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经方医学互动同修班(十)

 txw40 2015-03-18

经方医学互动同修班(十)

107.伤寒八九日,下之,胸满烦惊、小便不利、谵语、一身尽重、不可转侧者,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八九日,常为病传入少阳而现柴胡汤证的时期,医不详查而误下之。今胸满而烦,柴胡证还未罢,热伴冲气以上犯,故烦且惊;水不行于下,则小便不利;热结于里则谵语;湿郁于外,则身尽重而不可转侧,柴胡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胡希恕按:在少阳病篇有“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的说明。由本条之胸满烦惊可知为误下少阳柴胡证的结果。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方

柴胡四两,龙骨、黄芩、生姜()、铅丹、人参、桂枝(去皮)、茯苓各一两半,半夏(洗)二合半, 大黄二两,牡蛎(熬)一两半,大枣(擘)六枚。

右十二味,以水八升,煮取四升,内大黄,切如碁子,更煮一两沸,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柴胡汤,今加龙骨等。

胡希恕方解:此于小柴胡汤去甘草,而加治气冲的桂枝、利水的茯苓、通便的大黄、和镇静逐痰以止惊悸的龙骨、牡蛎、铅丹,故治小柴胡汤证二便不利、谵语烦惊、身重不可转侧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柴胡12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黄芩10克,生姜15克,人参10克,桂枝10克,茯苓15克,半夏15克,大黄6克,大枣4

上十一味,先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胡希恕老师指出:本方证为柴胡证未罢,又见热结于里,湿郁于外,可知为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合病证。

108.伤寒,腹满、谵语、寸口脉浮而紧,此肝乘脾也,名曰纵,刺期门。

胡希恕注:腹满、谵语,为阳明里实证。寸口脉浮而紧,为太阳伤寒脉,此为表里俱实的二阳并病。谓为肝乘脾,不可解。

109.伤寒发热,啬啬恶寒,大渴欲饮水,其腹必满、自汗出、小便利,其病欲解,此肝乘肺也,名曰横,刺期门

胡希恕注:伤寒发热,啬啬恶寒,为邪在表。大渴欲饮水,为里有热。饮水多,其腹必满,若自汗出,则表当解。小便利,则热随饮去腹满亦当自消,故谓其病欲解此亦二阳并病之属。谓为肝乘肺,不可解。

胡希恕按:以上二条,《医宗金鑑》谓似有遗误,可信。

【冯世纶解读本条条文有遗误,《金鉴》已作证,经方的六经来自八纲,不用五行,肝乘脾、肝乘肺为五行家言,可知为后人加入。

110.太阳病二日,反躁,反熨其背而大汗出,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躁烦,必发谵语;十余日振栗,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大便硬,小便当数,而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头卓然而痛,其人足心必热,谷气下流故也。

胡希恕注:太阳病二日,一般则不躁,今里有热汗不出,故反躁。本宜兼里热的大青龙汤以发汗,而反用火以慰其背,而逼取大汗出,以是则火热入胃,胃中水竭,势必至躁烦发谵语。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此为欲解也,乃一倒插笔,意是说,此病须十余日后,津液复、胃气和,且必发作振栗、战汗和自下利的瞑眩状况,乃能自愈。以下仍继续说明证候。

由于胃中水竭,阳明内结津液不布于下,故其汗从腰以下不得汗、欲小便不得;反呕,欲失溲,足下恶风者,热壅于上而阳绝于下也;大便硬者,小便当数,今由于津液内竭,则小便反不数,及不多;大便已,即上之十余日振慄自下利者,头卓然而痛,亦发作的瞑眩一证;其人足心必热,为津液复胃和谷气下流的征验,故病得愈。

胡希恕按:此言火刼大汗出,因致火热入胃,胃中水竭证。

111.太阳中风,以火劫发汗,邪风被火热,血气流溢,失其常度,两阳相熏灼,其身发黄。阳盛则欲衄,阴虚小便难。阴阳俱虚竭,身体则枯燥,但头汗出,剂颈而还。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甚者至哕,手足躁扰、捻衣摸床、小便利者,其人可治。

胡希恕注:太阳中风证,本宜桂枝汤以解肌,而医反以火劫发其汗,邪风更被火热,迫使血气流溢失其常度。风火均属阳,因谓两阳相薰灼,而使其身发黄色;火亢因盛于上,逼血妄行则欲衄;水竭于下无以为溺则小便难;气血俱虚竭,身体则枯燥,热亢津虚,故只头汗出,颈以下则无汗;阳明内结,故腹满微喘;火气上炎,则口干咽烂;或屎成硬,则不大便,而久则谵语,甚者气逆至哕;手足躁扰不宁、捻衣襟摸床沿,更属意识丧失的恶候,若津液有所恢复,而小便利者,其人还可救治,否则不堪设想了。

胡希恕按:此承上条申明火劫发汗的非治,并最后提出小便利者其人可治,以示治病须顾虑津液亡失的要旨,或存或亡,生死所关,医者不可不知。

112.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胡希恕注:伤寒脉浮,本宜麻黄汤以发汗,而医竞以火迫使大汗出,以火助热而又大量亡其津液,则必致惊狂、卧起不安的剧变,宜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汤主之。

胡希恕按:伤寒本属表实热证,以火助热邪因更甚,津液大量亡失,导致气冲饮逆,此奔豚惊狂之所以作也。本方能治火劫的逆治证,故特名之为救逆汤。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

桂枝三两,甘草(炙)二两,生姜(切)三两,大枣(擘)十二枚,牡蛎(熬)五两,蜀漆(洗,去腥)三两,龙骨四两。

右七味,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蜀漆,减二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

胡希恕方解:于桂枝去芍药汤,加祛胸中痰结的蜀漆和镇惊悸的牡蛎、龙骨,故治桂枝去芍药汤证、而胸腹动悸、惊狂不安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枚,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蜀漆10

上七味,先以冷水8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对本条的亡阳,胡希恕老师注解为亡津液,是经方的独特概念。对癫狂的论述,《内经》与《伤寒论》截然不同。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躁狂越,皆属于火”。《难经·二十难》曰:“重阳者狂,重阴者癫”,《素问·脉解篇》曰:“所谓甚则狂癫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狂癫疾也“。即把狂的成因,主要归结为火热、重阳。而本条论述为亡阳,从中可窥探两者理论体系的不同。

本方证属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113.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

胡希恕注:病亦发热恶寒而无汗,形同伤寒,但按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为津液内虚,故其人必渴。津虚更不可以火劫逼汗,若被火,则胃中燥,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只宜轻药解之,当使微汗则愈。

胡希恕按:仲景虽未出方,但已明示治法,读者试参阅桂枝二越婢一汤条,便知注家所见之误。

【冯世纶解读】这里的“注家所见之误”,胡希恕先生主要是指后世有的注家对“弱者必渴”、“弱者发热”,是“温病表证与伤寒的鉴别”,对经方的伤寒和温病概念皆不清,对27条亦就难于理解。

114.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清血,名为火邪。

胡希恕注:火薰亦古人一种劫汗法,如今的火炕、温覆使汗出类同。

太阳病,以火熏之,若不得汗,则邪热不得出,因火反盛,故其人必躁。太阳病期间而不解者,传里势必便血,此因火攻所致,故名之为火邪。

115.脉浮热甚,而反灸之,此为实,实以虚治,因火而动,必咽燥吐血。

胡希恕注:脉浮热甚,宜适证选用石膏配伍的发汗剂解之,而医反灸之,不知此本表热实证,而实证以治虚寒的方法灸之,邪无从出,反因火而动,上炎伤肺,势必必咽燥吐血。

116.微数之脉,慎不可灸,因火为邪,则为烦逆;追虚逐实,血散脉中,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胡希恕注:微数为虚热的脉应,虚热者更不宜灸,因火亦为热邪,热以济热,则必使人烦逆。本来津血虚,以火灼津液益使其虚,故谓为追虚;本来邪热实,以火助热更增其实,故谓为逐实。其结果必使血散脉中而后已。要知灸火的气势虽微,而乘虚内攻而确实有力,终必至热亢津竭,而使其焦骨伤筋,血难复也。

116(续).脉浮,宜以汗解,用火灸之,邪无从出,因火而盛,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名火逆也。欲自解者,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

胡希恕注:脉浮为病在表,宜汗以解之,若用火灸之,则邪无从出,反因火而益盛,故表不得解。病从腰以下必重而痹者,即由于不得汗出,则邪郁集于体表的水分乃重着于腰以下而为痹,此虽同湿痹,但因火所致,故名火逆。欲自解者,即指灸后的重痹言;必当先烦,烦乃有汗而解者,此亦阳气重于表,欲汗解而必发瞑眩,此烦即瞑眩的轻者,何以知之,因脉仍浮,故知其必汗出解也。

117.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胡希恕注:本当汗出而解的太阳病,而以烧针令其汗,乃非法的治疗,若不慎针处被寒(即感染),因致红肿如核者,更必导致奔豚的发作,而为气从少腹上冲心的证候,宜灸其核上各一壮,以治针处肿赤,另与桂枝加桂汤,治奔豚并亦解外。

胡希恕按:奔豚即气上冲的剧烈者,乃一种发作的神经证。《金匮要略》谓“奔豚病,皆从惊恐得之”。此之所谓惊恐,不是指来自可惊可恐的外界刺激,而是指发惊发恐的自身神经证。若瘀血、痰饮诸病均可致惊恐的发作,尤其非法的治疗,更易使之发惊恐,例如“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又如“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奔豚病,即常在此惊恐神经证的基础上而发生的,本条的烧针令其汗,亦正犯太阳伤寒加温针的逆治,再加针处感染,更给神经以猛烈刺激,未有不使其惊发者。另由于烧针劫汗太过,更易导致急剧的气上冲,所以必发奔豚也。

桂枝加桂汤方

桂枝(去皮)五两,芍药三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桂满五两,所以加桂者,以能泄奔豚气也。

胡希恕方解:于桂枝汤加重其用量,故治桂枝汤证,而气上冲剧甚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6克,生姜15克,大枣4

上五味,先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118.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胡希恕注:如前所述的火逆(116)证,病仍在表,即不自愈,亦宜汗解,下之已误,烧针再误,故病不解,而更烦躁不安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

胡希恕按:此烦躁亦惊狂之渐,故用桂枝甘草以解外加龙牡以治烦惊。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方

桂枝(去皮)一两,甘草(炙)二两,牡蛎(熬)二两,龙骨二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日三服。

胡希恕方解:此于桂枝甘草汤加龙骨牡蛎,故治桂枝甘草汤证胸腹动悸而烦躁不安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桂枝6克,炙甘草1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

上四味,先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150毫升,温服。再续水煎一次温服。

【冯世纶解读】本方证属太阳阳明合病。

119.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

胡希恕注:温针即烧针,为以火劫汗最剧烈者。伤寒表实,加温针迫使大汗出,势必亡阳而使惊也(可与112条互参)

120.太阳病,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关上脉细数者,以医吐之过也。一二日吐之者,腹中饥、口不能食;三四日吐之者,不喜糜粥、欲食冷食、朝食暮吐,以医吐之所致也,此为小逆。

胡希恕注:太阳病在表,当恶寒发热,今自汗出,反不恶寒发热,若病自解,则脉应和,今关上脉细数,为胃虚有热之象,此由于医之误吐,使邪热内陷,故表证罢而胃不和也。若近一二日吐之者,胃气尚难自复,故腹中饥而口不欲食;若前三四日吐之者,胃气可稍差,但热不除,故不喜糜粥,而欲食冷食,因热壅于里,即冷食亦不能久留,终不免朝食则暮吐。此虽形似胃反,而实是医之误吐所致,不过此乃误吐的轻证,故谓此为小逆。

121.太阳病,吐之,但太阳病当恶寒,今反不恶寒,不欲近衣,此为吐之内烦也。

胡希恕注:太阳病,宜汗不宜吐,而医误吐之,太阳病本当恶寒,今吐后反不恶寒者,以外邪内陷表证已罢也;不欲近衣者,则为热在里也,此因误吐,病已转属阳明病的内烦了。

胡希恕按:吐则胃中虚,表邪乘虚而入里转属阳明病。上条证较轻,而本条则较重,但均宜调胃承气汤不可不知。

122.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此以发汗,令阳气微,膈气虚,脉乃数也。数为客热,不能消谷,以胃中虚冷,故吐也。

胡希恕注:诊病人脉数,数为热,热则当消谷引食,今不能食而反吐者,此发汗太过,因致阳气微于外,膈气虚于内,邪气乃乘虚而入,脉乃数,数为外入的客热,热不在胃,故不能消谷,以胃中虚有冷饮,故吐也。

胡希恕按:发汗太过,精气亡于外,膈气虚于内,亦可使病传少阳,本条即暗示呕而发热的柴胡证。

123.太阳病,过经十余日,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满,郁郁微烦,先此时自极吐下者,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但欲呕、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汤证,以呕故知极吐下也。调胃承气汤。

胡希恕注:温温,同愠愠,即心中烦恼状。

太阳病十余日,表证已罢,其人心下温温欲吐,而胸中痛,有似传入少阳柴胡汤证,但柴胡证大便不应溏,今大便反溏,而且柴胡证胸胁满而腹不满,若谓大便溏腹微满则已转属太阴病,但太阴病则不应有郁郁微烦的里热证候,如此错综复杂的病,必是其人先于此时用过极吐下的药物所致无疑,果如此,则可与调胃承气汤,若不尔者,不可与之。但此心中温温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微溏,为极吐下后,胃气不和的结果,而非柴胡证,所以知其极吐下者,以呕的情况,故知之也。

胡希恕按:无论误治与否,吐后胃不和,呕不欲食为常,与谓胃承气汤以和胃气,亦是常规。胸中痛为吐后食道被伤,若非极吐,则不至此。

124.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以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六七日,常为病自表传里的时期,表证仍在,即指头痛发热等证还在的意思。里有所结则脉微而沉,结胸常见此脉,但反不结胸,其人发狂者,当是热和血瘀结于下焦,如是则少腹当硬满,若更审得小便自利者,则为瘀血无疑,下血即愈,抵当汤主之。

胡希恕按:素有瘀血潜伏于体内的人,往往由于外感续使邪热瘀血结合而发病。所以然者以下十五字,可能是后人注文,无何深意,可置之。本条所述与桃核承气汤证亦相似,但前只有少腹急结,而此则少腹硬满;前者有血自下,而此则非攻不下也。可见瘀血的为期较近,证较轻而易于攻下者,宜桃核承气汤;若瘀血已陈久,牢固难攻的重证,则宜抵当汤。

抵当汤方

水蛭(熬)、虻虫(去翅足,熬)各三十个,桃仁(去皮尖)二十个,大黄(酒洗)三两。

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不下更服。

胡希恕方解:水蛭、虻虫均为有力的驱瘀药,合以以桃仁、大黄,故治较陈固的瘀血证、而大便不通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水蛭10克,虻虫10克,桃仁10克,大黄10

上四味,先以冷水6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20分钟,取汤200毫升,温服100毫升,大便通下则停服余药,大便不通,继服余药。

【冯世纶解读】本方证属阳明挟瘀证。

125.太阳病,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不利者,为无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证谛也,抵当汤主之。

胡希恕注:太阳病,身黄,即有太阳病的外观,而同时有发黄疸之谓,但脉不浮而沉结,则病不在表而在里。少腹硬,即少腹硬满的简词,若少腹硬满,而小便不利者,为湿热在里的黄疸病,则与瘀血无关;若少腹硬满,而小便自利,并其人如狂者,则为瘀血证甚明,故以抵当汤主之。

胡希恕按:依本条所述,则黄疸亦有瘀血所致者,脉时一止而复来者,谓为结,此脉确多由于瘀血的关系,一般以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或桃核承气汤证为多,须注意。

126.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胡希恕注:形似伤寒无汗而有热,若因蓄水所致则少腹满,应小便不利,而今小便反利者,则非有蓄水,而有蓄血之为病也,故当下其血,宜用抵当丸。不可余药者,谓宜连滓服。

胡希恕按:里有停水和瘀血,均可使表里不除,二者均有少腹满的为候,须以小便不利或自利辨之。本条所述亦陈久性的瘀血证,以无如狂的急剧证,因用丸而不用汤。

【冯世纶解读】对不可余药,胡希恕先生解说有二,即一为不可用其他祛瘀药;二为连滓服。后者见于三个笔记。胡老后期做连滓服解,可能是以丸剂服法有关。在方解已说明:“此虽谓丸,但亦水煎,惟量小”,即服汤剂的不足四分之一。

抵当丸方

水蛭(熬)二十个,虻虫(熬,去翅足)二十个,桃仁(去皮尖)二十五个,大黄三两。

右四味,捣分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晬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

胡希恕方解:此虽谓丸,但亦水煎,惟量少,故治抵当汤的轻证或不宜猛攻者。

【冯世纶推荐处方】水蛭3克,虻虫3克,桃仁6克,大黄6

上四味,先以冷水300毫升浸泡1小时,煎开锅后15分钟,100毫升温服,大便通下,或见黑便,止后服。若大便不通者,则再重新煎一剂服。

127.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胡希恕注:太阳病的停水证,亦有不同,如小便频利,而水不停于下,但以嗜饮无度,停蓄胃中,则必心下悸,若小便少者,则又必水停膀胱,而苦里急也。

胡希恕按:水停于里,常使外有郁热,因以太阳病冠之。小便利和小便不利均里有留饮的证候反应。胃有留饮则心下悸;膀胱蓄水则少腹里急,为留饮所在的部位证候。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小结

太阳中篇至此结束,首先出示,太阳病无汗,即伤寒这一类型的发汗剂,有葛根汤、麻黄汤、大青龙汤、小青龙汤等,它们均是以麻黄为主药的配方,而宜于太阳病无汗的表实证,但各有其固定的适应证,若用得其反,不但无益,而且有害,故必须细心对照地加以体会,要使心中有数才好。随后又详就桂枝汤和麻黄汤分述其不同应用。桂枝主表虚,麻黄主表实,究竟其虚实的本质是什么?亦必须通过它们的证和治,才能得到答案。中间大段是泛论汗、吐、下,用之不当,均足使亡血、亡津液,其结果可致为病变化多端,并相应地提出救治之方,若干姜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麻杏石甘汤、桂枝甘草汤、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苓桂术甘汤、芍药甘草附子汤、茯苓四逆汤、调胃承气汤、五苓散、茯苓甘草汤、栀子豉汤、真武汤等均属之,以上诸方,虽则是为救误而出,但中医讲求辨证论治,我们要通过条文,透视其适应证,凡有是证,即可用之,不必限于或汗、或下的误治後也。另又论述小柴胡汤及其加减方证,此本属于少阳病,为了阐明正邪交争这一病理关系,藉病传少阳的过程来讲,分外显得生动,易于理解。桃核承气汤,本应列于阳明病篇,但瘀血证的发作,常出于太阳病的期间,应急制变,因亦提出在前。以火刼汗,为太阳病所最忌,无论中风和伤寒均当禁用。被火变证亦多,并亦出示救治用方数则,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等,不过此和诸方一样,亦不要视作为被火救误的专方。最后又出治瘀血证的抵当汤丸,宜与桃核承气汤条前后互参,以探索其不同的应用征候。里有瘀血或停水均可致表热不除,二者均有少腹硬满,常以小便的利否辨之,对于治疗颇关重要。至于发汗禁忌诸条,均极重要,更须一一记熟。

【冯世纶解读】本次修订至此始悟:发汗禁忌为何在太阳中篇提出?细读胡老小结可知,本篇集中讲有关伤寒的发汗剂,即葛根汤、麻黄汤、大青龙汤等,这些都属大发汗的方剂,伤寒重证必适证用之则可愈病,但辨证不谨慎发汗太过则造成伤害,故论中许多条文大发汗、强发汗、误汗多指麻黄汤类方,如第20条的“发汗,遂漏不止”,胡希恕先生谓由于服麻黄汤所致。这里我们得到启示:用麻黄汤发汗解表,相比用桂枝汤更要严格谨慎辨明其适应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