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

 濠上三寻 2022-06-23 发布于河北

晚清史于我来说,很是陌生。脑海中飘浮的多半是被后世加工甚至歪曲的记忆碎片。

史书看的越多,越会怀疑记载的真实性。孟子说,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我这尽疑书,又当如何?

今天读的这本《遗失在西方的中国史:法国<小日报>记录的晚清1891-1911》,篇幅不是很长,内容均为小日报上关于晚清新闻报道摘录,图文并茂,可读性比较强。

这种换个时空与视角看待中国历史的体验,还是颇为新奇的。不过翻译过来的内容掺杂了一些译者与编辑的“爱国印记”,这对我想做个彻底的“局外人”多少造成了干扰。

我一直都想“置身事外”看看中国历史,尤其是积贫积弱的屈辱史。

罗新老师曾说“民族主义”有一个惯用套路,就是将自己打造成被侵犯、受侮辱的弱势和正义的一方,将对手贬低为野蛮、凶残、贪婪、邪恶的一方,自己无论做什么,都是正当防卫,对方无论做什么,都是别有用心。

比如我们对晚清的认知,永远都是处于落后挨打、被列强瓜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从头到尾、从里到外都腐败无能。慈禧老佛爷只知道“宫斗”,而不管百姓死活。光绪皇帝,从生到死都是傀儡,没有任何作为。

其实,这些认知,全都是“结果导向论”。我们习惯以结果看人、断事儿,以成败论英雄。另外,还抱有深入骨髓的“性别偏见”。慈禧,一个女人,怎么可能像男人一样心怀天下。就连“一代女皇”武则天,在《资治通鉴》里,也被司马光等有意粉饰和异化,非但看不到多少政治功业,还被迫围观女皇花样百出的阴毒与淫乱。

本书对慈禧和光绪帝,着墨不多,好在,也没有过于脸谱化,这便是新闻报道本然属性的可贵。

较比皇上太后,军机重臣李鸿章,出场率更高。

这个我印象中永远都在签订各种丧权辱国条约的可恶老头,第一次展示出了他的复杂多面。

尤其是他1896年带团远赴欧美八国访问学习,在沙皇加冕仪式上扯着嗓子唱庐剧以代替国歌,那种放开与自信,尽管隔了百三十年,魅力依旧不减。

他所到之处,均是高规格待遇,沙皇、女王、总理、首相等,不但亲自接见,还授予象征本国最高荣誉的十字勋章。

他积极参观所访国家的工厂,亲身体验那些高科技产品,主要是军事方面,那种谦恭与急切,让我想到了改革开放初期的邓爷爷。

当八国联军打进北京城,慈禧携光绪仓皇出逃,生死未卜时,在南方担任两广总督的李鸿章立马动作起来,联合张之洞、刘坤一等建立了保卫长江以南的“东南联保”防线。

在北方失守、群龙无首、国家即将分崩瓦解的险境下,李鸿章被推举主持大局。这时离他去世,不到一年。

这个70多岁的老人,晚年一直处于忧国忧民的焦虑中。他曾一手主持“洋务运动”,力求振兴民族工业,增强大清军事实力,挽救国家一路下滑的颓势。

他漂洋过海,环游9万里,历时190天,访问欧美最强大的八国,只为带回一颗救国安邦丸。

他做了这么多,我们应全面多角度认识之,不能直接将其拍死,永远钉在历史课本的耻辱柱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