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五年,房玄龄奉唐太宗之命,监斩大理丞张蕴古。可仅过两天,唐太宗却质问房玄龄:“你怎么真把张蕴古杀了?” 张蕴古,相州洹水人(今河南安阳一带),是贞观初期的能臣,记忆力超群,看过的碑文能过眼不忘,棋局被打乱后还能一子不差还原复位,“背碑覆局”这个成语就是由此得来的。 后来,张蕴古因为上了一道名为《大宝箴》的奏疏,劝诫太宗要爱惜民力,开门纳谏,坚持五湖四海的用人方针,受到太宗的赏识,被提拔为大理丞,负责审理京城的案子。 当时相州(今河南安阳)有个叫李好德的人,时常说自己是真命天子,以后要做皇帝,让乡里人跟随他,以后给他们封官加爵。 这话很快传到官府的耳朵里,这还得了,摆明了要谋反啊,于是将李好德打入大牢。这在古代皇权社会,是非常严重的罪行,是要被判死 刑的。 这件案子经过层层上报,到了张蕴古手里,还惊动了唐太宗,太宗下令要严加审判。 可张蕴古经过调查,发现李好德其实是个精神病人,时好时坏,正常的时候能谈古论今,发病的时候就说些大逆不道的话。 按照当时律法规定,精神病人说犯忌讳的话,是可以减免罪行的。 太宗知道后,也决定不再追究。 此事本可以就此平息了,可张蕴古却接着又干了一件异常愚蠢的事。 他可能是因为帮人洗清了冤屈,过于开心了,竟然跑到监狱里,将唐太宗的决定提前告诉了李好德,还公然在监狱中陪李好德喝茶下棋。 事情就是这么好巧不巧,被监察朝廷百官的御史台权万纪发现了,他立马向太宗弹劾张蕴古,说他徇私枉法,谎说李好德是精神病人,实则是想包庇他。 因为张蕴古的老家在相州,而李好德的哥哥正好是相州刺史,这就证实了张蕴古是为了讨好家乡父母官,才做徇私枉法之事,要不也不会和李好德如此亲近。 唐太宗一听,顿时觉得是被张蕴古戏弄了,盛怒之下,命令房玄龄把张蕴古绑了,当即斩首。 房玄龄觉得太过草率,想上前劝阻,可太宗怒目圆睁,脸色铁青,这阵势直接把他吓退了,迅速执行了命令。 过了两天,太宗冷静下来,越想越觉得不是滋味,虽说张蕴古泄露朝廷机密确实有罪,但也罪不至死。 之后,太宗又联想到了当年杀卢祖尚的事。 那是在贞观二年,太宗想要调时任瀛洲刺史的卢祖尚到交州做都督,卢祖尚在朝堂上爽快答应了,可回家考虑过后又反悔了,因为交州是蛮荒之地,生活不易。 唐太宗派宰相杜如晦前去做思想工作:做人要讲诚信,你卢祖尚怎么说也是朝廷命官,这点觉悟还是要有的,再说也没让你待那里一辈子,只要三年就把你调回来。 可卢祖尚一根筋,死活不愿意,推说交州瘴痢流行,必须要喝酒才能抵御,而自己偏偏不是喝酒的料,去了恐怕就葬送在那里了。 随后,唐太宗又亲自劝说让他赴交州任职,可卢祖尚就是不为所动,这下把太宗惹毛了,怒道:“我使人不行,何以为政?”当场就下令把卢祖尚斩了。 卢祖尚死后,唐太宗也是一直耿耿于怀,觉得冤杀了他,如今又出了张蕴古的事,更是心里堵得慌,于是召来房玄龄臭骂了一顿:“你怎么就真把张蕴古杀了呢?你拿着朝廷的俸禄,难道对朕没有直言劝告之责吗?” 房玄龄心里也是万般委屈,心想你也没给我说话的机会啊,当然也只是心里想想,面上肯定是立马跪地磕头:“臣有罪,当时情况紧急,皇上当即下了旨让臣去执行,臣来不及多想。” 这件事过后,唐太宗认识到,问题的关键在于死 刑执行的程序上,为了避免再犯错,于是下令:以后处决死 刑犯,即使是皇帝下令斩立决,相关部门也必须反复上奏请示三次后才可执行。 后来又觉得“三复奏”有漏洞,于是改成二日之内“五复奏”,行刑前一天复奏二次,当天复奏三次。由此,一套比较完善的“死刑复奏”制度正式确立。 【图吖】 “死刑复奏”制度最早确立于北魏时期,隋文帝开皇十五年,也出过三复奏:“死罪者三奏而后决,”但形同虚设,没有被执行。直到唐太宗时期,因为张蕴古被枉杀一案,这项制度才算得到真正完善定型。 唐太宗因为错杀了一个大臣,而反省自己的行为,从而建立并完善了一套制度,以确保不再犯错,可见其对生命的珍视。 史书 记载,此后“全活者甚众”。 唐太宗被称为“千古一帝”,名副其实! |
|
来自: qiangk4kzk8us4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