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等对待各民族,促成各民族的融洽,聊聊唐朝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炫叶楓雪 2022-06-23 发布于广东

我们国家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在华夏这个大家庭里面,每个民族都做出了自己独特的贡献,为中华上下五千年地延续出了一份力量

不过在历史的长河里也证明了一件事,国家想要安稳,那么我们大家就必须团结起来,民族团结是国家安定发展的基础,只有民族关系处理好,国家经济才能迅速发展,民族也才会跟着富强起来。

一、初唐局势的走向

1、唐朝政权确实动荡不安

在隋朝皇帝杨广的暴政之下,终于激起了平民百姓们的愤怒,各地起义不断,群雄并起争夺土地。最终这场乱战由李氏父子所平定,唐高祖李渊完成了割裂局势的统一,并且建立了唐朝。

虽然全国基本上是统一了,但是还有一个重要的难题没有解决,那便是民族问题。由于常年的战争,在李唐政权的周边不少地区都有民族政权存在,突厥、吐蕃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少数民族势力,突厥更是对唐朝虎视眈眈,企图占领中原王朝。

在古代王朝里,戍守边境一直是国家大事,有些王朝甚至会不惜一切代价,出兵剿灭潜藏的威胁。可是以军事征服完成的外交,往往都伴随着激烈的民族反抗与斗争,所以这些政权也很难长久下去。

但是唐朝在刚成立的动荡不安下,却可以同外族做到长达一百二十多年的稳定局面,这是相当罕见的。

2、唐朝与突厥的斗争

突厥起源于叶尼塞河的上游,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部落,原先是柔然的种族奴隶,后来因为北魏政权重创柔然而得以解放。

在公元552年建立了突厥汗国,凭借着自己的军事力量到处烧杀掳掠。过于高调的他们最终引起了隋文帝的不满,在公元583年被隋文帝兵分八路所进攻,被打得分裂成了东西两个部分。

但是随着隋朝的政权崩坏,东突厥也就趁机起势想要称霸中原。当时的唐朝刚刚成立,刚刚经历了数年的战乱,国家根基还未稳固,又恰逢东突厥如疯狗般的进攻,李唐政权只好先与其签订了盟约,用重金换来了一时的和平。

到了贞观三年的时候,唐朝的国力不断发展起来,而东突厥却是遭受着大雪的侵害。李世民见状正是发起反攻的好时机,便联合了东突厥内部不满首领颉利的势力,兵分六路进攻颉利。最终在攻打东突厥的第二年,唐军生擒了颉利取得了大胜,这也就解决了一个对唐军的大威胁。

由于颉利在东突厥的统治不利,使得部落百姓生活困难,唐军的大胜让东突厥重新整顿了自己的部落。这也加大了其他民族对于唐太宗李世民的信任,提高了唐朝在少数民族心中的威望,逐渐演变成各民族政权纷纷来朝,“诸部相率内属”。

随着这些少数民族人口的增加,如何处理他们成为当前的一个难题,当务之急就是建立起良好的民族关系,那么唐太宗是采取了哪些措施和政策呢?

二、唐朝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

唐太宗刚即位的时候,就有不少大臣谏言,想要让唐太宗征讨蛮夷来震慑天下,但是被李世民给回绝了。这时魏征给出了“偃武修文,中国既安,四夷自服”的建议,目的是用温和的政策来处理民族之间的关系,于是乎唐太宗便采取怀柔政策来安顿少数民族。

1、确立羁縻州府制度

在对东突厥的大胜后,唐太宗对于归降的突厥采取的办法是“教以礼法,选其酋首,遣居宿卫,畏威怀德”,并且唐政府还在东突厥设置了羁縻州府,用以中央对地方的适度管理。羁縻州府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民族自治区,由少数民族的首领来充当刺史或者都督,这样不仅有利于本民族的发展,还有利于多民族文化的融合。

唐太宗以羁縻州府为主体,针对众多的少数民族设立起了完整的边疆管理体系,根据《新唐书》所记载,唐时羁縻州府共有八百五十六个。

面对刚建立起的边疆管理体系,李世民还亲自挑选治理民族事务的官员,将他们派往少数民族州府帮助地区建设。如此以往,李世民在少数民族人民心中的威望又上升了许多。

羁押州府的设立和官员的亲自选定,这些都证明了唐太宗对于少数民族的关怀,在处理民族关系上一视同仁,这也为后续的政策实施奠定了基础。

2、优待少数民族人员

在和东突厥的斗争里,唐太宗为了打败当时的东突厥首领颉利,联合了反颉利的的薛延陀部酋长夷男,并且还封赐他为可汗。

在俘获了颉利之后,不仅没有侮辱他,还把他封为了右卫大将军,其他部落的酋长也皆有赏赐。这样的举措极大地鼓舞了少数民族人心,因此他们也乐于接受唐朝的帮助,也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

在对少数民族的奴役赋税上,唐政府采取的是适量的减轻,并且帮助他们迁徙到广阔的州县定居,而不是一味地催促他们内迁。

同时因为早期的战争,双方都有不少的俘虏被关押着,唐政府主张以金钱来赎回,这样的方法也影响到了少数民族。这样的交易明面上是赎回俘虏,本质是人员上的流动,加深彼此之间的交流

在唐太宗李世民的怀柔政策下,各民族各阶层的利益得到了保障,因此他们就更加拥戴唐朝政府,也就保证了唐朝的边疆安全与国家稳定。

3、和亲外交让双方亲上加亲

早在西汉时期,汉朝就有过与少数民族联姻的事迹,“和亲”也就被作为和平的外交手段存在。因此唐太宗为了避免百姓遭受战争之苦,即使是在国家实力远胜于其他外族部落的情况下,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和亲”的这一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最著名的莫过于文成公主入藏了。

贞观八年期间,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曾派特使前往大唐,唐朝也派人出使吐蕃。在吐蕃第二次遣唐的时候,向李世民提出要娶一位唐朝公主为妻,被当场拒绝了。

于是乎,松赞干布便以此为由侵犯唐朝边界,出兵击败了沿途的其他部落。但是他没想到的是,唐朝大将牛秀带着先锋部队就击退了吐蕃军,唐军主力部队还没到松赞干布就退回了吐蕃。

惧怕唐军的松赞干布立马派了使者,带着五千两黄金以及其他珍宝作为聘礼前去长安城请罪,并且再次请婚求和。唐太宗见状就封了一宗族女为公主,下嫁于松赞干布,从此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

这次和亲极大地促进了双方的经济文化交流,将汉族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传入了吐蕃,促进了其社会的发展。同时唐王朝的边境也更加的安宁,文成公主和松赞干布的联姻也成为了民族关系和好的桥梁。

唐太宗在处理民族之间的纠纷时,并不会偏袒哪一方,反而会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甚至是会替弱小出头。唐太宗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促成了各民族的融洽,让一度紧张的民族关系得到了缓和。

三、贞观年间的民族政策所反映出的内核

1、唐太宗的开放民族思想

唐太宗在对待少数民族上,并不是说“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又或是如同唐朝士大夫那般,认为蛮夷都是些不讲礼法,不可教化的野人

他则是把少数民族当成了神州大陆上的一份子,而且他自己本身也流淌着少数民族的血脉,他的奶奶是鲜卑族柱国独孤信的第四个女儿,他的母亲窦氏同样也是鲜卑人。

而且李氏王朝的建国功臣多数也是汉化了的少数民族,因此李世民没有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思想上的开放让其对少数民族制定开明的政策有了不少的帮助。这也是为何,他在边疆设立拥有民族自决权的羁押州府,让本民族有威望的人来担任州府的刺史。

唐太宗一视同仁之下,才会迎来各民族之间百年之久的和平,少数民族也愿意称自己为唐朝的子民,尊称李世民为“天可汗”。这个尊称也就成了汉族与各民族之间交流的象征符号,自动归附唐朝的少数民族也可以成为维护国家统一的一份力量。

2、内核所在

在汉朝灭亡后,华夏陷入了长时间的群雄割据局面,西晋灭亡后甚至出现了“五胡十六国”的存在。到了北魏孝文帝改革之后,少数民族内迁和汉化更加的明显,中原地区也逐渐变成了民族通婚的场所,所以汉族主义的传统在被消磨殆尽。

以至于李世民本身也带有鲜卑族的血脉,而且唐朝政权也不少少数民族的文官武将,李世民也就可以更好地实施平等的民族政策。

文化的融合也给了贞观时期的民族政策出了一份力,民族文化与汉文化的差异日益减小,在交流之中没有呈现出排斥的现象,反而是开始融合,那就可以反作用于民族之间的交流。大家同处于一片屋檐之下,加上繁荣的经济社会,谁还会想去搞斗争呢?

四、总结

基于当时现实情况的需要以及唐太宗特有的民族观加持之下,便促成了贞观时期的怀柔民族政策,平等地对待少数民族,是促进民族大融合大发展的重要前提。

唐太宗的民族政策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了许多可以借鉴的地方,为后世稳固民族关系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表率作用。

参考文献:

《新唐书》

《贞观政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