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亦寒亦冷亦春风

 公众号陌上闲云 2022-06-22 发布于湖南

前段时间,北方很多地方下起了大雪,但广州依旧艳阳高照,气温逼近30°。所以,网上流传一句话,全国人民都瞒着广州过冬。

这两天不同了,实在瞒不住了,广州气温骤降,一下子冷了起来,有了冬天的感觉。

傍晚下班,路上行人无不瑟缩着,就连车子都感觉到了冷,行驶在路上一怂一怂的,像害了风寒。

有时候,冷风中还夹杂着毛毛细雨。天黑的早,六点钟街灯大亮。整个街上都开始忙碌着,路灯车灯连同商铺门口的灯,都映衬着飘飘洒洒的雨滴。雨滴被冻得失去了方向感,好像神不守舍、下落不明、四处飘散。

要说此时广州的温度,也在零上十度左右,跟北方的零下几度十几度甚至几十度实在没法比,但广州的这种冷是湿冷,湿气像细小的冰针使劲儿往骨子里钻,让人怪难受的。

话说回来,如果你经历过北方的冬天,就会发现,广州的冷,只能算寒冷中的“小儿科”。

我的老家地处东北一带,我度过最冷的冬天气温有零下三十度。真正的天寒地冻。用当地的方言可以给这种冷配上一种声音,那就是“嘎巴嘎巴”冷。“嘎巴”的意思是干脆利落、狠呆呆的,它是自带声响的形容词。

放眼望去,大地被冻裂了,一道道裂纹像泥土裸露的黑色筋脉,疼痛让它们扭曲着四处伸展。寒风歇斯底里的戏弄着那些干枯的树木。树木们只好以炸裂的姿态高扬着头颅殉身。路边的白杨早已被搜刮得“饥肠辘辘”,在寒冷的呼号中苟延残喘,枝丫上片叶不剩。都说松树柏树四季常青,但“四季常青”这个词语实在是涵盖了过多的文学色彩。实际情况是,在严寒的眷顾下,一颗颗松树柏树都显得营养不良,脸色蜡黄,无精打采。

俗话说,十层单衣不如一层棉。人们出门必穿棉衣、戴棉帽,否则寒风便会如锥刺骨。特别是手脚和耳朵,如果保护不好,极易起冻疮,且很难治愈。比棉衣更能御寒的就是动物皮毛类的衣服,比如说牛皮或羊皮。有的裁缝很厉害,用整张的羊皮便能缝制很漂亮的大衣,穿在身上极其暖和。一般在野外放牧的人都有这么一件衣服。

在寒冷天气里,这些放牧的人真是辛苦。他们都有个带“倌”的称呼,放牛的叫牛倌,放马的叫马倌,放羊的叫羊倌。有时,大人取笑那些不好好读书的孩子就会说,你长大也能当倌,当个牛倌吧!瞧,官本位思想真是根深蒂固啊!此处谐音便可见一二。

为了让牲畜们在野地里吃上好点的枯草,牛倌马倌羊倌们每天都要走很远很远的路。他们要忍受野外的严寒。在空旷的田野中,寒风没有任何阻拦,肆无忌惮的侵蚀着一切生灵。这些“倌”们的脸常被冻得黑紫黑紫的。比严寒更难熬的是孤独,他们一出去就是一整天,天天出去就是一整冬,年年如此就是一辈子。每天面对着哑口无言的牲畜和的肆虐的寒风,他们的嘴巴早就被冻住了。上小学时,我和几位同学曾跟着一位羊倌走过那么小半天,他极度兴奋,一路上都给我们唱歌讲故事,嘴巴终于派上了用场。我当时年幼,觉得这人话好多,其实是并不明白他内心深处的孤独。

再说回寒冷。寒冷会让空气变得稀薄。走在街上,人们大口大口吸下冷风,又吐出一团团被肉体加工过的热气。每人都像移动的小锅炉一样冒着烟。

有句话说,喝西北风。单纯从概念讲,西北风多是冷风。为什么叫西北风?因为冷空气都是从西伯利亚那一带吹来的。到了冬天,我们那儿的天气预报经常开篇就说“有一股西伯利亚冷空气……”,所以,我们都是喝着西北风长大的。

寒冷中的生存体验并不是很友好。据说天气越冷,生物种类就越少,但炎热对生物的种类却并无太多影响。现实中也有例证。如果寒冷让人舒适好受的话,每年就不会有那么多东北人像候鸟一样往海南迁徙了。我们常说,这让我心寒了,那让我心头热乎乎的,从这里冷、热词汇的运用上看,也能看得出“冷”是富有困难与挑战的环境。

但这种寒冷带来的“不友好”又是人间滋味的一种表象。细想起来,寒冷的冬季也有很多乐趣。

别忘了冬季会下雪啊!雪是寒冷的产物。没有冬日严寒,何来纷飞大雪。

每到冬天,北方下雪时,广州这边都特别羡慕,羡慕中又流露了不少嫉妒,以至当年有人弄出一张假照片说白云山下雪了,搞得大家激动不已。

历数各种自然景观,下雪是浪漫的,也是唯美的。特别是与下雨相比,下雪明显胜出一筹。历代文人对雪景的描绘要远多于雨景。我最喜欢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那种苍茫浑然的意境。

雪天极其适合喝酒。张岱写完上面雪景后就马上说饮酒的事儿了,“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张岱的酒量真不错啊,饮了“三大白”!更经典的要数白居易那首“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了,这首诗也成了很多人雪天饮酒的借口。

有一年冬天,我去北京出差,晚上吃烧烤,几度推杯换盏后准备离去,推开厚厚的门帘,我们一行人都尖叫出来,哇,下雪了!屋外大雪下得正酣,宛若童话世界,也像飘飘然的仙境,个中意味至今难忘!

在寒冷的冬季,寒风凛冽,世界瑟缩,一片昏黄暗淡,但如果擦亮眼睛去看,也会发现浓密的绿意,别忘了,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寒冷并没有阻挡生活的脚步。相反,人们在冬季的生活照样精彩,有滋有味。炊烟就是生活的代表。有炊烟就有生活,有生活必有炊烟。我特别喜欢看冬季的炊烟。一缕一缕烟雾,宛若白色飘带,从烟囱里招摇着走出来,它们不惧寒冷,扶摇直上,它们悠然自得,仪态万千。

窗外炊烟袅袅,屋内饭菜喷香。冬天里的饮食也体现了满满的生活智慧,比如说涮火锅、包饺子,虽然在其它季节也可吃,但在冬天吃却是别有风味的。我认为最有意思的就是借冻吃冻,例如冻梨,先冻透,再用凉水解冻,吃起来口感清甜,嘴巴里涌着一年四季的味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还有就是喝井水。我们那儿用压水井取水。在冬天,井水从深深的地里压上来后,还冒着热气,喝上一口,先凉后暖,但毫无冷意,那才是真正的沁人心脾。

寒冷的天气里最需要温暖。想起安徒生的童话故事《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女孩在天寒地冻中,多么渴望一炉火啊!“她的一双小手几乎冻僵了。啊,哪怕一根小小的火柴,对她也是有好处的!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哧!火柴燃起来了,冒出火焰来了!她把小手拢在火焰上。多么温暖多么明亮的火焰啊,简直像一支小小的蜡烛!这是一道奇异的火光!小女孩觉得自己好像坐在一个大火炉前面,火炉装着闪亮的铜脚和铜把手,烧得旺旺的,暖烘烘的,多么舒服啊!”

如今,生活条件好了,家家户户都生了火炉或装了暖气。作家迟子建曾在《儿时记忆里的冬天》中写道,“冬天一到,火炉就被点燃了,它就像冬夜的守护神一样,每天都要眨着眼睛释放温暖,一直到次年的五月,春天姗姗来临时,火炉才能熄灭。” 

有人说,只有经历了痛苦,才会懂得收获的宝贵。正因为经历了寒冷,我们才会体会到温暖的宝贵。对北方人而言,那炉火就是生活的火种,熊熊的火焰烘托出了生活的美意。

寒冷也孕育了希望。造物主真是聪明,把最寒冷的冬天放到了四季之末,一到冬天就快过年了,然后春天就开始了。这就应了那句话,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所以,这也在无形中暗示我们,寒冷是一种冰彻肌肤的考验,内心要永远保持追求希望与梦想的火热。我们的忍耐并不会白费,你的坚持,终将美好!天寒地冻四野寂寥的冬天过后,便是暖意融融生机盎然的春天。

那时,寒潮退却,我们满面春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