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医内科学——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

 壹亩莳 2022-06-22 发布于浙江

图片

小执医整理的西医内科学知识点,必须学习图片


1、判断心脏骤停的主要依据,说法错误的是
A、突然意识丧失
B、大动脉搏动消失
C、口唇发绀
D、心音消失
E、心室停搏

2、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频率为
A、>80
B、>90
C、>100
D、>120
E、>70

3、目前用于心脏骤停心脏复苏的主要药物是
A、肾上腺素
B、去甲肾上腺素
C、利多卡因
D、阿托品
E、多巴胺

4、心肺复苏中胸外按压的部位为
A、心尖部
B、胸骨上段
C、胸骨下端
D、胸部正中,胸骨下半部,双乳头之间
E、胸骨左缘第5肋间

5、进行心肺复苏时,成人按压深度是
A、1-2厘米
B、3-4厘米
C、5-6厘米
D、7-8厘米

图片

答案与解析
1、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判断心脏骤停的主要依据:①突然意识丧失;②心音或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③心电图呈现:心室颤动、室性自主心律(即心肌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搏(心电完全消失而呈一条直线或偶有P波)。在上述3条主要诊断依据中,以心电图的诊断最为可靠,但临床很难做到。为争取时间,单凭第2条就可以决定开始实施心肺复苏(CPR)。
2、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胸外心脏按压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应尽量使按压次数>100次/分,以保证脑和冠状动脉的灌注。最新指南中进一步强调强化按压的重要性,要求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秒,并强烈建议未经培训或不熟练的施救者仅做胸外按压的CPR,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将A-B-C改变为C-B-A,即连续胸外按压30次然后开放气道进行人工呼吸,连续吹气2口。
 3、 【正确答案】 A
 答案解析:肾上腺素:为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物。
 4、 【正确答案】 D
 答案解析:接触胸壁的掌根位于胸骨体中下1/3处(儿童及成年男性可直接取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5、 【正确答案】 C
 答案解析:成年人使胸骨下陷5~ 6cm,然后放松,放松时掌根不应离开胸壁。

图片

图片

    心脏骤停    

图片
图片

要点一    概述

图片
心脏性猝死(SCD)是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发生的以意识突然丧失为特征、由心脏原因引起的自然死亡。心脏性猝死男性较女性多见,是20~60岁男性的首位死因,我国相关流行10. 5/10万,女性为3. 6/10万。减少心脏性猝死对降低心血管病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图片

要点二    病因

图片
1.病因
 
以冠心病最常见,其他有心肌病、急性心肌炎、严重主动脉瓣膜病变、二尖瓣脱垂、窦房结病变、预激综合征、先天性和获得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等。
 
2. 危险因素
 
既往有原发性心室颤动或心室扑动史、无脉性持续性室速史、频发性与复杂性室性快速心律失常史患者,左室射血分数低于30%或有明显心力衰竭患者,有QT间期延长伴晕厥史患者,心肌梗死后室性早搏等,均是心源性猝死的危险因素。

图片

要点三    临床表现

图片
心脏骤停的临床过程一般分为四期,即前驱期、终末事件期、心脏骤停和生物学死亡。
 
1. 前驱期
 
虽然心脏骤停的确切时刻无法预测,但许多患者在发生心脏骤停前出现前驱症状,如心绞痛发作,胸闷、心悸加重,易于疲劳等。在心电监护下,如发现频发、多源、成对出现的室早或室早R onT,短阵室速,心室率低于50次/分,QT间期显著延长等,均是心脏骤停的先兆表现,但心脏骤停也可无前驱期表现。
 
2. 终末事件期
 
是指心血管状态出现急剧病理变化到心脏骤停发生前的一段时间,长短不一,一般不超过1小时(心脏性猝死所定义的1小时,实质上是指终末事件期的时间在1小时内)。由于猝死原因不同,终末事件期的临床表现不同。典型表现:突发持续而严重的胸痛,伴有显著呼吸困难,心悸或眩晕等。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头晕,黑蒙,突然抽搐等,均为其先兆及终末事件期开始的表现。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加快及室性异位搏动增加最为常见。经心室颤动途径猝死的患者,常先有室性心动过速。极少数患者以急性循环衰竭致病,出现心率明显改变、室性心动过速,呈现低心排血量状态。
 
3. 心脏骤停
 
依次出现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血压测不出,突然出现意识丧失(心脏骤停后10秒内)或伴短暂抽搐(心脏骤停后15秒);断续出现叹息样的无效呼吸,随后呼吸停止(心脏骤停20~30秒内),皮肤发绀。心脏骤停30秒后出现昏迷;心脏骤停后30~ 60秒出现瞳孔散大、固定。
 
4. 生物学死亡期
 
即细胞学死亡期,机体全身组织细胞发生不可逆转的死亡,代谢停止,出现细胞死亡相应的临床表现,如躯体冰冷、僵硬,出现皮下瘀斑等。
 
从心脏骤停至生物学死亡期,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原发病的性质以及心脏骤停至复苏开始的时间。心脏骤停发生后,大部分患者在4~6分钟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心脏骤停发生后立即实施心肺复苏和尽早除颤,是避免发生生物学死亡的关键。心脏复苏成功后死亡的最常见的原因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其他常见原因有继发感染、低心排血量及心律失常复发等。
图片

要点四    病情评估

图片
心脏骤停一旦发生,等同于患者进入临床死亡期,因此,快速准确判断自主心跳是否存在,确定是否发生心脏骤停,以确定是否立即进行现场复苏。心脏骤停的判断要点:
 
1. 主要依据

(1)突然意识丧失。

(2)心音或大动脉(颈动脉、股动脉)搏动消失。

(3)心电图呈现心室颤动、室性自主心律(即心肌电-机械分离)或心室停搏(心电完全消失而呈一条直线或偶有P波)。
 
在上述三条主要诊断依据中,以心电图的诊断最为可靠,但临床很难做到。为争取时间,单凭第2条就可以决定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2. 次要依据

(1)双侧瞳孔散大、固定、对光反射消失。

(2)自主呼吸完全消失,或先呈叹息或点头状呼吸,随后自主呼吸消失。

(3)口唇、甲床等末梢部位出现发绀。
 
次要诊断依据可以及时提醒救治人员及早意识到可能发生心搏停止,警惕和考虑是否已发生或即将发生心搏停止。
图片

  心肺复苏  

图片
图片

要点一    初级心肺复苏

图片
传统的初级心肺复苏包括畅通气道( airway)、人工呼吸( breathing)和人工胸外按压( circulation),简称为ABC,以达到快速建立有效人工循环,给患者基础生命支持(BIS) 的目的。近来强调BLS应按照CAB顺序进行,增加复苏场地安全评估、电话呼救、启动急救医疗服务系统、心肺复苏和早期自动体外电除颤。心肺复苏操作指南中强调,基础生命支持最重要。
 
1. 基础工作
 
评估环境、快速判断与呼救、请求寻找并取到AED、记录事件发生时间。
 
2. 胸外心脏按压
 
是建立人工循环的主要方法,对成年人应尽量使按压次数达到100~ 120次/分,以保证脑和冠状动脉的灌注。心肺复苏操作指南中进一步强调强化按压的重要性,要求按压间断时间不超过5秒,并强烈建议普通施救者(非专业人员)仅做胸外按压的心肺复苏,弱化人工呼吸的作用,对普通目击者要求对ABC改变为“CAB'即人工胸外按压、畅通气道和人工呼吸。
 
(1) 按压方法
 
将患者仰卧置于硬的平面上,操作者跪在患者身旁或站在床旁的椅凳上。按压时,一手掌根置于患者胸骨长轴上,手指背曲不接触胸壁,另一手掌根重叠其上。按压时关节伸直,用肩背部力量垂直向下按压。
 
(2) 按压部位
 
接触胸壁的掌根位于胸骨体中下1/3处(儿童及成年男性可直接取两乳头连线中点处)。
 
(3) 按压深度
 
成年人使胸骨下陷5~ 6cm,然后放松,放松时掌根不应离开胸壁,放松与按压的时间为1 : 1。
 
(4) 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
 
按心肺复苏指南,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0:2。应在检查心律前先进行5个周期的心肺复苏,电除颤1次后也应立即进行5个周期的心肺复苏,然后再检查心律。
 
3. 除颤
 
多数突发的、非创伤的心搏骤停是心室颤动所致,除颤是最好的复律方法。目前认为宜尽早除颤,只要具备除颤条件,必要时可盲目除颤。应在室颤发生3分钟内进行除颤,心搏骤停未及时发现者,在基础生命支持2分钟后即行除颤。
 
(1) 院外除颤
 
强调自动体外除颤器( AED)的使用。
 
(2) 院内除颤
 
首选非同步直流电击除颤。将两电极分别置于胸骨右缘第二肋间和心尖部左乳头外侧,使电极中心在腋前线上。一般成年人用300~ 360J、小儿用50~ 150J能量单相波除颤。对于有植入性起搏器的患者,应把电极放在距起搏器至少2~5cm处。暂时不能立即除颤者,可进行心前区捶击(1~2次)。电除颤效果不佳时,视心室颤动的类型,静脉注射肾上腺素,将细颤变为粗颤,再重复电除颤。
 
4. 清除口腔异物
 
下拉患者的下颌使口张开,观察口腔有无食物等异物及义齿,如有用一手拇指压住患者舌中部,另一手示指沿患者一侧口角插入口内,弯曲示指将异物清除,操作时动作要迅速轻柔,防止消耗过多的复苏时间。
 
5. 畅通气道
 
使患者仰卧于坚固的平地或平板上,头颈部与躯干保持在同一轴面上,取出义齿,用手指清理口咽部,解开患者衣扣,松开裤带。畅通气道的方法:
 
(1) 仰头举颏法
 
一手置于患者的前额,手掌向后方施加压力,另一手示指托住下颏,举起下颏,使患者口张开,便于自主呼吸,同时准备人工呼吸。
 
(2) 仰头抬颈法
 
一手置于患者前额使头后仰,另一手放在颈后,托起颈部。注意不要过度伸展颈椎。该法有损伤脊髓的危险,颈椎损伤者禁用。
 
6. 人工呼吸
 
开放气道后,立即耳听面感眼观,检查患者有无自主呼吸,如患者自主呼吸已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1) 口对口(鼻)呼吸
 
为一种快捷有效的通气方法。畅通气道后,用置于患者前额的左.手拇指与示指捏住患者的鼻孔,操作者深吸气后,用口唇把患者的口唇紧密罩住后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以上,待患者胸部扩张后放松鼻孔,让患者胸部自行回缩将气体排出。若患者牙关紧闭或口唇创伤,应用口对鼻呼吸,吹气时捏紧患者口唇,操作者口唇密合于患者鼻孔的四周后吹气,其余操作同口对口呼吸。人工通气的频率为每分钟8~10次,开始应先连续吹气2次。
 
(2) 气管内插管
 
是建立人工通气的最好方法。
 
(3) 其他
 
目前推荐使用有防护装置的通气方法,如口对面罩呼吸、呼吸球囊面罩装置等。
 
7. 再评估
 
快速完成五个周期的心肺复苏操作后,立即进行大动脉搏动、自主呼吸判断,以明确是否需要继续进行心肺复苏操作。
图片

要点二    高级心肺复苏

图片

高级心肺复苏是指进一步生命支持(ALS)或成人高级生命支持,即在BLS的基础上进行复律、建立人工气道、药物治疗和复苏后治疗等。
 
1. 心室颤动的处理
 
①电击除颤,首次电击除颤能量200J,第二次200~ 300J,第三次360J。
 
②室颤/室速持续复发者,继续CPR,气管插管,开放静脉通道。
 
③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根据需要3~5分钟重复使用,并可增加剂量。
 
④电击除颤能量最大到360J (可重复1次)。
 
⑤室颤或室速持续或复发可药物治疗,如用利多卡因或胺碘酮静脉注射。
 
⑥每次用药后30~ 60秒后除颤,除颤能量不超过360J。
 
2. 心室停顿的处理
 
顺序进行:
 
①有效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
 
②试以经静脉心内起搏。为争取时间也可先使用简便易行的经皮体外起搏或胸壁穿刺起搏。
 
③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每3~5分钟可重复使用。
 
④阿托品1mg静脉注射,5分钟后可重复1次,直到3mg。
 
3. 无脉搏性电活动的处理
 
①寻找可纠正的原因如低血容量、药物过量、张力性气胸、心包填塞、大面积肺梗死等,予以相应治疗;若为高血钾引起者,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
 
②有效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建立静脉通路。
 
③肾上腺素1mg静脉注射,每3~5分钟可重复使用。
 
④若有心动过缓,可经皮心内起搏或阿托品1mg静脉注射。
 
复苏有效时,患者自主心搏恢复并可扪及颈及股动脉搏动。若心电图显示有满意的心律,但扪不到脉搏,则应继续胸外按压和给药。

有效心脏复苏指证
 
①患者皮肤色泽改善。
 
②瞳孔回缩。
 
③出现自主呼吸。
 
④意识恢复。
 
4.复苏药物
 
肾上腺素:为心肺复苏的首选药物。
 
胺碘酮:适用于难治性室颇和室速。
 
异丙肾上腺素:仅适用于缓慢性心律失常。
 
碳酸氢钠:电除颤复律和气管插管后酸中毒持续存在时,循环停止超过2分钟者,静脉使用或参照血气分析给予5%碳酸氢钠1mmo/kg静脉滴注。
 
5.给药途径
 
首选从上肢静脉、颈内静脉穿刺或锁骨下静脉插管建立的静脉通道给药。肾上腺素、阿托品和利多卡因还可经气管内给药。尽量避免心内注射,除了上述给药途径尚未建立时才心内直接注射肾上腺素。
图片

要点三    心脏搏动恢复后处理

图片
自主循环恢复后,多种致病因素可导致复苏后综合征的发生。多脏器缺氧造成的微循环障碍,继发性的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的损害等。因此复苏后的治疗目的是完全恢复局部器官和组织的灌注,特别是大脑的灌注,将患者送入监护病房,及时进行脑复苏,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心脏骤停的再度发生以及引起严重并发症和后遗症。
 
1.维持有效循环
 
心脏复跳后可有低心排血量或休克,可选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治疗。需要时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并根据监测结果给予血管收缩药和(或)扩张药物治疗。
 
2.维持有效呼吸
 
心跳恢复后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功能异常,应继续使用机械通气和吸氧治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当自主呼吸有效时,可逐渐减少辅助呼吸。若自主呼吸不出现,常提示严重脑缺氧。
 
3.防治脑缺氧和脑水肿
 
脑复苏是心肺复苏能否最后成功的关键。
 
(1)维持脑灌注压
 
缺氧性脑损伤的严重程度与心脏骤停的时间密切相关。自主循环恢复后,应保证适当的血压,使平均动脉压不低于110mmHg。
 
(2)控制过度换气
 
将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控制在25~35mmHg,动脉血氧分压控制在100mmHg,有利于脑循环自主调节功能恢复和降低颅内压。
 
(3)维持正常或偏低的体温
 
轻度低温(33~35℃)可降低颅内压和脑代谢,有益于神经功能的恢复。如有高热应采取降温措施。但过低体温对心脏骤停复苏后的患者可增加血液黏滞度,降低心排血量并有增加感染的可能,因此,心脏骤停复苏后不宜诱导过低体温。
 
(4)脱水治疗
 
血压平稳后尽早脱水治疗脑水肿。常用20%甘露醇快速静脉滴注,每天2~4次。也可依据脑水肿程度联合使用呋塞米、白蛋白或地塞米松。
 
(5)高压氧治疗
 
通过增加血氧含量及弥散力,起到提高脑内氧含量、改善脑缺氧、降低颅内压的作用,有条件时可采用。
 
4.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记录水出入量,严密观察电解质、动脉血气变化并及时予以纠正。
 
5.防治急性肾衰竭
 
心脏骤停时间较长或复苏后持续低血压,或用大剂量收缩血管药物后,可并发急性肾衰竭。其防治关键在于尽量缩短复苏时间,维持有效肾灌注压。如心功能和血压正常而出现少尿,在排除血容量不足之后,可试用呋塞米静脉注射,经注射呋骞米后无效则应按急性肾衰竭处理。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