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利军,华东师范大学管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心理学博士,东方营销学代表人物,文化融合型人力资源理论专家。主要研究方向:东方营销学、人力资源开发。国务院就业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特聘专家,中国企业管理研究会企业文化专业委员会副主任;长三角就业能力开发联盟秘书长,上海市管理教育协会常务理事;教育部首届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专家组成员;上海中医药大学中医学客座教授;上海市学生职业发展示范工作室——龙英堂书院创始人。曾任南京师范大学能力研究所所长;江苏省高级营销人才培训中心副主任等职位。 《天人合一:从量化研究到质性研究的方法论跨越》一文论述了基于还原论的量化研究正面临着严重的可重复性危机与局限性,尤其在面对复杂问题或复杂对象的时候。这一危机的实质在于量化研究背后的世界观是原子论,无法获得对“整体”的认识。因此,西方研究逐渐转向整体论世界观下的质性研究 。 “天人合一”的内涵 “ 天人合一 ” 的思想起源《易经》 《易经》采用爻、卦的语言系统表现世间万物及其规律成为共识,并获得考古考证。如距今八千年的河南裴李岗文化的舞阳贾湖遗址出土的契刻在龟甲上的符号文字,可被视为原始八卦文字符号的一个源头,而在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则发现了五千年前大汶口文化的玉板龟书八卦图。 从“天人合一” 到 “天人相分” “天 ”“人”若本为一体,为何还要 “合一”呢 ? 其原因就在于 “天地不 通 ”,普通人与 “天”相分离,无法掌握客观规律,即“失道”。《国语》卷十八《楚语下》记载:“古者民神不杂。......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于是乎有天地神民类物之官,是谓五官,各司其序,不相乱也。......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颛顼受之,乃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使复旧常,无相侵渎,是谓绝地天通 。”这句话阐述了 “天地不通 ”的原因在于“九黎乱德,民神杂糅 ”。 古时候,能够与天相通的被称为 “神”或者 “觋”“巫”,抑或我们所说的圣人、真人。他们与“天”相合,掌握着天地大道,如《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所述,上古真人能够“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在圣人的指导下,天地万物各司其序,遵道而行,因此不相乱。 冯时认为,天与地的分离为巫觋通天赋予了特殊的职能,他们逐渐成为垄断天地交通的神秘人物。谁能把历法授予人民,他便有可能成为人民的领袖。然而,唐虞以后,民神同位,天下失序,因此为维持社会秩序,与天沟通的权力由王权所独占,平民不再能够直接与天沟通。“天人合一”思想逐渐向政治社会发展。 “天人合一 ” 思想的进一步发展 “ 天人合一 ” 之 “天 ” : 研究客体 “ 天人合一” 之 “人” : 研究主体 “ 天人合一” 之“ 一” : 主客一体 《易经》中以太极为本根的宇宙生成论,揭示了自然与社会的世界物质统一性。这种统一性使“天人合一”在宇宙生成意义上获得了哲学逻辑性的论证。天人关系中的人与自然万物(天)共同基源于宇 宙本根太极之气(元气或精气),天人二者在共同本根、基始的基础上,构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易经》整体观就为“天人合一”方法论奠定了世界观基础,与质性研究所要求的有机整体观相契合。 三、“天人合一 ”的实现路径 静 心 修 道 在科学研究中,量化研究中所收集的数据最终的结果不会因为人的感受而改变,而在质性研究中,如果研究主体对研究客体(对象)存在主观偏见,研究结论可能千差万别。因此,在质性研究中,首先一点便是研究主体要保证客观性和中立性,如圣人一般,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 ;万物之镜也 ”。其中的关键就在于 “静 ”。 如老子所说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道 德经》)。内心清净,才不至于一叶障目、迷失蒙蔽,才能洞察一切。这一思想在荀子《解蔽》中得到进一步阐释:“故治之道在于知道。人何以知道?曰:心。心何以知道? 曰 :虚壹而静 。”根据 “虚壹而静 ”的指导原则,从而在反观意识中做到价值中立、道德无涉、悬置经验等。 《管子·业内 》则云 :“修心静意,道乃可得 ”,修心即感悟其气,即修气、修道、修德。人在现实层面上不断地道德修为,克服现实“物欲之弊”而与天相合。这也是儒家所强调的修身养性,所谓“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大学 》)。《中庸 》开宗明义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大意是 :天命赋予你的,就是人之禀赋,这就叫做 “性”。人受了此 “性”,就在人之内有了一份天,就是说人生之内就见有天命,遵循你的天性而发出的,便是人生大道,亦可说是自然大道。 儒家为人的善性提供了一个超越性的根源,为“人皆可以为尧舜”提供了依据。换而言之,人可以通过静心修道向成为“圣人”靠近,为研究主体成为不同于常人的“圣人”提供了可能,也为科学研究从量化研究向质性研究跨越提供了可能。 感 而 遂 通 在量化研究中,真实的事物(研究客体)被转换成了具体的数字,通过数据统计分析系统或实验等,就可以得出结果。研究主体与研究客体之间基本上不需要直接接触。因此,量化研究与主客二分是相适应的。而在质性研究中,主客二分则并不相适应。目前质性研究中所采用的实地研究法、访谈法、民族志研究方法、田野工作法或扎根理论等研究方法,都需要研究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接触,没有数据作为中间介质。 因此,在质性研究中,研究主体除了保持中立、客观之外,还需要了解研究客体的真实全貌,否则可能陷入盲人摸象般的窘境,这就需要与研究客体融为一体,即达到 “天人合一 ”的状态,这一融合的过程在于“感通 ”。 北宋张载将万物之感分为了三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感,即天地之 感——无内外耳目之引取,圣人之感——能够尽性知天,人物之感 ——人与物的蕞然之感,三者的本质区别在于“感而后有通”之“通”的程度不同。 在科学研究中,尤其是质性研究中,研究主体需要打破蕞然之感的闭塞与阻碍,即要破除“小我”的局限,走向“大我”。在这个过程中,人由对自己的感通,推广至与天地外物的感通,最终通感天地,与天地合而为一。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周易·系辞上传》有“寂然不动,感而遂通”。此处“寂然不动”也就是庄子所说的“圣人之心静乎!”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就是具体的实践方法。基于相同的感受,不同质的事物可以相互沟通,达到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 ”,就是强调了解宇宙规律是要回归对事物最本真的体验,从而实现在科学研究中,研究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研究主体就犹如一面镜子,把研究客体真实地映照,而“取象 ”。 结 语 科学研究的终极目标在于追求真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即真理 。 与西方科研范式不同 ,东方科研范式认为,整个世界甚至宇宙存在着一个终极真理或者终极属性 “道”,研究的起点在于 “道”,研究的终极目 的就在于悟“道 ”。“天人合一 ”则是 以 “道 ”为核心的有机整体观下的方法论,是悟“道”的方法。 “天”“人”起源于“道”,自然“合一”。然而在宇宙生成演化过程中,“天”“人”逐渐分离,中国古人经过不断的探索,探究出 “天人合一”的实现路径,即通过静心修道的方式,达到 “感而遂通”,破除 “小我”,走向 “大我”,做到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的客观和中立,与天地合而为一,并通过“观物取象”“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发现万事万物的客观规律,最终“得道”。 [1 ]贾 利 军 ,王 健 民 ,徐 韵 ,天 人 合 一 :从 量 化 研 究 到 质 性研 究 的 方 法 论 跨 越 [J ]. 企 业 经 济 ,2021 ,40 (5 ): 33-42. [2 ]史 善 刚 .论 河 图 洛 书 与 八 卦 起 源 [J].史 学 月 刊 ,2007(8): 79-88. [3 ]任 俊 华 ,李 朝 辉 .儒 家 “天 人 合 一 ”三 才 论 的 自 然 整 体观 [J].理 论 学 刊 ,2006(5):88-91,129. [4 ]崔 天 兴 .先 秦 “绝 地 天 通 ”向 “天 人 合 一 ”的 转 向 [J].辽宁 师 范 大 学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6,39 (5): 154-160. [5 ]蔡 守 秋 ,吴 贤 静 .从 “主 、客 二 分 ”到 “主 、客 一 体 ”[J]. 现 代 法 学 ,2010,32(6): 3-19. [ 6 ] 王 保 国 . 儒 道 “ 天 人 合 一 ” 观 的 再 读 与 反 思 [J ] . 中州学刊 ,2019(1): 6. [7]李英粉.李退溪“天人合一”观念探析:以《圣学十图》为 中 心 [J].学 术 交 流 ,2020(3):43-50. [8 ]李 晨 阳 .是 “天 人 合 一 ”还 是 “天 、地 、人 ”三 才 :兼 论 儒 家 环 境 哲 学 的 基 本 构 架 [J ]. 周 易 研 究 ,2014 (5 ):5-10. [9 ]刘 玉 建 .《易 传 》宇 宙 生 成 论 的 建 构 :《易 传 》天 人 合 一哲 学 体 系 的 基 本 理 论 前 提 [J].周 易 研 究 ,2009(5): 69-78. [10]王 炜 ,李 朝 旭 .天 人 合 一 心 理 研 究 范 式 发 微 [J].心 理 学 探 新 ,2018,38(5):393-396,403. [11]张 璐 ,谷 晓 芸 .“民 胞 物 与 ,天 人 合 一 ”:论 张 载 天 道 本体论与人性论的贯通关系[J].自然辩证法研究,2016,32(6):58-62. [12]马 振 ,赵 凰 宏 ,徐 江 雁 .基 于 “道 -形 -器 ”的 《黄 帝 内 经 》藏 象 观 研 究 [J ]. 中 华 中 医 药 杂 志 ,2020 ,35 (9 ):4576-4578. [1 3 ] 张 敬 威 . 《 易 经 》 关 联 式 逻 辑 的 形 式 表 征 及 科 学 价 值 [J].自 然 辩 证 法 研 究 ,2020,36(9):5. [14]朱 志 荣 .论 《周 易 》的 意 象 观 [J].学 术 月 刊 ,2019,51(2):124-130. 编辑:上海大学 薛奕曦 |
|
来自: 蓝林观海 > 《海洋命运共同体试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