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浅谈冥想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 娄炳成

 娄炳成 2022-06-22 发布于甘肃

文学创作有三个维度,用形象的语言说来,就是:世象、书象和心象。第一个维度叫作世象,向社会、向现实生活要文章;第二个维度叫作书象,向书本知识要文章;第三个维度叫作心象,向自己的内心要文章。“第三个维度”,就直接牵涉到了“冥想”的问题。如果把人的想象功能开发到最大程度,冥想,包括由冥想派生出来的猜想、奇想、玄想,都是高超的想象力,它是文学创作的一种奇特的生产力。

在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中,我们的精力时常会被各种不期而遇的零碎事情打散,难以集中注意力去认真做某一件事情,久而久之,就会造成精神压力,容易产生疲劳,影响工作效率。冥想与运动相比较,更加能使我们的精神获得放松,不需要像跑步健身那样让自己累死累活,而且不需要太多的费用与大量的时间。冥想的实践者已经提出,有规律地练习某些形式的冥想会增强意识,有助于使个体获得思想启迪,并以新的方式看待那些熟悉的事物,把知觉和思维从自发的已学会的模式中解放出来。

对于文学创作者来说,更是如此。在文学创作中,冥想有两个层次,一是写作状态时的冥想;二是完成写作疲劳状态时的冥想。前者是浅度冥想,后者是深度冥想。

文学创作者在写作的前期和中期,思想情绪处于激动兴奋状态,同时也是一种渐进“忘我”“无我”的状态,整个的身体和意识都进入到了自己所描写的人物、情境当中去了,出现了“替身”与“移情”。确切地说,这时候的冥想还只是一种想象,还是一种显意识,虽然也会有潜意识灵机闪烁,但还未进入潜意识的深度状态。文字的叙述、素材的调动、知识储备的翻寻、点支烟喝口茶等,都会“干扰”或“打断”冥想,不能使这种冥想一以贯之,线型发展。所以,这时候的冥想还是浅层次的,至多也就介于显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当一篇作品接近尾声,或者完成了,停止了手头的工作,停止了思考,高度的激动、极度的兴奋消退之后,紧张的神经开始出现抑制,人也就有了疲劳感,身心都进入到了疲惫状态。这时候,再让大脑“入定”,停止知性和理性的大脑皮质作用,而使自律神经呈现活络状态,进行心理学意义上的冥想,就有着“弥补亏空”“恢复元气”“健康养生”等许多作用。食药、运动,都有这方面的作用,但冥想的作用会更大更明显一些,是食药、运动不能替代的。

我的经验是,不考虑什么方式方法,瑜伽术、调息法什么的都不去管,就是挺直身子坐在原座椅上,双手自然放在两边大腿上,双眼微闭,舌抵上腭,意沉丹田,从头到脚,逐渐放松身体的各个部位;开始时,让意识信马由缰,随意去想某件事、某个人,哪怕是奇思妙想,有无情节,有无故事都行;慢慢地,意识就朝某个方向聚拢,后来就集中在某个点上,不再胡乱游走,不再多头无序;再后来,什么物象、意念都消失了,就进入到了浑沌状态,半睡眠状态,有时候会有身体飘忽的感觉,还曾经出现过“灵魂出窍”的感觉。

文学创作者在写作后期或结束之时,所进行的冥想活动,看似已经与文学创作无关了,但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这时候,写作者让自己的主观意识暂时与外界脱离、关闭、切断了联系,达到心灵自律,真正走进了“忘我之境”、天人合一的禅的境界。如此长期坚持下去,就会耳聪目明,精力充沛,再次进入工作状态时,就会有轻装上阵的感觉,思维会更加敏捷,文思不断泉涌,就不愁写不出锦绣文章来。

早先,我这样做,纯属于自发行为。朋友中有习练气功的人,偶尔交流,说我的这种方法是不自觉地练习气功。我买了一本《气功入门》的书,阅读时对照查看,觉得有点像,但还不是,就一直疑惑着。直到近期,被田军玲女士、王清泉老师引导,加入到“冥想群”,受到启发,才知道这就是心理学上说的“冥想”。尽管我的方法不大正规,不属于心理学真正意义上的冥想,但总归是有所收益,尤其对我的写作具有很大的帮助,无论健身还是强心,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我已年逾花甲,除了几十年伏案码字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的职业病之外,没有“三高”,几乎不感冒,能吃能睡,还每天都能喝点小酒、吸两三包香烟;尤其是还能坚持笔耕不辍,整天有事可干,老有所为,大概与我常年坚持冥想不无关系吧。我是冥想的受益者,愿意现身说法,用文学的形式大力宣传传播冥想的好处,使之成为大众健身强心的普及活动,造福于民众。

现在用文字记录下来我对冥想的感受和看法,与大家交流分享。与心理咨询师杨心蓝、王清泉、田军玲三位老师结识后,我对于心理学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也使得我的近期创作的作品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更加注重人的心理活动的一些深层表现,注重心灵的细微描写,增加了文章的厚重感和美感。在此,向三位老师表示感谢和致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