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传真》读书笔记(连载)之106至120条

 经方人生 2019-03-09

  编按:邓锐师兄发心传播胡老学术,有感于条文对经方研习者的重要性,以冯世纶所著《伤寒论传真》为基础,做个人读书笔记(文中“邓按”),并寄与大家共同研习探讨。本文所载内容将于发布之后第一个星期五晚八点在QQ群480605047由邓锐师兄讲解,欢迎研习胡派经方理论的朋友参与讨论。您的参与和支持,是我们坚持的动力。


  106.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解析:太阳病不解,既有传里为胃家实的阳明病,亦有热结膀胱部位的瘀血证。瘀热之气上冲于头脑,故其人如狂。如果能够血自下的,则热邪随血去,故必自愈;若是血不能自下,或下而不尽的,则必须攻下逐瘀法治疗。不过表未解者,尚不能先攻,当先解其表,表解以后,但少腹急结者,才可用攻逐法,宜选用桃核承气汤。

  按:热结膀胱,是说热与血结于膀胱的部位,而并不是膀胱有病。诸家谓太阳腑证,值得商讨。由于本条有瘀血如狂的症状,临床所见癫狂病人常见此瘀血证,宜注意。

  桃核承气汤方

  桃仁(去皮尖)五十个,大黄四两,桂枝二两,甘草()二两,芒硝二两。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半,去滓,内芒硝,更上火微沸,下火。先食温服五合,日三服,当微利。

  方解:此于调胃承气汤加驱瘀血的桃仁,更加降气冲的桂枝,故治调胃承气汤证,气上冲而有瘀血证见其人如狂、少腹急结者。

邓按:气上冲,表不解者多为桂枝证,里热上冲为大黄证,今本方用桂枝,但原文说“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倒底桃核承气汤有没有解表的作用?若有,则可理解为“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桃核承气汤主之。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抵当汤主之”。对于大承气汤,调胃承气汤曰和,是调和胃气,故吐下后胃不和谵语皆用之。今以调胃承气加桃仁祛瘀,更合桂枝甘草降冲解外,对于抵当汤来讲也是和法。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析:伤寒八九日,病己传入少阳,而医者误用下法。胸满,是胸胁苦满的略词,胸满烦惊者,是柴胡证未罢,有一半又陷于阳明,胃不和则谵语,小便不利,则外停为湿,故一身尽重,不可转侧,对此宜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治。

  按:在少阳病篇有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的说明。从本条的胸满烦惊来看,这是少阳病误下无疑,误下能使邪热半陷于里,而致上述的少阳阳明并病。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茯苓各一两半,半夏()二合半,大黄二两,牡蛎()一两半,大枣()六枚。

  上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棋子,更煮一两沸,去 ,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方解:本方于小柴胡汤去甘草,而加治气冲的桂枝,利水的茯苓,通便的大黄,和镇静逐痰、以止惊悸的龙骨、牡蛎、铅丹,故治小柴胡汤证见二便不利、谵语烦惊、身重不可转侧者。

邓按:胸满烦惊,谵语,本是少阳阳明合病里实,宜大柴胡汤下之者。但小便不利,一身尽重则里尚未实,不可议下,故用小柴胡加利水镇悸安神之品治之。本方去大黄则近于小柴胡汤,常用于小柴胡汤证而精神不安,惊悸盗汗等。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日纵,刺期门。

  解析:腹满、谵语,是阳明里实证。寸口脉浮而紧,是太阳伤寒脉,就此脉证,当为太阳与阳明并病谓肝乘脾,名日纵,这是五行家言(在序论已说明,仲景写《伤寒论》已摒弃五行理论,显系后人所加),与原文关系不大,不作解说。

  邓按:腹满谵语而脉浮紧,当先解表而后攻里。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日横,刺期门。

  解析:伤寒发热,啬啬恶寒,为表未解。大渴欲饮水,为里有热。饮水多,则腹必满。若自汗出,则表当解。小便利,则满自消,故谓其病欲解也。这也是二阳并病之属。谓为肝乘肺,名日横,也是五行家言,不作解说。

  按:以上二条,《医宗金鉴》谓似有舛误,可信。

  邓按:前半段发热恶寒,渴欲饮水而腹满自汗,是外邪里饮化热,宜五苓散。后半段“小便自利,其病欲解”,表证发汗后有口渴饮水而腹满者,若胃气强,小便自利可愈,不愈者亦当用五苓散辈治之。刺法恐不及也。若强欲用针,亦只可取阴陵、水分、阴交等利水之穴,期门泻胸胁之邪,亦不合适。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解析:太阳病才开始两天,病在表一般不应见躁,今反见躁,是里有热。里热更忌火攻,医者反熨其背,迫使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势必躁而谵语。十余日以下的十四个字,是倒笔,意是说,十余天后,津液恢复、胃中调和,则有先作振栗、自下利的瞑眩状态,而后病也自解。欲解以下仍然续述病情。由于津液虚竭,故其身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胃中无水,不当呕,而反呕者,也是热冲于上。欲失溲、足下恶风者,又为精气虚于下。大便硬者,小便当数,今津液内竭,故小便反不数、量也不多。大便已,是指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而说。头卓然而痛,也是瞑眩状态。其人足心必热,为津液复、胃气和、谷气下流的征候,故病能自愈。

  邓按:本条对人体津液的动态变化描绘得非常仔细,火攻生热,人体欲自下解,故驱集津液入于肠中,于是振栗下利而小便不得,津液(谷气)下行,故而足心热而头卓然疼痛。

  111.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齐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解析:太阳中风,本来津液不足而多热,更以火攻大发其汗,邪热更加火热,则热益盛。血为热迫流散于脉内,气因汗出丧失于脉外,这样气血的运行就失去常度。两阳相熏灼者,是指邪热与火热说的。其身发黄者,指肤色发黄,这是二阳熏灼的结果,并不是黄疸病阳盛欲衄者,指阳热盛,逼血妄行,则有欲衄的可能。阴虚小便难者,谓阴液虚竭,故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者,是指血与气说的。血虚则不荣,故身体则枯燥。气虚则不固,故但头汗出,齐颈而还,余处无汗。阳明内结,故腹满微喘。热盛津伤,故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胃气虚逆,以致发哕。若更见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则是邪实正虚的极恶征候。假如津液渐复,得小便利者,犹可救治,否则危矣。

  邓按:小便利者,尚可以大承气汤急下存津。小便不利者,正虚邪实,攻补两难,扁仓束手。小便不利原有停饮之不利与伤津之不利两种,今此二条实承自107条柴胡龙牡汤之小便不利而来,阐述其异同。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解析:伤寒脉浮,法宜麻黄汤发汗解表,而医者用火法迫使大汗出,不但表不解,而且津液也大量亡失,则气冲心悸;火邪内扰,故必惊狂、卧起不安。对此宜用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治。

  按:对癫狂的论述,《内经》与《伤寒杂病论》也尽然不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日: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难经·二十难》日: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素问·脉解篇》日:所谓甚则狂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即把狂的成因,主要归结为火热、重阳。而本条论述为亡阳,从中可窥探两者理论体系的不同。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牡蛎()五两,蜀漆(洗,去腥)三两,龙骨四两。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方解:本方于桂枝去芍药汤,加止惊镇悸的蜀漆、牡蛎、龙骨等药,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心动悸、惊狂不安者。

  邓按:桂枝去芍汤主治下后脉促胸满,是表不解气上冲,今用治火攻惊狂,也必属表尚未解者宜用,伴里实者则宜桃核承气汤之类。无表证者,抵当汤类。入于半表半里者,前有柴胡龙牡汤,有停饮者宜救逆汤或五苓散之类。临床尚需继辨方证。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解析:形作伤寒者,是指形似伤寒,具有发热恶寒而无汗的症状,但其脉不弦紧而微弱,弱者提示津液伤失,故口必渴。如果误以火治,则胃中干燥,必谵语。这是形作伤寒,脉不弦紧而弱的太阳病,只宜轻药微汗解表,慎不可以火攻。

  按:本条提示桂枝二越婢一汤的证治,互参自可理解。

  邓按:此条确与27条相似,然而“弱者必渴”多为叔和之论,《金匮要略》水气篇第4条“诸病此者,渴而下利,小便数者,皆不可发汗”。脉弱者不必渴,如桂枝汤也脉弱而不渴。越婢汤也不渴。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解析:火熏,也是古人所用的发汗法,很像现在的火烤、温覆取汗法。太阳病,若用火熏,而不得汗,则热不得越,因火而反益盛,故其人必躁。到经不解者,是说到六七天当解的时期,还未得到解除。热火伤阴,故必清血。清血即便血,此便血是因火邪所致,故名为火邪。

  邓按:烦躁便血,热入于里,可考虑泻心汤。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解析:脉浮热甚,为表实热证,而反以治虚寒的方法温灸,邪无出路,热因火动,内攻伤肺,故必咽燥而吐血。

  邓按:灸前之热为表热,宜解表,灸后咽燥吐血伤津,热入于里与半表半里,可考虑小柴胡合黄连阿胶汤。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因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解析:脉微为无阳,也就是亡津液。脉数为有热,故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助热,则使烦逆。血本来就虚,火攻后更虚,这叫做追虚;热本来是实,加火攻后更实,又叫做逐实。虚实相搏,因血散脉中而难以恢复。筋骨失去濡养,终必使骨焦而筋伤。温灸火气虽微,但误施于血虚热甚者,则内攻有力,医者难道还不应该审慎吗?

  116().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解析:脉浮为在表,法当发汗而解。若用火灸之,则邪无出路,因不得汗出,成湿而下注。故其人从腰以下必重而痹。这是因火为逆,故命名为火逆。如果火逆脉浮,病仍在表,知当汗出解。必当先烦者,此烦也是瞑眩状态。病也必随着瞑眩状态汗出而解。

  邓按:脉浮,是机体欲自外汗出而解,治之当发汗。火攻之后当审其病势,若仍脉浮者仍欲从表解,可考虑桂二越一之类微汗而解,也有火攻劫汗而自解者,因火攻伤津血,多发作战汗瞑眩而解。若去表而入里,又当从里而治。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解析:从烧针令其汗来看,原本是无汗的太阳伤寒表实证,但误用烧针迫使汗出,病必不解,可能导致剧烈的气上冲,此时再不慎而针处被寒,致红肿如核者,则必发气从少腹上冲心的奔豚。对此,宜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治针处肿赤,另与桂枝加桂汤,治奔豚并亦解外。

  按:奔豚即气上冲的剧甚者,是一种发作性的神经症。《金匮要略》叫做奔豚病,其致病原因,说是皆从惊恐得之。这里所谓的惊恐,不是指来于可惊可恐的外在刺激,而是指发于体内自身的为惊为恐的神经症。再烧针迫劫之,给机体以强烈的刺激,针处又被感染,未有不使之惊发者。另外,因汗出太过,更容易导致剧烈地气上冲,所以说必发奔豚。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五两,芍药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

  上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枝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方解:本方于桂枝汤加重治气上冲的桂枝用量,故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烈者。

  邓按:此承上条,详述火攻后气上冲的证治。气上冲本宜去芍药或用桂枝甘草汤,以火攻伤津血而不去芍药,增量桂枝,临证运用可参考身疼痛或挛急或血虚明显者用本方,上冲明显而疼痛不明显者用桂枝去芍药汤及桂枝甘草汤。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解析:火逆脉浮,病仍在表,只宜汗解,不能议下,下之为逆,故病不愈,再误加烧针,因致烦躁不安者,可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一两,甘草()二两,牡蛎()二两,龙骨二两。

  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方解:本方于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而惊悸烦躁者。

  邓按:桂枝甘草汤证已详于前,故本条为简言,下之、烧针烦躁者更有调胃承气等里证者,不可执定烦躁即用本方。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解析:太阳伤寒,不用麻黄汤发汗,而用烧针迫大汗,势必导致亡阳而出现惊狂。

  按:本条与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条互参则更能加深理解。

  邓按:本条当挪至火攻惊发诸条之首,是为解释惊发之理。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解析:太阳病,一般应见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者,是转属阳明病,脉关上以候胃,关上脉细数者,是胃气虚而有热,这是医者误吐邪热内陷所致。近一二天误吐,心中温温欲吐,虽腹中饥,而口不能食;前三四天误吐的,则没有心中温温欲吐,但烦热未除,胃气未复,故不喜糜粥,而想吃凉的,势必早上吃的而晚上吐出。这是吐之内烦的轻证,故称为小逆。

  邓按:此条始论吐法误治太阳病,吐后胃虚有热,关脉细数,自汗出,为胃中不和而呈阳明证,多宜大黄甘草汤、调胃承气汤。当与后之123条参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