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胡派三代经方病案解析思路 冯世纶教授案解析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学中医书馆 2013-08-25

冯世纶教授案解析太阳病(表阳证)医案

㈠桂枝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治反复发热案

张某,女,28岁,196783日初诊。

由于心情不佳,疲劳受凉,出现感冒发热,服A.P.C后,热退而胸闷、汗出、恶风、身微痛,口中和,不思饮,舌苔薄白,脉沉细、左寸浮。

脉左寸浮,舌苔薄白,恶风、汗出、身微痛,太阳中风。脉沉细,左寸浮,胸闷,桂枝去芍药证。口中和,不思饮,里无热。

综合分析:此为太阳中风表未解,为桂枝去芍药汤方证。处方:

桂枝10g,生姜l0g,大枣4枚,甘草6g

因家住山区,买药不方便,问知家中有桂皮,即将桂枝改用桂皮1小片(12g),甘草由东山坡自挖筷子粗约20mm,又加生姜3大片,红枣4枚合为1剂煎服。

结果:晚服1煎,眠中微汗出,诸症已。

㈡桂枝去芍药治感冒热退而胸闷案

安某,女,66岁,医师,2007226日初诊。

反复发热2周。

患者于215日中午无明显诱因自感发热,测体温37.5C。至晚上出现寒战、发热、无汗,体温39.5℃,就近就诊于某医院急诊科,除自感发热口干、乏力外,无咽痛、体痛、吐泻、喷嚏、头痛等症,血常规示:WBCl.5×1012L。在留观室静滴先锋霉素3天热不退,后又合用清开灵3天,静滴清开灵出现输液反应,寒战高热,用激素急救后缓,但热仍不退。停用清开灵,又用阿奇霉素及先锋霉素静滴3天,症状仍如上,遂收入风湿免疫科治疗。

当时症见:上午有汗,晚上寒战高热无汗,体温最高40.4℃,半夜汗出热退,畏风,如此天天反复,口干,乏力,脉浮,舌苔白腻。各种西医检查除血常规示:WBCl.2×1012/L,小便常规(镜检):白细胞03个,余无异常。

综合分析:此为时发热”——属营卫不和,定时而作的太阳病桂枝汤证。处方:

桂枝l0g,白芍l0g,炙甘草6g,生姜12g,大枣4枚,需啜粥温覆,1剂。

问:一诊时寒战高热,随后汗出热退,如此天天反复,是否属寒热往来之属,何不用小柴胡汤?

答:属寒热往来。《伤寒论》第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就是指这种热型,胡老认为这种先其时发汗治未病之法。小柴胡汤所治之寒热往来,有心下痞硬、纳差、恶心呕吐等胃虚见证,除了这种,大部分的寒热往来都属桂枝汤证。惜今人受《伤寒论·伤寒例》桂枝下咽,阳盛即毙的影响,皆不敢用桂枝汤来退热,当年胡老收治了很多顽固发热病人,属桂枝汤证者亦多见。

2007227日二诊。

服药后汗出多,未再出现寒战。微热,体温37.6℃,口干,乏力,脉浮,舌苔白厚腻。

患者发热,口干,汗出多为太阳阳明合病,符合麻杏石甘汤。但屋内暖气太热,考虑口干、汗出多可能与此有关,舌苔厚腻,因此,暂予麻杏苡甘汤以发表清热化湿。处方:

麻黄l0g,杏仁10g,薏苡仁30g,炙甘草6g1剂。

2007228日三诊。

服药后汗出淋漓,晚上未再出现寒战发热,但全身湿冷、怕风,难以入睡。此汗多亡阳也,予温化敛汗。

桂枝10g,炙甘草6g,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酸枣仁15g3剂。

问:二诊服药后出现大汗出,是什么原因?

答:当时考虑得多了点。考虑口干、汗出多可能与屋内暖气太热有关外,又因其发热较久,体力消耗大,怕其胃虚,不敢用石膏,致清热之力不够,现回过头来想,还是用麻杏石甘汤贴切。此外,西药用了较久的抗生素及激素,致体虚,这可能也是大汗出的原因。

问:三诊大汗出,怕风,烦躁不得寐,是否与《伤寒论》第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相似,诊为少阴病,用桂枝加附子汤会不会更好?

答:正因为没有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等津液大亏之症,故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

问:用酸枣仁何意?

答:敛汗、安神。药后汗止,稍疲乏,末再发热。

按:此病例较典型,一诊可作《伤寒论》第54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的注脚。

二诊可作《伤寒论》第63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的注脚。

三诊可作《伤寒论》第112伤寒脉浮,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及第118条,火逆下之,因烧针而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汤主之的注脚。

并应与《伤寒论》第20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相鉴别。

有人说《伤寒杂病论》是为救逆而设,确实,临床中病情瞬息万变,一个病除了掌握常见方证,重要的是不可死执一方,而应灵活针对现证处理——“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方能处乱不惊。

㈢半夏散及汤治喉痹案

张某,男,51岁,19681126日初诊。

咽痛3个月,曾以清热解毒、养阴清咽等法治疗无效,医院认为是喉癌。视其咽喉,双侧扁桃体及咽后壁皆有多处脓点,常头痛,汗出,恶寒,口中和,不思饮,舌苔白腻,脉沉细,两寸浮。

脉两寸浮,恶寒,汗出,头痛,太阳中风。双侧扁桃体及咽后壁皆有多处脓点,外邪内饮之喉痹。脉沉细,舌苔白腻,口中和,不思饮,里寒太阴病。

综合分析:此为太阳中风表不解入里,津伤痰滞,呈太阳太阴合病,为半夏散及汤加桔梗诃子方证。处方:

清半夏12g,桂枝l0g,炙甘草l0g,桔梗6g,诃子6g

结果:服药当天即感咽痛减轻,原方服半月,诸症消,咽及双侧扁桃体已无脓点。

㈣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化裁治心悸案

万某,女,32岁,2007226日初诊。

心慌7天余。患者7天前由于劳累出现心慌,并伴有心前区不适,全身乏力,ECG示:偶有室性期前收缩。近日心慌及早搏明显加重,故前来就诊。

现症见:汗出心慌,全身乏力,口干不欲饮,手心热,无口苦,眠差易醒,食纳差,大便偏干,23日一行,小便调,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

虚汗出,手心热,为营卫不和的太阳病。患者坐着出汗,现代医学认为是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冯老认为是一种营卫不和的一种感冒状态。脉细,舌苔白,舌质淡,口干不欲饮,眠差,全身乏力,为血虚水盛之太阴病。心慌,心前区不适,水饮凌心故也。大便干,23日一行,此为太阴里寒,水饮内停,津伤所致,而非阳明腑实。

综合分析:辨证属太阳太阴合病兼有血虚水盛。拟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和营卫以调气血,镇动悸而敛心神,又重用定志丸(菖蒲、远志、炒酸枣仁)加强镇静安神之效。同时用当归芍药散养血利水饮,以除太阴之里寒。因大便干,23日一行,此为太阴里寒,水饮内停,津伤所致,而非阳明腑实。故方中重用白术,温阳升津液而通便,宜注意。处方:

桂枝l0g,炙甘草6g,生龙骨(同煎)15g,生牡蛎(同煎)15g,茯苓15g,白术18g,当归l0g,白芍10g,远志l0g,菖蒲l0g,酸枣仁15g

3剂,水煎服。

结果:患者服用3剂后,心慌、期前收缩未再出现,大便、食纳、睡眠均正常,随访至今亦未复发。

按:全方共奏调和营卫、镇静安神、养血利水之效,切合病机,而收效甚捷。

㈤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皮肤瘙痒

案一、身痒

王某,女,13岁,200336日初诊。

自感身痒1周多,自服阿司咪唑(息斯敏)效不明显,白天痒轻,晚上痒较重,用手挠之起小丘疹,白天却看不到,有时感面热,无汗出,口中和,别无所苦,舌苔薄白,脉细寸微浮。

脉细寸微浮,舌苔薄白,面热,无汗出,表证。

口中和,别无所苦,未传阳明。身痒,水湿在表。

综合分析:证属外邪客表,营卫不和,与麻黄桂枝各半汤加白蒺藜、赤小豆。处方:

桂枝5g,麻黄3g,杏仁5g,白芍3g,生姜2片,炙甘草3g,赤小豆10g,白蒺藜6g,大枣2枚。

结果:上药晚上服1剂,身见微汗,身痒未再发作。

案二、面痒

李某,女,40岁,200745日初诊。

反复面部瘙痒5年,发作4天。每年到这个季节则作,刮风天更甚,皮肤每因瘙痒而鲜红成片,干燥疼痛,曾被确诊为季节性皮炎。纳可,寐安,口中和,二便调。舌体瘦,舌淡红苔薄白,脉不浮。

《伤寒论》第23条中言: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正与此病病机符合。

此为湿气郁于皮下不得解,微汗之,湿除则痒解。属太阳病,以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处方:

桂枝10g白芍l0g,炙甘草6g,生姜12g.大枣4枚,荆芥l0g,防风10g,白蒺藜12g,生龙骨(同煎)10g,生牡蛎(同煎)10g,炒槐花l0g,生薏苡仁30g,败酱草30g,赤小豆15g,当归l0g

3剂。嘱禁食羊肉、鱼虾、辣椒等辛辣炙热之品。

问:此例脉不浮,为何辨证属太阳病而用发汗法?

答:桂枝麻黄各半汤证因无汗则邪仍未尽去,而在表的津液已有所亏,故脉必不浮。既不能单用麻黄汤大发汗以虚其表,单用桂枝汤解肌力量又不够,故用二方复合而小其剂。

问:痒不是属风吗?为何日发汗除湿止痒?

答:这是经方体系的概念,取类比象日为《内经》体系的概念。邪气不得随汗而出则津液郁于肌表而为湿为饮为水,如麻黄汤证之体痛亦为体液充盈于人体体表,压迫肌肉、关节而成,肤痒亦属此类,仲景书中统称为,涵盖了津血、湿、饮、水、邪气等,这也是有别于《内经》体系的重要概念。

问:为何不直接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答:这有两方面原因,一来是个人经验积累及用药习惯,荆芥和防风辛温发汗有似麻黄,而有祛风止痒特长,故以之代麻黄,又加点生薏苡仁、败酱草、赤小豆、当归以养血以利湿;二来与经方在临床运用中遇到的阻力有关:经方药少而力专,便宜、高效为其特色,但现在人们看惯了用大方,药用得少,医院及药店都不满意,而且在患者需要代煎时每因量少被拒,只好加上点同类药起加强作用,特别是用点叶类药以壮声势,而且有时患者也嫌药太少、量太轻、价格太便宜而滋生不信任的念头,这也纯属无奈之举。

结果:1剂便痒止,3剂后皮损消失,除口略干,余无不适。停药后半个月未见发作。

按:此例可使人加强对桂枝麻黄各半汤的认识,也有助于人们正确认识到经方体系有其自身独特的概念。

㈥小青龙汤治咳喘案

大学实习跟随经方家宋孝志老师治验1例,体验较深:

王某,男,27岁,19611214日初诊。

自幼患咳喘病,15岁以后加重,经西医多方诊治无效。10月份来本院治疗,前医以宣肺、润肺化痰方药多治无效,用黑锡丹过两,亦不见效果。现症见:喘咳重,不能平卧,不得已吞服麻黄碱、氨茶碱以平喘。胸胀满闷,气短,痰不易咯出,吐白泡沫清痰,自感周身冷,小便频数,张口则口水流出,舌苔厚腻黄滑,脉沉细滑数。患者满口涎水,故语言不清,却不时自语:服热药后吐黄痰,则症可愈,若痰不出,将憋死矣!精神消沉,痛苦万状。

喘咳重、周身冷、胸胀满闷、气短、吐白泡沫清痰,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舌苔厚腻黄滑,脉沉细滑数,小便频数,里寒饮重,久郁有化热之势。

综合分析:辨证为外邪内饮,为小青龙汤方证。处方:

麻黄(泡去上沫)l0g,桂枝木l0g,五味子l0g,半夏12g,细辛10g,干姜l0g,白芍l0g,炙甘草l0g

结果:1221日来诊述服药3剂感身热,吐痰爽快,喘减已能平卧睡觉,口水减少,说话清楚,仍小便频,舌苔黄腻除,脉稍滑不数。前方加杏仁l0g,同时间服六君子汤。服1月,咳喘缓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