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经脉之一,与手厥阴心包经相表里,上接手厥阴心包经于无名指,下接足少阳胆经于目外眦。经脉分布于上肢外侧中间、肩颈和头面。其络脉、经别分别与之内外相连,经筋大体分布于经脉的外部。本经首穴是关冲,末穴是丝竹空,左右各23穴。 ![]() ![]() 一、循行路线 ![]() ![]() 主支: 起于无名指侧端(关冲),向上沿指侧至手腕背外侧(阳池),上行上肢外侧尺骨、桡骨之间,通过肘尖上行肩部(肩髎)、(天髎),向前行入(缺盆)进入体内,布于膻中络心包,向下穿过膈肌,依次属上中下三焦。 膻中分支:从膻中分出,向上从(缺盆)出肩部项后左右交会于(大椎),左右分出至(天牖),上行至耳后(翳风),再直上耳上(角孙),然后,屈曲向下经面颊部,至目眶下。 耳部分支:从(翳风)穴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经(上关)前,在面颊与膻中分支相交,至到目外眦(瞳子髎、丝竹空),交班于足少阳胆经。 二、三焦经络脉 名外关,在腕关节后二寸处分出,绕行于臂膊的外侧,进入胸中,会合于心包。 其病:实证,见肘关节拘挛;虚证,见肘关节松弛不能内收。可取手少阳络穴治疗。 三、手少阳经别 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灵枢·经别》。在头部从手少阳经分出,向下进入缺盆,经过上中下三焦,散布于胸中。 四、三焦经⽳位歌诀 少阳三焦所从经, ⼆⼗三⽳起关冲; 液门中渚阳池⽴, 外关⽀沟会宗逢。 三阳络⼊四渎内, 注⼊天井清冷渊; 消泺臑会肩髎⽳, 天髎天牖经翳风。 瘛脉颅息⾓⽿门, 和髎上⾏丝⽵空。 五、病候与主治 三焦经易发病变: 外邪侵入可发生耳聋、咽喉肿、喉痹。实症泻之,可针刺三焦经上穴位,包括自汗出、外眼角疼、面颊疼、耳后、肩部、上臂、肘部发生疼痛等。 六、调理之道 1、三焦的功能 《内经》:“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①运化水谷精微;②通调全身水道;③调整全身的气化。换言之,三焦是人体阴阳平衡和与疾病斗争的主战场。 2、三焦经的功能 ①为三焦正常工作提供气血。 ②排毒。 ③修复三焦的功能。 3、调理方法: 三焦经亥时当令(21^23点),古时为“人定”,此时,气血最旺,阴气最重,适应于夫妻生活。 ①通过养生调理,促进三焦经工作; ②该亥时后半,平静心绪,为入睡做准备。 ③拍打梳理三焦经。 七、主要穴位 五输穴:关冲(井)、液门(荥)、中渚(输)、支沟(经)、天井(合)。 阳池穴(原),外关穴,翳风穴,角孙穴,耳门穴,丝竹空穴。 ![]() 1、关冲(井穴) 急救穴之一。 ① 该穴名意指三焦经体内经脉的温热水气由此外冲体表经脉,阴性水液被关卡于内。本穴物质为来自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冲而出的温热水气,而液态物由于压力不足不能外出体表,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②本穴为三焦经体内与体表经脉的交接处,气血物质是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连通,故为三焦经井。 ③本穴属金。属金,指本穴气血物质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三焦经体内经脉外出的温热水气,此气出体表后散热而变为凉性水气,表现出肺金的凉冷特性,故其属金。 功用:泻热开窍,清利喉舌,活血通络。 ![]() 配伍: 关冲+少商+少泽→有泄热利咽的作用,主治咽喉肿痛。 关冲+人中+劳宫→有泄热开窍的作用,主治中暑。 关冲+风池+商阳→有退热解表的作用,主治热病无汗。 按摩关冲穴(1~3分钟,先左后右),可调节人体内分泌系统。 2、中渚(输穴) ①中,与外相对,指本穴内部。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或水边之意。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扬散的脾土尘埃在此囤积。 ②三焦经气血温度不高,所行之地无外界提供的充足热能使其水液气化上升,气血物质在本穴的变化主要是散热冷降,只有少部分的水气吸热上行才保证了三焦经经脉的气血畅通,本穴也就如三焦经经脉气血的输出之地,故为三焦经腧穴。 ③本穴属木。属木,指本穴气血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向外输出的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其运行为风行之状,表现出风木的横向运动特征,故其属木。 ④主治作用: 清热疏风、舒筋活络。 ![]() 3、阳池(原穴) 血液循环和荷尔蒙分泌的重要穴位,按摩此穴,可恢复三焦经的功能,将人体热能传递全身,也被誉为“万能穴位”。 ![]() 注:按摩此穴要慢,时间要长(10分钟),力度要缓。 4、外关穴(养心要穴) ①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膨胀外行,外部气血被关卡不得入于三焦经。本穴物质为阳池穴传来的阳热之气,行至本穴后因吸热而进一步膨胀,膨胀之气由穴内处于穴外,穴外的气血物质无法入于穴内,外来之物如被关卡一般,故名。 ②手少阳阳维之会。本穴物质为吸热后的散胀之气,此气外出本穴后交于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手少阳阳维之会。 ③ 三焦经络穴。络,联络也。本穴输出的物质为天部的阳热之气,它不光输向本经各穴所在的天部层次,它还外传于手厥阴心包经所经过的天部层次,本穴有联络各部静脉气血的作用,故为三焦经络穴。 ④功能作用: 联络气血,补阳益气。 ![]() ![]() 按摩方法: 用一只手拇指尖按另一手腕上部(内关),其食指或中指按于(外关),向内对压(一压一松)30次,可改善头痛、头晕、失眠、焦虑等。 5、支沟 ①该穴名意指三焦经气血在此吸热扩散。本穴物质为外关穴传来的阳热之气,水湿较少,至本穴后又因进一步的吸热而胀散为高压之气,此气按其自身的阳热特性循三焦经经脉渠道向上、向外而行,扩散之气亦如树之分叉,故名支沟。 ②三焦经经穴。本穴为三焦经阳气的经过之处,故为三焦经经穴。 ③本穴属火。属火,指本穴气血运行变化表现出的五行属性。本穴物质为吸热后上行天部的阳热之气,其运行时的上行变化表现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属火。 ![]() ![]() 6、翳风穴(养耳要穴、手足交阳交会穴) ①此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卫外阳气。风,穴内之气为风行之状也。该穴名意指三焦经经气在此化为天部的阳气。本穴物质为天牖穴传来的热胀风气,至本穴后,热胀风气势弱缓行而化为天部的卫外阳气,卫外阳气由本穴以风气的形式输向头之各部,故名。 ②手足少阳之会。本穴气血为天部的阳热风气,其性同于足少阳胆经气血,故为手足少阳之会。 ③功能作用:益气补阳。 ![]() ![]() 按摩方法: 双手中指指肚同时按压翳风穴(一压一松)数次后,再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揉数次,以感觉酸胀为好,每次1^3分钟。 7、角孙穴 ①该穴名意指天之天部的收引冷降之气由此汇入三焦经。本穴为三焦经经脉中的最高点,三焦经无气血传至本穴,本穴气血为空虚之状,足太阳膀胱经外散的寒湿水气夹杂着足少阳胆经的外散水湿风气因而汇入本穴,穴内气血即处火所在的天之天部又表现出肾水的润下特征,故名。 ②手足少阳手太阳之会。 ③功能作用:吸湿降浊。 ![]() 8、耳门穴(护耳特效穴) ①耳,穴内气血作用的部位为耳也。门,出入的门户也。耳门名意指三焦经经气中的滞重水湿在此冷降后由耳孔流入体内。本穴物质为角孙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水湿之气化雨冷降为地部经水并循耳孔流入体内,本穴如同三焦经气血出入耳的门户,故名耳门。 ②功能作用:降浊升清。 ③“穴当耳前,犹如门户”,可医治耳鸣、耳聋、眩晕、牙痛、中耳炎等。 ![]() 按摩方法: 找准耳缺口前穴位,轻张开嘴,拇指垂直按凹陷之处,有胀痛感为好,每天早晚各一次,每次1^3分钟(顺时针)。 9、丝竹空穴 丝竹,古指管、弦乐器,此指气血的运行有如声音飘然而至。空,空虚也。丝竹穴名意指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由此汇入三焦经后冷降归地。本穴为三焦经终点之穴,由于禾髎穴传至本穴的气血极为虚少,穴内气血为空虚之状,穴外天部的寒湿水气因而汇入穴内,穴外的寒水水气如同天空中的声音飘然而至,故名。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