。可是,之所以感觉被孤立,是因为我之前从来没有想过,并不会因为他人不喜欢自己而过得不好——这就是原因所在。

不管别人喜不喜欢你,世界都一直存在着。一味要求伴侣、上司甚至是全世界都喜欢自己,要求事事如意,这些都是不成熟的表现。世界是不能满足我们这些要求的。如果不弄明白这个道理,我们就不能从怀疑和绝望中走出来。

图片

这时你可以告诉自己,“不,我现在不想这么做”,或者说,“是的,我需要这么做”你可以去感知一切,而不是一味逃避,因为逃避意味着自我封闭,意味着自我贬低,意味着停止前进,停止探索自己无尽的潜能。

承认这种情绪的存在,且不排斥这种情绪。也意味着自我也接纳了和这种情绪相联结的现实。接纳外界所发生的事,也接纳它让自己产生的情绪和感觉,接纳这个过程,接纳自己对此作出的反应。

这么理解,你就能在和世界相处的过程中把握住一个合适的度,生出一种和谐的关系。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