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 |05章| 天地之间像个风箱,是万众误解

 布衣学者研究室 2022-05-27 发布于北京

第五章
【合校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帛)不若守于中。

【今译】
天地不偏私,将万物视为草扎的狗,任其自然生长;
圣人不偏私,将百姓视为草扎的狗,任其无为发展。
天地之间的空间不正像一个巨大的带管充气皮囊吗?虚静存放,气体就不会穷竭;触动它,气体就泄得越快。
多说总会无话,不如保持虚静无为呢。

【注释】
① 天地不仁:仁,仁爱。天地没有偏爱。
② 刍狗: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司马光《道德真经论》:“刍狗,祭祀之具也,未用则贵,已用则贱。”
③ 橐籥:橐,口袋;籥,竹管。带着竹管已充气的皮囊。
④ 虚而不屈:屈,穷竭。空虚静放着不会穷竭。
⑤ 多言数穷:帛书本是“多闻数穷”,这里采用通行本。言,言语。数,屡次、多。多说会越发穷尽。
⑥ 守于中:中,虚静。保持虚静。

【悟道】
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人理解的《道德经》,你想要一个通行的标准说法,那是很难的。曹丕感慨“文人相轻,自古而然”,确实至论。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这是老子的奇妙比喻。那么,“橐籥”是什么呢?我看到的所有《道德经》研读版本,都将它众口一词地解释为风箱,真可谓是抄袭不过脑,大家都叫好。
风箱是越动越好,在推拉之间形成风,鼓起来吹出去的人工风力设备。风箱是在拉的动作时,将气吸进来才鼓起了的,并不能“虚而不屈”。老子这里的文意,显然不是越动越好,而是推重虚静。所以,用风箱来解释“橐籥”,明显差强人意。橐籥,橐是袋子,籥的本义是吹火用的竹管,结合起来理解应是一个带着吹气竹管而且已经充好气的皮囊。小时候的暑假,我们经常下河摸鱼,用汽车内胎做皮筏,一不小心碰到皮筏的气门,气体就往外漏。我想老子说的“橐籥”就跟轮胎皮筏很像。
第一句讲天地自然,天地没有分别心,不偏私,任由万物自生自灭。接着,人法天地。第二句讲圣人无为,对待百姓一视同仁,也没有偏私。第三句又回到第一句的话题,讲天地之间,用一个绝妙比喻橐籥形容,借物说理出了第四句:“虚而不屈,动而愈出”。第四句承上启下,既说物理又暗喻人事,“多言数穷,不若守于中”。徐复观说老子哲学是“明天道以推人事。”确是至理。
“多闻数穷”,这是帛书老子的原文,高明先生坚持了这点。我认为不是原则问题,就采用了传世本的“多言数穷”。“多言数穷”,对应的是“动而愈出”,多言即多动,多为。与第二章“行不言之教”对应而意思相反。“不若守于中”对应上文是“虚而不屈”,这个“守于中”很多人又想当然地与儒家的“中庸之道”无缝对接,解释为不偏不倚,实在滑稽。因为“动而愈出”、“多言数穷”,那么为了不“愈出”、不“数穷”的处理方式是什么呢?那就是不动,不言,停留在虚静无为的状态,也即“守于中”。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