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在看书的时候,会经常看到这样的一句话,中国古代长期以来一直都是以小农经济为主,这句话几乎已经成了一种不需要证明的共识。 但这个话说的时间长了,就会很自认为这是中国存在的唯一的经济模式,但事实上并不是这个样子,从名字上就能看出来,所谓小农经济,是不是还有一个更它相对应的大农经济呢? 大农经济这个词,听起来很新鲜,但事实上,中国在汉代就出现了大农经济,所谓的大农经济指的是大庄园里面的,从事的农业生产和劳动。 大农经济在东汉后期已经很多了,主要表现形式就是地方上的豪强,占有大片的土地,很多没有土地的农民,就依附于这些大庄园,从事生产和劳动。 ![]() 跟小农经济相比,大农经济,抵御风险的能力明显比较强,而且大块的土地连在一起,便于统一规划种植,但为什么在中国的绝大部分时间里面,都是小农经济占有绝对的主动地位呢? 考虑中国历史上的很多现象和问题,一个最关键的方法就是,任何形式的经济问题,都不能用单纯的经济手段去解决,因为经济之上,还有个东西叫做政治。 很多政策的出台,我们看着那很明显就是违背经济规律的,难道真的是因为皇帝都很笨,看不出来这里面的问题吗。 其实并不是这个样子,作为统治者,包括那些出主意的官僚,他们可都是朝廷的精英,很多事情,之所以,拧着经济规律来,是因为经济并不是朝廷考虑的第一要素,甚至都不是第二要素。 ![]() 大农经济,必然导致大豪强,大地主的崛起,有些庄园里面甚至住着几万人,简直就是独立小王国,在历代的统治者眼里,这种大庄园经济,都是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 尤其是东汉末年的教训,让所有人看到了,这些地主豪强,一旦对朝廷形成离心力,天下就会彻底大乱。 ![]() 大地主大豪强所带边的大农经济,必然会受到统治者的压制和打击,从唐代开始,朝廷就已经开始注重避免东汉的悲剧再发生,杜绝这种大农经济的产生,最好就是以家庭为单位,每个人在有限的耕地上,精耕细作。 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便于朝廷管理和收税,至于说规模化,效率化,是否有技术改进,这些都不是朝廷所要考虑的问题。 ![]() 小农经济,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一方面是因为小农经济,自身需要的设备和技术,相对都比较简单,另外一个方面讲,朝廷也不希望大农经济的出现,甚至出现了之后,还要费尽心思去打压。 小农经济是相对于大农经济而言的,不管大农经济的效率高低,这种大规模的组织生产的方式,在中国古代,注定是要被朝廷打压的,后期基本上失去了生存发展的空间。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