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注(十一)坏病

 它山客石 2022-06-22 发布于浙江

坏病者,指因施治失宜使病势恶化。病不当汗反汗之、不当吐反吐之、不当下反下之,或汗吐下之过甚,或时机不对,病势突变,出现更坏之病证,即成坏病。

11.1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太阳病三日,已发汗,病未解,若施以吐、下、温针仍不解,则可能是治法不当而成坏病,诸如汗后亡阳、燥渴俨语;下后虚烦、结胸痞气;吐后内烦腹胀满;温针后吐衄惊狂之类。此时不可与桂枝汤,须观其脉证,搞清楚所犯何逆,随证治之。

【自注】太阳病初起,理当发汗,中风以桂枝汤,伤寒以麻黄汤。今太阳病三日,已发汗,未解,当为发汗有误,不致成坏病,若又吐或下、或加温针,仍不解,则说明治法皆误,变成坏病。已成坏病,则桂枝汤已无济于事,须观坏病之脉证另寻治法。

11.2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弦者,与小柴胡汤。若已吐、下、发汗、温针,俨语,柴胡汤证罢,此为坏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太阳病不解,邪转入少阳。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这些是少阳病证,即柴胡证。脉沉弦是邪转入少阳之脉,若尚未吐下,与小柴胡汤。若不与小柴胡汤,而以吐、下、汗、温针,上述柴胡证虽罢,但津液耗损,必胃中干燥,而发俨语,此为坏病,误治使表里俱虚,须搞清楚所犯何逆,以法治之。

11.3 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则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俨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太阳病中风,不与桂枝汤汗之,却用火疗发汗,结果风邪火热两相熏灼,血气流行失其常度,病势逆变。风热皆属阳,两阳同时熏蒸,津液枯而血液干涩,肌表血流不足,故身发黄;阳盛则迫血上逆而衄;阴血虚竭则小便难;若阴阳俱虚竭,则身体枯燥;里阴衰弱,阳无所依而上越,则头汗出而颈以下无汗;热传太阴脾经则腹满口燥;热传少阴肾经则口干咽烂;热壅于胸则肺燥微喘;热结于胃则不大便;若久而热深,则俨语;严重者哕,神昏意乱,手足乱动,捻衣摸床。种种症状,皆因火劫导致。火劫发汗使津液苦,血液干,故属亡阴,阴亡则阳无所依而上逆,危矣。若其人小便利,则肾阳气尚存,即阴未亡,津液未枯竭,可治。

【自注】既属亡阴,治之当以救阴为主。

11.4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瞤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太阳病,本宜发汗,而医发其汗后遂发热恶寒,必为汗之不当;恶寒则表邪仍在。医又下之,邪陷入里而成痞,则又误矣。汗下两不当,使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医见无阳,又加烧针,结果火气内攻,阴阳俱损。若胸烦,面色青黄,肤瞤动,是脾气衰竭,难治;若面色微黄,手足温,则阳气还能达于四肢,为易治。

11.5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俨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自汗出,中风证也。小便数,心烦,里无热之虚烦也。微恶寒,脚挛急,病人或汗出过多,或本就卫气弱,汗后表阳虚,阴相对较盛,阴盛阳弱,故恶寒脚挛急。当与桂枝增桂加附子汤,以温经升阳,医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此误汗也。阳弱误汗,结果亡阳而厥;咽中干,阴因汗竭也;烦躁吐逆,里阳虚弱,里阴盛而上攻也。当此亡阳之际,须先救阳,作甘草干姜汤与之。服甘草干姜汤后,若厥愈足温,是阳气已恢复,改作芍药甘草汤与之,以调阴和阳,阴阳和则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而俨语,则是邪已转属阳明,可少少与调胃承气汤,令其胃和。若医误与桂枝汤后,又与麻黄汤复发其汗,或用烧针劫汗,必亡阳矣,须急救其阳,四逆汤主之。

11.6 问曰:证象阳旦,按法治之而增剧,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俨语。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如师言。何以知此?答曰: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大为虚,风则生微热,虚则两胫挛,病形象桂枝,因加附子参其间,增桂令汗出,附子温经,亡阳故也。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俨语烦乱,更饮甘草干姜汤,夜半阳气还,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重与芍药甘草汤,尔乃胫伸,以承气汤微溏,则止其俨语,故知病可愈。

证象阳旦,谓桂枝证也,桂枝证当用桂枝汤,因逢时令温热,或其人体质素热,便于桂枝汤中加黄芩,名为阳旦汤。若逢时令寒冷,或其人体寒,则于桂枝汤中加干姜,名为阴旦汤。

问:上条病证,象阳旦证,按法与之阳旦汤,结果病反增剧,出现厥逆,咽中干,两胫拘急而俨语等坏证。师言夜半手足当温,两脚当伸,后来果真如师所言,何以知此?

答:上条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看似阳旦,但微恶寒脚挛急,则属阴盛阳弱,故以阳旦汤攻其表为误汗。寸口脉浮而大,浮为风邪,大为阳虚,风邪则热微,阳虚则两胫挛,病形虽象桂枝,但毕竟阳虚,故于桂枝汤中加附子,令汗出兼温其经之阳,以防亡阳。厥逆,咽中干,烦躁,阳明内结,俨语烦乱者,更与甘草干姜汤疏通阳气,夜半阳气回,两足当热;胫尚微拘急,与芍药甘草汤和其阴,于是胫伸,然后再与承气汤治其阳明内结,大便微溏则里邪去,俨语可止,其病可愈。治病须得法,救坏病亦然,即观其脉证,辨其所犯何逆,随证治之。

阳旦汤方

桂枝10   芍药(酒酪)7   甘草(炙)7   黄芩(酒炒)10   生姜3  大枣(孹)2

上水煎,去滓温服,无时,日二三服。

阴旦汤方

桂枝10   芍药(酒酪)7   甘草(炙)7    生姜3  大枣(孹)2   干姜3

甘草干姜汤方

甘草(炙)60   干姜(炮)30

上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芍药甘草汤方

芍药60   甘草(炙)60

上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滓,分温再服。

11.7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伤寒吐下后复发其汗,治失其宜,故令阳气阴液两虚。阴液虚,故虚烦;阳气虚,故脉微;阳气微而不升,故目眩冒;阴液虚而不濡,故经脉动惕。阳气阴液亏损,久则百体失所滋养,肌肉萎缩,力乏筋软,而成痿。当以补气补血益筋壮骨之药缓图之。

11.8 伤寒六七日,大下后,寸脉沉而迟,手足厥逆,下部脉不至,咽喉不利,唾脓血,泄利不止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

伤寒六七日,邪传厥阴之时,病六七日则阴阳已虚,若表邪未罢,不当下之。医必见其人热炽而大下之,误治而成坏病。寸脉沉迟,阳气内陷也;热邪乘虚进犯厥阴,故手足厥逆;尺脉不至,阴血虚竭也;阴虚而泄利不止;厥阴经循喉咙,贯膈注肺,故喉咙不利,唾脓血。大下之误,既伤其阴,又伤其阳,上热下泻,阴阳错杂,故为难治,麻黄升麻汤主之。汗出愈。

麻黄升麻汤方

麻黄(去节)35  升麻17  当归 17  知母12  黄芩12  萎蕤12   石膏(碎,绵裹)4   白术4  干姜4  芍药4  天冬(去心)4  桂枝4  茯苓4  甘草(炙)4

上14味,以水2000毫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分温3服,相去如炊600毫升米顷,令尽。汗出愈。

11.9 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俨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伤寒八九日,表不解,邪不尽,不可下之。八九日必邪已传经入里,若下之,既虚其里阴,又引阳邪乘虚内陷。热邪陷于上焦,胸中阴气不足则胸满烦惊;热邪攻击中焦,胃中阴虚热盛则俨语;热邪入下焦,肾受热迫而小便不利;胆在侧,受热邪而转侧则痛故不可转侧;伤寒本就体痛,小便不利而胃热俨语,必水气溢于肌腠,故一身尽重。此为误下坏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60   半夏(洗)25   龙骨25   人参23  大黄30  牡蛎25  茯苓23  铅丹25  桂枝23  生姜25  大枣(孹)2

上11味,以水1600毫升,煮取800毫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二沸,去滓,温服200毫升。

此方以错杂之药治错杂之病。柴胡、桂枝解未尽之表邪,大黄攻已陷之里热,人参、姜、枣补虚而和胃,茯苓、半夏利水而降逆,龙骨、牡蛎、铅丹镇惊安神。

11.10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痛。

平素容易出汗之人,若大发其汗,必因汗夺血。心主血而藏神,汗过多则血失水分,粘度过大,流行涩滞,心失血养,必恍惚神乱;阴失血养,则小便后阴痛。

11.11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紧急,目直视,不能眴,不得眠。

凡容易衄血,吐血之人,体质必阴虚阳盛,若发其汗,更伤其血,阴更虚,汗出液竭,热邪因汗直冲其头,则额角上陷中之脉紧急,目直视不能合眼,阳气盛于上,阴气虚于里,故不得眠。此为误汗之坏病。

11.12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

大失血尚未恢复之人,血气两虚,阳气尚弱,不可发汗。发汗则伤其已弱之阳气,必致阳气衰微,阴虚阳微,必寒栗而振。

11.12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

咽喉干燥者,津液不足,若发汗则津液益枯,故不可发汗。

11.13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则便血。

淋家者,湿热蓄于膀胱,尿道涩痛之病也。发汗则膀胱愈燥,虽湿随汗去,膀胱燥热则尿血。

11.14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痉。

疮疡之人,肌表荣卫素虚,虽伤寒而身疼痛,不可发汗。发汗则荣卫愈虚,再有风吹寒袭则痉(抽筋)。

11.15 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先灸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

太阳伤寒,邪在膀胱经。加以温针,病人心生畏惧而惊。烧针令其汗,则针处卫气大伤,一不小心便被寒袭,则寒邪加重。若针处起核,色赤,是阴气上行至针处,而针处卫弱因而血滞。加温针时心惊则阳虚,肾阴乘心阳虚,从膀胱上冲,其状若奔豚。可先灸核上各一壮,消针处之核,外去寒邪,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即桂枝汤中倍桂枝也。

桂枝加桂汤方

于桂枝汤方内,增加桂枝三分之二,余依桂枝汤。

11.16 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

火熏,取汗之法,不可滥用也。如果太阳病以火熏之而不得汗,则其人津液素少可知。火熏不得汗,经邪反而不解,更令火热迫血下行,津液被火劫,血渗出,必便血。由此可知,火亦是邪,名为火邪。

11.17 脉浮热甚,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故咽燥而吐血。

脉浮热甚,此实热在表,无灸之之理。热为实,当虚其实,误以为虚寒,反灸之,则实其实,结果热因火动,上攻喉咙故咽燥;火攻于里,火克金,肺被火伤而吐血。

11.18 微数之脉,甚不可灸,因为火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脉数为有热,脉微为阴虚血少。脉微数之人,尤不可灸,灸之则为烦逆,因为脉数则热实,灸之则火邪攻内,以火攻其热实,故曰逐实;脉微则阴虚,以火劫其阴,则阴更虚,故曰追虚;追虚逐实是逆,热盛阴虚故烦。血虚而散于脉中,艾灸之火气虽微,但艾灸之内攻有力,故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11.19 荣气微者,加烧针,则血留不行,更发热而燥烦也。

荣气微者,荣血虚微也。误加烧针,则血被火灼,本既血少,火灼致涸,留而不行,故更加发热而燥烦。

11.20 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

脉浮邪在表,宜以汗解,误用火灸,伤其血液,不能作汗,反令表邪不能从表出,邪因火灸而更盛,火邪助热上逆,阳气下行受阻,阳不通于下,则下不能化水,若其人素有湿邪在下,必从腰以下重而痹。痹,湿病也。此因火灸致坏病,名为火逆。

11.21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数,数者必渴,被火者必俨语。数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病形作伤寒之状,但其脉却不弦紧,而是数,脉数是有热。若脉浮数,是热在表,太阳证也;脉沉数,是热在里,阳明证也。热在阳明,必渴,若被火劫,其热更甚,必俨语。脉浮数者,解之当汗出而愈,若误用火灸致阳明胃热盛,必俨语。

11.22 伤寒脉浮,医以火逼劫之,亡阳,必惊狂,起卧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

伤寒脉浮,医以火劫其汗,结果亡阳,病人惊狂,起卧不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主之。去芍药者,芍药阴敛,恐其迟滞反失救急之旨。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方

桂枝45  甘草(炙)30  生姜(切)45  牡蛎(熬)75  龙骨60  大枣(孹)12  蜀漆(洗,去脚)45

上为末,以水2400毫升,先煮蜀漆,减400毫升,内诸药,煮取600毫升,去滓,温服。

【自注】既已火劫亡阳,何以桂枝汤?乃桂枝汤不但解肌发汗,也是调和营卫之首选,虽火劫亡阳,表邪却未解,故而仍需解表。加龙骨、牡蛎、蜀漆,正是因亡阳才需要此三味降火逆。若无火逆,则伤寒脉浮,桂枝汤主之。此即死方活用,活用则临证变化,由此推之,中药之方,无穷多矣。

11.23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火逆者,谓火劫取汗致逆也。本已火劫致逆,复又下之,虽能减火逆之邪,但火劫复下之,津液大伤,则烦不能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15  甘草(炙)30  龙骨30  牡蛎(熬)30

上4味,为末,以水1000毫升,煮取500毫升,去滓,温服160毫升,日3服。

与上条比,火逆下之,火邪已减,未至亡阳惊狂,只有烦躁一证,故不需生姜之辛散,蜀漆之酸收,桂枝用量也减,这又是处方用量之千变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