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第五章 天地不仁——万物演化之道

 章江之邻 2019-06-09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没有仁爱之心,用万物做成刍狗;圣人也没有仁爱之心,用百姓做成刍狗。天地之间就好像是一个大风箱啊,很虚的时候也不会屈曲,一运动起来就有很多风出来。话多了就会经常进入困境,不如守在中间的状态。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没有仁爱之心,用万物做成祭祀用的草狗;圣人也没有仁爱之心,用百姓做成祭祀用的草狗”。刍狗是指草扎成的用于祭祀的草狗。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仁是指仁爱。仁字在字典中的解释很模糊,什么是仁的边界界定也不清晰。仁字的本意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友爱。那么仁是指什么人与什么人之间的亲近友爱呢?仁字的左边是一个人右边是一个二。既然是二那就是“你”和“我”的事情不涉及“他”,所以仁是在两个主客体之间表现出来的,不会涉及到第三方面以上。什么叫“仁是两个主客体之间表现出来的,不会涉及到第三方面以上”?比如在同一件事情上主审官不能同时对被告和原告都表现出仁而只能对原告或被告中的一方表现出仁。对原告的仁就是对被告的不仁,对被告的仁就是对原告的不仁。如果是完全按照法律的规定进行处理就不存在仁的问题而是公平公正的表现。再者,既然是二就不能混而为一,所谓不能混而为一就是“两个主客体之间就是两个主客体之间”,“你”和“我”就是“你”和“我”而不能变成“我们”,如果能把“你”和“我”之间的亲近友爱变成“我们”之间的亲近友爱那就不叫仁而叫其它。比如父与子之间的关系就可以是“我们”,所以父与子之间的亲近友爱就不叫仁而叫孝和慈。所以仁是什么?仁就是没有其他亲友关系的两个人之间的亲近友爱,是有主体和客体的一种不对等的亲近友爱,这种亲近友爱包括帮助、同情、怜惜等表达善意的思想和行为。

既然仁是两个主客体之间的亲近友爱是我和你的事情不涉及他,那么仁就是有偏向性的,是小范围内的亲近友爱,不是能够对待所有人的。最大的仁就是关照到自己所能关照到的全部范围,所以仁不能普惠天下更不能公平的对待所有人。人们说医生应该具有仁心,但是医生的仁只能体现在对待来求医的患者身上,医生的仁不可能对所有的人都表现出来。能公平的给所有人的好处就不叫仁而叫惠,能公正的对待所有人的也不是仁而是法。天地需要公平的对待所有的事物,所以上天有甘露时是普惠天下的而不会只对某些人表现出仁。天地也是有法则的,天地的法则就是道,天地依道行事就不会表现出仁也不可能表现出仁。圣人治世也如天地一样是效法天地的,所以圣人也不会只对某些人表现出仁。“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就是天地和圣人要保持公平公正的对待所有人和事而必须要做到的。

仁的要求是有爱,有爱就不会有责难和杀伐。“道冲,而用之或不盈”这句话说明了如果违反道行事道是有反击手段的,对于那些不合乎道的事物道肯定会用道自己的方法进行清理的,所以道既是决定万事万物万象如何顺利发展演化的决定因素同时也是一把巨大的无情的剪刀,毫不留情的剪除一切不符合道的事物,所以道没有仁。道既然不仁那么遵道而行的天地和圣人自然也就不仁了。

所以“天地不仁”、“圣人不仁”的意思就是天地是公平公正的同时天地也是有杀伐的,圣人与天地一样也是公平公正的也是有杀伐的。

圣字的繁体写作“聖”,左边是耳朵,右边是口字即善用耳,又会用口本义通达事理圣人是指明白事理的人,是对道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之人。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的草扎成的狗。狗在老子所处的时代是普通百姓祭祀用的牲畜。随着社会风气的演变,人们渐渐不再用真的狗,而是用草扎一只狗形的草狗来代替真的狗用来祭祀。所以刍狗的来源是人们在祭祀的时候需要一只狗形的东西来祭祀然后人们才会扎出一只刍狗。天地每年都会生长出大量的草,所有的草都会在冬天来临的时候枯萎腐化消失。在被割晒干的用于制作刍狗的备草中只有被选中被扎成刍狗用于祭祀的草才能存在较长的时间,其他没有被选中的草马上就会被处理掉

刍狗是草扎的,扎刍狗的草本来是杂乱无章的,把本来杂乱无章的草变成有序有形的刍狗这中间一定有一个梳理捆扎裁剪的过程,这个过程很简单就是合用的留下不合用的就除掉。天地诞生万物在最初的时候皆是随性而为的,万物之初也是杂乱无章任意生长的,但是万物诞生之后有的能生能存有的只生不存产生之后很快就消失了。每一天都有很多动植物生长出来也有很多的动植物死去,每一个时期都有新的物种产生也有物种消失,这些产生的动植物中能存留下来的就是天地扎好的刍狗中的一根草,消失的就是没有找到可以让自己藏身中而在天地梳理的过程中被清理出来的草。所以天地没有仁爱之心,它举起一把大剪刀,把世间万物梳理捆扎裁剪成一个个的刍狗使它们可以较长时间的留存于世献享于天

为什么会把天地梳理万物比喻为捆扎刍狗呢?

一,刍狗是按照上天的要求裁剪修理制成的,是要献享于上天的。世间万物哪些事物可以发展演化应该如何发展演化处于世间的什么位置,这些都是上天安排的,人力只可以在上天的安排之下做一些有限的事情——把刍狗按要求扎好而已。上天是如何安排的呢?上天的安排就是道,道乃“象帝之先”。

二,因为制作刍狗时这些草除了需要经受梳理还是需要经过捆扎的,捆扎刍狗的草绳就是一根一根的系绳把一堆有些杂乱的草捆在一起变成了刍狗。扎成刍狗的草不一定是长得很好的草,有些甚至是乱七八糟的草,只是它在刍狗中得到了现在的这个位置并且刚好能在这一个位置中有一定的作用所以被留了下来。这一根根捆扎刍狗的系绳就是一个个的圈子,把一根根杂乱无章的草有机的系在一起使那些单独都不能留存于世的杂草变成了刍狗的一部份留存于世。世间万物也是一样的万事万物的存在其实都是存在于各自的圈子中,这个圈子就是自己周围的环境,这根系绳就是生物链。

天地生长万物,在万物生长之前天地就已经决定了在这一个区域内什么东西是可以生长的什么东西是不可以在这片区域生长的。比如在热带气候中就只能出现热带的动植物,这就是天地的允许。这就像刍狗,天地要的只是刍狗允许的也只有刍狗所以只有能做成刍狗的才是天地需要的才有可能在这片区域出现。但是能在一个区域内生长演化的事物实在是太多了,是不是所有能在这样的区域内存在的事物都可以在这个区域内存在并发展演化呢?不是的,只有能进入这个区域内的一个有效的圈子并能经得起天地的梳理的事物才是可以留存下来的并可以胜利的发展演化。比如,同是热带雨林气候,按道理所有适合热带雨林的动植物都可以在任何热带雨林中生长,但是实际上每一片热带雨林都是不一样的,决定这些的就是各自的圈子不同。就像做刍狗,能做成刍狗的草有很多,但是只有在刍狗中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的,处在这个合适的圈子之内的草才不会被梳理掉。能处在一个合适的环境中在这个环境中处于一个有效的生物链之内,万物皆能存在下去,这就是用做刍狗来比喻的原因概况起来就是两点:一,上天允许什么东西存在什么东西才能存在;二,在同一片天地下能够允许存在的东西很多但只有处于有效的圈子之内的才可以较长时间的存在。

那么是不是只有好的事物才能被留下来呢?扎成刍狗的草无所谓好无所谓不好,只要处在扎刍狗的系绳之内并且能被理顺就可以存在下去;天地生长出来的万物也无所谓好还是不好,只要能适合自己所处的环境并在这个环境中处于一个有效的生物链之内,能经得起天地的梳理也都能够存在下去。所以天地生长万物也象扎刍狗一样:天地允许什么事物降生什么事物才可能降生,万物降生后天地皆会梳理同时给一根系绳让万物可以圈住自己赖以存在的圈子如果不愿意成为天地需要的刍狗而且不理睬天地的梳理同时自外于自己赖以存在的圈子,那么就不能怪天地之不仁。圣人治世也是这样。人生出来千奇百怪什么样的人都有,向哪个方向发展变化的都有,但是要维持治理好一个社会就要有一定的秩序,而社会自然的就会对每一个人进行梳理树形,同时社会也自然的会形成一个一个的圈子。得到上天的允许能经历各种梳理并找到或形成自己赖以存在的圈子就能留下来成为刍狗中的一根草,否则也不能怪圣人之不仁。

所以“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有两个方面的意思:一,天地不会有偏爱,对待所有的事物都是一个标准一刀切,圣人治世应该象天地对待万物一样;二,天地不对任何事物有仁爱之心,对上天允许的万事万物都是机会给足,但如果万物自身自外于道无处容身,那么天地亦不救其身。圣人治世也应该象天地对待万物一样。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tuó 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的意思是:“天地之间(万物运行的道理,它不就好像是一个风箱吗?他即使在内部很虚弱时候也不会屈曲,一旦运动起来却是运动的越多出来的风就越多”。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

什么叫天地之间?这里的天地之间指的是什么?天地之间是指天和地中间的空间,这是字面上的理解。了解八卦的人都知道,八卦中每一卦都有三爻,三爻分别代表天地人,上天下地中间是人,所以在八卦中,天地之间就是指人间。天地之间就有两种意思,一是指天和地中间的空间,第二就是指人间。所以““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既是指天地之间万物发展演化道理就像是风箱一样也是指人世间万物万象发展演化的道理也像是风箱一样。

橐籥tuó yuè是指风箱。风箱有什么特点呢?它的特点就是“虚而不屈,动而愈出”。“虚而不屈”就是在拉风箱的时候,风箱内部虽然很空很虚弱(里面的空气很少气压很小)但是风箱的箱体并不会扁掉变形而是能保持原有的规模和形体;“动而愈出”就是一旦推动起来就有越来越多的风出来。

风箱在拉的时候造成了箱体里的低气压这样有利于四面八方的空气补充进来,但是在推动的时候所有的空气都只有从一个方向一个出口出来才能形成风被利用所有不是从出口出来的空气都不能被有效利用的,是被风箱这个系统抛弃的是被修剪掉的杂草不能成为刍狗被利用的。所以说天地间万物演化的道理就跟风箱是一样的。风箱一拉一推就像是万物在天地间的一次循环演化。风箱一拉,箱体里的空气减少但是箱体的体积和容积保持不变所以箱体的气压降低有利四面八方的空气进入箱体,由于空气是从四面八方进来的所以一开始箱体里什么样的向哪个方向运动的空气都有。【空气之所以可以从四面八方进来是考虑到以老子所处时代的制作材料(当时不可能有橡胶和密封圈)和工艺水平想要做到对一个空间的完全密闭是不可能的,毕竟当时连锯子都没有(发明锯子的鲁班出生于公元前504年死于公元前444年,老子的生卒年龄虽然不详,但孔子生活在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年,而老子比孔子大二三十岁,所以老子作《道德经》的时候一定还没有锯子等这些工具),所以当时的风箱能保持对箱体里大多数空气的流向进行控制就可以了,就像几十年前还在农村使用的水车一样。】这就好像万物之于天地之间的演化,每一个演化周期的初期前时期(比如冬天)都有大量的事物死亡,但是大自然提供的空间万事万物赖于存在的基本条件却没有变——这就像“虚而不屈”的风箱箱体——些都是有利于新的事物产生,然而会产生什么样的新生命新事物是随机的。这些随机产生的事物在自己所在的空间中被外力推着(风箱的活塞)发展演化被自己所要遵循的道(风箱的箱体固定的空气流动的方向)进行着塑造和修剪,遵道的成为了有用的风,不遵道的(从箱体的裂缝中、从活塞的空隙中跑出去了的)被踢出了现有世界(不在风箱里了),能够留下来的慢慢发展壮大最后走向死亡(变成巨大的风从出风口出来)然后又留下巨大的空间促进下一波事物的生长演化(风箱又变得空虚促进下一波空气的流动)。

所以说天地之间万物的生长演化就跟风箱运行是一样的,只要风箱的箱体可以保持不变,一推一拉间就有风产生变大然后消失,推拉的越急流动的越快。天地之间万物也是如此,只要万事万物赖以存在的空间不变,一波一波的事物就会不断的出现、梳理、发展、消亡、然后再出现······,周而复始,外力对事物发展演化的助力越大其发展演化的就越快。所以讲“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句话的译文是“说的话多了就会屡次的陷入困境,不如站在中间的立场谨守自己的内心”。穷是困、是路走到头了没路走了的意思,也指穷困没有实力了;中指中间或内部、内心。从字面上这句话很好理解,而且怎么理解这句话都是对的是很有哲理的。但是要把这句话放在本章来理解就有一番特别的道理。

说文》中说“直言曰言”,所以“言”是指说讲道理的话,不是随便聊天。那么“多言数穷”就是“跟别人讲道理的话说的太多了自己就会屡次的陷入困境”,怎么去理解这句话呢?所先,有要讲道理的话要说就是说明要说话的人不认同现在正在执行的道,所以这是一个与道相左的人,与道相左就会被挑出来被边缘化,与道相左的厉害边缘化的越厉害,而不管是修剪刍狗也好还是风箱漏气也好修剪掉的漏掉的都是边缘的,所以一直坚持自己与道相左的路线的就是面对被裁减的机会最多的,只有顺着天地的修理待在被扎好的刍狗中间的草是最不会被修剪掉的,也只有呆在风箱中间的空气是最不容易漏出去的。穷,是穷困、是遇到困难、是没有路走;守中就是守在中间守着自己的内心是跟最基础的大多数在一起。

天地间万物的发展演化就像是风箱的运行一样,风箱有两部分组成——箱体和活塞,空气怎么进入箱体中怎么变成风从哪里出来,这是由箱体和活塞组成的限制空气怎么流通的结构决定的,这就是道是路径是决定事物如何发展演化的道。但是一个风箱放在这里没有外力去推拉会有风吗?不会。要产生风就一定要有外力的推动。事物的发展演化也是如此,道只能决定事物如果会发展演化它是如何发展演化的,至于事物会不会发展演化,什么时候发展演化,这就是另外一个因素决定的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