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老福山县曾有座古刹叫“金堆寺”,旧址在门楼镇大屋村河边的山上

 胶东故事会 2022-06-22 发布于山东

在明清时期的登州府范围内,福山虽然是个“小县”(就面积而言),但文化繁荣程度却相当高。当地不仅在科举考试中成绩突出,而且寺庙宫观的数量也很多。

根据清乾隆版《福山县志》的记载,当时该县辖区内的“寺”(规模较大)共有十六座。不过,随着历史的变迁,上述寺庙多已不存,只有地处现张格庄镇辖区内的峆㠠寺在前些年得以重建。

本文的主角“金堆寺”,也是老福山县曾经的古刹之一。其主体建筑虽已无踪,但旧址位置还相对好辨认,史志中留存下来的资料也比较多。接下来,就为大家做个简要介绍。

关于“金堆寺”的大体情况,《福山区志》载:金堆寺,(旧)址在金堆山上,1048年(北宋庆历八年)僧人圆鉴建(金代福山县令张邦彦写有《增修金堆院碑记》)。清同治年间,有殿堂37间,和尚10余名。有土地千余亩,大部分土地出租,后被大水冲毁700亩,剩下300亩,雇工18人耕种,年收粮食20余石。以后该寺逐渐败落。土改时,寺产归公,寺僧还俗。

上面所提到的“金堆山”,虽然不大,但在手机地图上却有清晰标注,即现烟台市福山区门楼镇大屋村以北、内夹河(清洋河)的旁边。走烟凤公路门楼段或者河滨路门楼段的时候,很容易就能看到这座山。

对此,《福山区地名志》也确认说:大屋村北有金堆山,原山巅有寺,今寺毁山在,留下诸多神话传说。

在老福山县的古刹当中,金堆寺的地理位置可能是最特殊的一个,所谓“寺三面皆山,河绕寺右”。因此,这座寺庙不仅具有文化意义,在地理上也曾被视为一个标志。乾隆版《福山县志》在描述清洋河的流向时就说:“清洋河,由义井南绕水都,转金堆寺,至城东入海。

(配图均为在金堆山附近拍到的风景)

“金堆”二字有什么含义?暂时没有看到权威记载。五行中有“金生水”之说,而“金堆”旁边就是大河。以此来看,这个称呼与地理环境倒也相当贴切了。

沧海桑田。经过河道整治和农田开垦,金堆山周边的地理环境与古代已有所不同。但即便如此,站在山对面的河边远眺,依旧有深邃悠然之感。前段时间笔者前去观瞻时,正好赶上雨雾天气,感触尤深。其中之意境,正如福山历史名人郭宗皋在一副对联中写的那样:“千年佳水佳山地,一室无生无灭人。”而根据《福山县志》所载,这副对联就是郭宗皋专门为金堆寺所题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