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偶得一款日本特小毛笔,笔管手刻有“一二号特选玉毫 竹迳珍玩 松魁堂 ”字样。竹迳是指日本现代著名书家宫本竹迳,竹迳珍玩是松魁堂为宫本竹迳特制的毛笔系列,十二号特选玉毫应该是其中最小号的毛笔了。 12号特选玉毫 竹迳珍玩 松魁堂制 极细小毛笔通常会多加一层笔管,我想大概是因为笔头太细如果笔管较粗,笔头和笔管就会无法适配,多加一层笔管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从外形上来看,笔头显得更加美观,有层次感。而实际上,多的一层凸出的内笔管对笔头根部起到一个裹心加固的作用。因为从书写实用的角度来说,小笔力求具有一定的弹力,而这类极细小的笔头,基本没有衬垫也没有披毫,属于典型的散卓笔。能够胜任此类笔型的最佳材料是狼毫,比如有狼圭笔,弹力好,又柔顺不容易分叉。而以兔毫为材料的紫圭笔,虽然弹力较佳,但是因为毛料粗硬,吸水性稍差而较狼毫容易分叉。 国产部分描笔圭笔 (苍梧四宝堂) 上图中几种画笔均主要为绘画线描笔大量出口日本等国家和地区,也可以用于工艺比如瓷绘,像上世纪景德镇、唐山的陶瓷厂大量使用。狼圭笔头较小,基本都是纯狼毫制成,不仅绘画勾线极佳,还可以用于小楷以及印稿练习和创作。而白圭一般会认为是羊毫或者白马毛所制,就像宫本竹迳先生所用的玉毫,我也一度认为就是白色毛料也就是羊毫,实际上并非如此!当我获得竹迳珍玩之玉毫的时候,我好奇于它为何有如此弹力,向湖笔制作国家级大师、新版中国毛笔标准主要制定者千金湖笔厂厂长杨松源先生求教,他明确地告诉我,白圭实际不是羊毫做的,而所谓玉毫者,也是用的猫毛! 于是我认真查阅了有关图书以及网络资料,果然如此!玉毛就是猫毛在日本制笔界是个常识问题,木村阳山在《笔》一书中就有明确说明。 木村阳山《笔》中有关猫(玉)毛的说明 猫毛(玉毫)细而硬,特别适合日本假名书法的书写。 宫本竹迳的假名书法 日本现代的通行文字中虽然有借用汉字的,但主体部分是假名。假名主要来自于中国的草书。假名字形简单,追求笔法上的简洁轻快和章法布局上的自然变化。假名书法在日本由来已久,宫本竹迳就是近现代假名书法家中杰出的代表,他的假名书法在章法布局上具有空灵的用笔加上大幅的留白,使其呈现出一种阴柔之美,从而与汉字书法更多呈现出的阳刚之美相成互补。 宫本竹迳 (日本《墨》杂志) 日本现代假名书法对于打破汉字书法惯常的清晰行列、满构图等方面很有冲击意义,中国传统书法里的“计白当黑”论在这里得到了极大的凸显。 宫本竹迳的书写工具 (日本《墨》杂志) 随着 日本现代派书法中少字数派的兴起,假名书法也出现了少字数形式,原来以实用性为基础的传统假名书法,开始向以追求展览效果的偏纯艺术靠拢。而大字书法的书写非羊毫莫属。在最近获得的竹迳珍玩另一款羊毫笔是该系列的六号,名曰宿纯羊毫,笔头直径为0.6公分,外露2.5公分。羊毫猪鬃衬垫,笔锋为细嫩羊毫毛料,锋颖明显。即可以书写较小的传统的假名书法,也可以书写较大的少字数假名书法,可谓大小由之,看来宫本竹迳本来就有这样的设计理念,这跟启功先生说七八十年代衡水侯店农村实惠又好用的羊毫笔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竹迳珍玩羊毫与侯店七八十年代羊毫 侯店衡水毛笔厂这种羊毫,以猪鬃衬垫间以少许香狸毛,质量不逊色于竹迳珍玩,能够在七八十年代大量出口日本市场足以证明它的实力。 启功先生盛赞侯店羊毫 (网络图片) 12号竹迳珍玩选用的是猫毛,细腻而有弹力,又具有羊毫那样吸水好的优点,宫本竹迳用来书写小字的假名书法应该是情理之中。实际上猫(玉)毛笔不仅是假名书法的需要,更是因为绘画中精细线描的需要而被广泛应用。 在日本,把直径0.8公分以下的小笔一般称为细笔,在这些细笔中,又把0.5以下的细分为版下、点付、面相等品种。稍大的可以书写经书、假名书法等,一般狼毫居多,羊毫不多,像宫本竹迳这样细小的玉(猫)毫笔更是少见。玉毛笔与版下、点付、面相笔一样虽然分为不同的大小规格,但都属于细笔中相对最小的品种,无论哪一种的最小号长度甚至不足0.7厘米,直径更是细到甚至仅有一毫米左右,大概只有几根毫毛制成,这需要多么精细的功夫!这些细笔广泛的使用也可以让我们了解到日本或者西方绘画与中国画所不同的地方。 鸠居堂版下用笔 (网络图片) 清华美院教授周剑石先生是专攻漆画的高手,他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赴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漆艺科大西长利先生的研究室学习。后来,周先生在完成了著名的作品《天体 细胞 生命》时说到:“……我持猫毛笔,蘸柄红漆色”,可见猫毛笔是在日本书画、艺术、设计中使用广泛的细笔。 周剑石 夹纻黑髹金银莳绘《天体·细胞·生命》(正面) 图片来源:清华美院艺术学院官网 西藏唐卡相当于工笔重彩画,对毛笔的要求非常精细,这种特殊的艺术传承了上千年以上,没有中断。唐卡绘画先要用铅笔(炭条)打稿,然后勾勒,渲染、涂色,最后用精细的毛笔勾线完成作品。 唐卡绘制 (刘正成书法公众号) 唐卡被称为是可移动的庙宇,可见它在藏族人民心中的地位,它寄托了藏民崇高的信仰。虽然,唐卡每一笔都是精雕细琢,往往完成一幅画需要数月甚至大半年时间,但整体画作气势宏伟,富丽堂皇,是杰出的工笔重彩画。 用笔要工,色彩要浓,严谨而又宏大,这是中国传统绘画风格的一种,工笔重彩画因为唐卡而在藏族的艺术家那里得到完整的保存,今天依然放射出夺目的光彩。工笔画对线条的要求极其严格,丝毫不能马虎。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唐卡的绘制不仅要求色彩丰富,而作为骨架的线条也是重中之重。绘制唐卡的老艺术家们都有自制的毛笔,最常见的是利用当地猫毫制作的猫毛笔。 唐卡画院的猫毛笔 (刘正成书法公众号)几年前,著名书法家、学者刘正成先生访问了西藏唐卡画院,拍摄了上面这张猫毛笔图片。从图片来看,猫毛笔较为细长,笔柱是紫黑色的猫毛,外披白色马毛或羊毫。中下部有一半是呈宝塔型,线条轮廓并不顺畅,断断续续,疑为扎线束腰固定,以增加笔头的弹力。这种黑色的猫毫显然是猫背脊上极少的那几根较长的较硬的毛,其锋颖尖锐透亮,具有弹力,是绘制精细线条用笔的极佳材料。唐卡制作的高手一定拥有非常好用的自制猫毛笔,而这个传统一代代保存了下来,并且随着佛教东渐,猫毛笔伴随遣唐使飘洋过海,传到了日本。 可见,猫毛虽然在日本被称为玉毫,并不能说明猫毛都是流行的极细小的白色笔头,但从猫毛笔的东渡演变我们隐约看到中国画在日本的命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