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这是蒙元入主后举行的第一次科举考试,沿用宋金科举科目,但却无乡试、会试、殿试之制度,也不设状元、榜眼、探花,不伦不类。窝阔台曾有诏令说中选者除“议事官”,“令与各处长官同署公事”,但却并未得到实施。耶律楚材以此试图恢复因战乱而停止的科举制度的努力也宣告失败。 并且还规定,蒙古、色目人考两场,汉人、南人考三场,考试内容也是难易不同,以南北二榜分别取士,蒙古、色目为右榜,汉人、南人为左榜,各二十五名,两榜共两个状元,一百名进士。蒙古色目人口稀少,而汉人南人人口数量庞大,所以明显不公平。 元朝每科取一百进士,而且四等人中每等二十五,看似一视同仁,但要考虑到蒙古、色目与汉人、南人所占人口比例,就可以发现其中的不公,而且在录取时,也是经常偏袒蒙古、色目人。 据欧阳周《中国元代教育史》统计,元代十六次科举总计录取进士1139人,其中顺帝在位时就录取了七百人。十六次科举考试中,十四次录取数量均不足额,缺额的当然不会是蒙古人和色目人。 以此来看,中原儒士中举者少,由科举入仕者更是少得可怜。元朝虽然职官设立沿从汉制,但官员选拔却不用汉法而以四等人制,随意性极大,选官看“跟脚”,即出身和民族背景。 即使是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元代儒生仍然有着剪不断的科举情结。唐宋以来,读书、科举、做官早已成为儒生们不二之人生理想道路。他们对科举致仕的崇拜已深入骨髓。 |
|
来自: 猎户ywysh4sdge > 《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