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每日一诵】伤寒论第118条

 医贵仁心 2016-11-25

第118条
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导读:历代伤寒学者对《伤寒论》多有注释,受个人认知所限,不免有所偏颇,读者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合临床,注重自我理解。毕竟,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文末有留言,大家可以发表自己的注解,一起提高!

金·成无己《注解伤寒论》
先火为逆,复以下除之,里气因虚,又加烧针,里虚而为火热所烦,故生烦躁,与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以散火邪。

清·吴谦《医宗金鉴》
 火逆者,谓凡火劫取汗致逆者也。此火逆因火针也。烧针劫汗,而复下之,火逆之邪,虽因下减,而烦躁一证独不除者,盖因汗下,大伤津液而然也。故用桂枝、甘草以救表,龙骨、牡蛎以固中,不治烦躁而烦躁自愈也。
喻昌曰:此证误而又误,虽无惊狂等变,然烦躁则外邪未尽之候,亦真阳欲亡之机也。
程应旄曰,火逆下之,里气虚矣,不治其虚,更加烧针,自致亡阳。但见烦躁证,而不尽如前条之惊狂起卧不安者,由热势之缓急有殊,故前方之加减稍异,总不容烦躁之以假乱真也。

清·黄元御《伤寒悬解》
火劫发汗,是为火逆。火逆之证,下之亡其里阳,又复烧针发汗,亡其表阳,神气离根,因而烦躁不安。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甘草疏乙木而培中土,龙骨、牡蛎敛神气而除烦躁也。

清·曹颖甫《伤寒发微》
火逆为阳盛劫阴,阴液本亏而又下之,则重伤其阴矣。乃不清其阳热,益之以烧针,于是太阳阳热,郁而加炽,是生烦躁。仲师用桂枝汤中之桂枝、甘草,以疏太阳之郁,因营虚而去苦泄之芍药,以阳盛而去辛甘之姜、枣,加龙骨、牡蛎以镇浮阳,而烦躁息矣。此本节用桂甘龙牡之义也。然则太阳中风,不汗出而烦躁者,何以用大青龙汤?曰:「此阴液未伤,阳气欲达不达,故一汗而病已解。」「下后发汗,昼烦躁而夜安静。」何以用乾姜附子汤?「发汗若下,病仍不解,烦躁者」,何以用茯苓四逆汤?盖一为肾阳无根,随天阳而外浮,故用乾姜、生附以续之,无他,阳微故也。一为阳气伤于汗下,不能外达,故用茯苓四逆以助之,亦阳微故也。故但以汗下不解之因于湿阻而加茯苓,以汗下不解之由于伤阴而加人参,要无取镇逆之龙、牡。烦躁同,而所以为烦躁者异也。若后节所谓太阳伤寒,加温针必惊者,证情与火劫亡阳同为龙、牡的证,方治见上,故本条不赘。

刘渡舟《刘渡舟伤寒论讲稿》
这一条论述火逆而致心阳虚烦躁的证治。
火逆,下之,下之两个字不大好理解,有的注家就认为这是衍文,可以把它删掉。有的注家认为这恐怕是汗之的误字,所以将这两个字改作一个汗字。
因烧针烦躁者,烧针就是火逆了,烦躁是惊狂的轻微阶段。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这条没达到惊狂的程度,由于伤心阳,邪扰心神,所以烦躁不安。也是伤亡心阳以后,心神不得潜敛,因此烦躁,症状轻,没达到惊狂程度,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桂枝甘草补心阳,龙骨牡蛎潜敛神气、镇静安神而治烦躁。
这是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骨牡蛎救逆汤的轻证。根据这个道理,我们在临床上治疗一些心阳虚而见烦躁的,可以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胡希恕《胡希恕讲伤寒论》
火逆,就指头前那个“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这个病就叫火逆。这个火逆呀,跟头前说,解之当汗出,哦不不,是欲自愈者它一定汗出。还脉浮呀,还是病在外,所以这个火逆病,还是应该解表不应该下,所以下之属逆治,更不能再烧针。下之,又用烧针,这个人反而烦躁。他起先不烦的,它就是腰重而痹,那么这时这个人为什么烦躁呢?烦躁就是胃气不安那种情况。他还是表不解啊,它还是用桂枝,桂枝甘草汤加上龙骨牡蛎。这个桂枝汤的变化,在这个书里头呀主要有三个变化:一个是桂枝去芍药,一个是桂枝甘草,一个是桂枝汤。也起桂枝汤的作用,但是解表作用不如原桂枝汤,但是也身疼,也解表,也是辛甘合用,桂枝辛,甘草甘,龙骨牡蛎就不用解释了。它就是这个狂、恐惧、精神失常、心腹动悸,龙骨牡蛎都好使,神经官能这方面的都好使。就是桂枝甘草汤证而现烦躁不安的,或者如狂等,加上龙骨牡蛎。
这一段呀,火逆下之,根据头前,也有把火逆单独说是因火而逆之病,这是错的。要不它哪来的表证呢。它就是根据那一个,脉浮本应汗解,用火者它不出汗,它的表还没解,因而造成表热不出而发生腰以下痹重而痹的火逆证,它是根据这个来的。不是说另外因火逆之症下之用烧针,它一错再错。火逆就是因火而造成身重痹这一个病。可病还在表,又用下,又用烧针,一误再误,造成这个。这个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与我们上面讲的桂枝去芍药加蜀膝牡蛎龙骨汤差不多,上面那个呢解表的力量同是桂枝汤比桂枝汤稍有力一点。因为它那有姜,姜也是解表药。但这个方子桂枝用的相当少,你们看这方子,桂枝只有一两,说明这个表呀,它用下,这个表比较少了,那么只是烦躁不安表现突出,所以桂枝也少了,用得相当少。从我们临床上呢,如果表证还突出,气上冲还比较厉害,那桂枝可以多用,可以还搁三两。这几个方子,桂枝去芍药加龙骨牡蛎、桂枝甘草加龙骨牡蛎、桂枝汤加龙骨牡蛎,都是差不多。今天就讲到这。

子恒试注
误用烧针等火疗的方法发汗治疗,汗出病不解,表阳受伤;还用攻下之法,里阳亦不足。心属火脏,主心神,心阳不足而见烦躁不安,主方选择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本条与112条互参,均是心阳不足,心神不安而出现烦躁。112条症状较本条更重。
条文互参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继承和发扬中医,是我们的责任!
版权说明
版权说明:本文部分内容摘自《刘渡舟伤寒论讲稿》,作者/刘渡舟;《胡希恕讲伤寒论》,讲述/胡希恕。转载旨在传播中医文化知识,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文中《子恒试注》部分为原创内容,转载请说明出处。


前文提要
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纷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脏腑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服柴胡汤已,渴者,属阳明,以法治之。
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本渴,饮水而呕者,柴胡汤不中与也,食谷者哕。
99条:伤寒四五日,身热恶风,颈项强,胁下满,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
100条:伤寒,阳脉涩,阴脉弦,法当腹中急痛,先与小建中汤,不差者,小柴胡汤主之。
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病证而下之,若柴胡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
102条: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
103条: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后四五日,柴胡证仍在者,先与小柴胡。呕不止,心下急,郁郁微烦者,为未解也,与大柴胡汤,下之则愈。
104条: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
105条:伤寒十三日,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
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107条: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108条: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109条: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110条:太阳病二日,反躁,凡熨其背而大汗出。大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111条:太阳病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则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113条: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114条: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115条: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116条: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脉浮,宜以汗解之,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复制可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