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原来此方也能“甘温除热”

 金坛区 2022-06-22 发布于上海

胡希恕经方医学

胡希恕先生医案医话

桂枝汤中桂枝、生姜均属辛温发汗药,但桂枝降气冲,生姜治呕逆,可见几药都有下达性能,升发之力不强,虽合用之不至大汗。并且二者均有健胃作用,更伍以大枣、甘草纯甘之品,益胃而滋津液;芍药微寒而敛,既用以制桂姜的辛散,又用以助枣草的滋津。尤其药后少食稀粥,更有益精祛邪之妙。所以本方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方药,也就是后世医家所谓的“甘温除热”
甘温除热之热不是一般的热,是胃气不振,津血有伤所致之热。有关汗出身热的机制,《内经》有类似的论述。如《素问·评热病论》日:“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岐伯对日:病名阴阳交,交者死也。帝日:愿闻其说。岐伯日: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去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出。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翔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
这里主要是说:汗出身热,是邪气盛,精气虚。汗出为精液外溢,此时邪乘虚人于肌表,正气为阳,邪气为阴,正气与邪气交争于肌表,故称阴阳交。此时精气流于外,邪气人于里,故病死。桂枝汤证虽不全同于 《内经》所说的阴阳交之证,但正邪交争于肌表,汗出身热的病机是相同的。桂枝汤的主要性能是甘温健胃,通过调和营卫使精气胜而表固,邪气不再入侵,故使汗止而热除。也即甘温除热的道理

胡希恕先生医案
案1:吕某,女,18 岁,1965年6月17日初诊。
因高热住院治疗,半月热仍不退,用激素治疗,热退亦不明显。每天体温在38℃-39℃之间波动。症见身热,自汗、盗汗,恶心、呕吐,食入即吐,苔白,脉细数。
胡老会诊,认为是津液大虚,必以养胃生津,方能抗邪外出,与竹叶石膏汤加味。
淡竹叶12g,生石膏45g,半夏12g,党参10g,炙甘草6g,粳米15g,麦冬15g,生姜10g,枣仁15g
结果:服3剂,热退,呕吐止,自汗、盗汗亦止。
他医用补中益气汤欲补其虚,又致大汗不止,乃至虚脱,无奈输液救急。再请胡老会诊,仍给原方6剂诸症渐已。
案2:熊某,女,56岁,1964年8月20日初诊。
3个月来,每日下午3~5点发热,两臂肘窝发紧,肩背酸痛,热后汗出,两脉缓,苔薄白润。此属“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故予桂枝汤。
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
结果:服1剂后,发热时间缩短,2剂后热己,诸症全消。
案3:冯某,女,35岁。
近来头疼,身痛、汗出、恶风,低热(低热已1年余),面赤.口渴,两上肢拘急,肩背酸痛,苔薄白,脉沉细。证属津液本虚,复受外邪,而致表虚肌不和,是为瓜蒌桂枝汤证。治以瓜蒌桂枝汤方。
天花粉12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炙甘草6g,大枣4枚

结果:1剂瘥,3剂己。
案4:蔡某,男,48岁,1964年11月23日初诊。
半月来高热、腹痛,曾服中药10余剂不效,就来京医治。症见自汗、盗汗甚,腹痛剧甚,胃脘亦痛,午后高烧40℃,苔白微膩,脉沉弦紧。此里饮郁久化热之证,先以温阳化饮治之。予附子粳米汤合小半夏加茯苓汤。
川附子10g,粳米15g,炙甘草6g,大枣3枚,半夏12g,生姜10g,茯苓10g
结果:上药服3剂,腹痛减,胃痛、高烧如故,仍汗出多,且恶风明显,脉数而虚。此为里寒虽稍减,而表虚不固。故治以温中固表之法,子黄芪建中汤。
生黄芪10g,桂枝10g,白芍10g,生姜10g,大枣3枚,饸糖30g

结果:服3剂热渐退,汗出已减。继服3剂,热平身凉和,但晚上仍腹痛、肠鸣。再予11月23日方调之。12月5日告之,腹痛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