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是如何面对这个混乱的时代的

 新用户6189oNbX 2022-06-23 发布于广东

时常有人和我感叹到: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好混乱啊!

发出这个感叹的,不仅仅是普通大众,甚至心理咨询师内部也会这般感叹。

而作为,学习心理学的,总会不自觉地去思考关于这个现象的深层次的文化的影响。

记得有一个心理老师这样说过:心理咨询师要成为觉察的先行者,要看到文化对人内心的影响,如果对文化始终视而不见,就太狭隘。如果只关注情绪,只关注内在,就是只对一个人做咨询。但如果你看到文化的影响,虽然面对的还是一个人,但你是透过这个人,和整个系统对话。

那时,我还不太理解这句话的意思。直到,我开始咨询,我才深刻的知道,我们成长过程中,所接触的文化带给我们自身的影响有多大。想通了这点,面对那些年纪较大(特指40岁以上的来访者),我会更能理解一些。

而关于我们心理行业的混乱,我是有很深的感触的。

第一点,心理咨询作为一个职业在中国仅有30多年历史,发展并不完善

心理咨询这个行业在国内其实现在还处于初级阶段,很多地方机构人员都参差不齐。但这是正常现象,西方的心理学发展也曾经历过类似的阶段。

而这也会随着市场的自然选择而慢慢沉淀下来,就像一碗弄浑的水,你不需要要再做什么了,只需要等待时间让其沉淀即可。

最后,一定是真正成熟的,能帮助来访者成长,真正提升幸福感的机构或者个人会稳定下来。会留下来。而其它的则会被淘汰掉。

第二点,中西方文化的“不兼容”造成的咨询师内在的混乱

纵观这个行业的发生和发展,会知道最重要的促成因素是文化。心理行业作为“舶来品”。传到中国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而漫长的中国历史中处于缺席的状态,其理由只有一个:并不需要,或者由其他形式替代。比如传统的儒释道,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火锅,麻将等等,这些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护着我们中国人的心灵。

心理学起源于西方的工业化时期。强调自我的独立性,这是因为工业文化背景下,人与人的依赖性并不那么强烈。他们强调自我价值。所以我看西方的各种疗法以及理论会明显感觉到,心理咨询的发展,是为了推动个人成长,鼓励独立自主。而这和他们的文化是一致的。

但是对于中国而言,我们原本是农耕文化,靠天吃饭,听从自然,人与人的依赖很强烈。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会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并制定了一套规则。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社会的发展,我们的文化开始发生了变化,至少在目前,中国处在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文化下。很混乱,并且这个是都存在的。所以会有很多冲突。

比如工业文化强调规则,条约,但农耕文化却讲求熟人的圈子的规则。各种文化彼此冲突,我们很棒的处在了文化转型的状态,这肯定带来了混乱。

这就是虽然我们表面上接受的是西方文化,但骨子里还是很“农耕”的。这种意识短期内还是很难改变的。

但是更大的问题又出现了,西方的心理学发展也同样面临着困境。西方工业完成后,他们也已经意识到了过度强调自我的弊端--不断强调自我,人变得越来越虚妄,脱离系统。这产生了很多问题,比如战争和冲突不断,恐怖主义已经人变得越来越没有敬畏感。

最近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正念疗法,ACT等疗法。反过来学习了东方的智慧,他们以前强调自我,强调人定胜天,现在反倒注重天人合一了。

而这让中国的心理咨询师变得有些彷徨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才刚开始,我们还没有完全学习到自我独立,又面临着对自我的质疑。信息时代的背景下,各种信息扑面而来,带来太多的选择,也造成了更多的混乱。

于我而言,我会觉得我们到底应该学习他们,还是更多的保留自己呢?

最后我发现,很多专家都在研究平衡的事情,看来关于“度关于平衡还是很重要。辩证的看待西方心理学也辩证的看待中国本土的文化,找到一条适合我们的道路也许才有出路。

第三点,不光是心理咨询师混乱了,整个时代也混乱了。

而我们都置身其中,就像我们都被困在一台飞速前进的机器里。处在其中的我们只感受到眩晕不适,但我们并不知道我们开往哪里去,周围又有怎的景色。

大家都处在矛盾中,我们无法慢慢学习,没有时间和空间,去等待我们慢慢过度。信息的开放,使得我们很多东西都还没学会,就会面临着被淘汰。

学习,婚姻,职业,人与人的关系,都处在不确定的氛围当中,莫名了有了一种恐慌感。

当然这种不确定,存在于世界各种文化格局中,这是后现代文化明显的属性真理已经消失了,各种信息故事都是被建构的。

当思索到这一层的时候,我对这个行业的混乱或是对于这个时代都有了一点小小的理解。而后我就不得不面对,对于我个人来说如何面对这种混乱。总不见得“佛系”就能解决问题吧。

这其中我看到了一个故事。一位科学家和一位伊斯兰信徒相遇了,科学家讥笑信徒说,你怎么会相信有神的存在?我们能证明神的存在吗?这太可笑了。信徒说,当我每天看到太阳从东方升起,晚上又看着它从西方落下,斗转星移,四季轮替,这些不都是神的足迹吗?您让我怎么不相信神的存在呢?

这个故事里,神的概念在两人心中是不一样的,一个用脑,用思维去解释,一个用心在体验。在我看来科学家更可笑,他用理念,凌驾于存在之上。

而信仰,是臣服于存在的。

任何一种信仰,是对存在本身的体验和坚守。

面对混乱的时代,我选择了我面对的方法--信仰。于我个人来说,我还是倾向于内在又核心的价值观,有信仰,有个终极的参照。有敬畏。

否则什么都不确定,毫无敬畏感,也找不到可以扎根和附着的地方。

我的信仰要怎么说呢?用语言还是有点难表达。我所理解的信仰,是关于这个宇宙和世界的基本规则,它不随文化而变迁,是一种能被感知到的存在和生存法则。也许就是道家所说的到吧。

于我来说我敬畏自然的力量,也相信“人在做,菩萨在看”,“善有善报”以及一些比较大的词汇,比如忠诚,友情,勤奋,家庭....就职业而言,我相信心理咨询有助于我们一天比一天好,如果有哪一天,我不相信了,也就不再做心理咨询了。

这些会让意识到自身很渺小,但又感觉有很深的联结,这是一种很安稳的感觉。

当然它是建立在我对于这种存在的一种深切感受上的,指,我感受过以及正在感受上述我所说的关于我的信仰和价值观。不是单纯思考,思辨的结果。

不是相信,而是感受到它们的存在。

所以我觉得,任何一种信仰,是对存在本身的体验和坚守。

当我回顾我的咨询经历时。我会发现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要经历三重境界。你的咨访关系,会经历助人,见证和相遇的过程。

刚开始的时候,我会觉得咨询师是个助人的方法,通过帮助他人,来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慢慢的我开始感觉到,我只是位见证者,看见来访者的一段心路历程,去跟随他看到他自己还没有看见的地方。再后来,我会觉得,我连见证者都不是。我只是和他相遇了。就像置身于一个舞台或一个场所,我们共同上演了一场剧目,一个故事。谁来导演?既非我也非他,是“我们”存在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的意识,穿透了我和他,我们共同经历了一种转化,一种成长。

昨天,我有一位来访者还在说,年末了突然想到去年这个时候找我,他突然觉得现在的自己和一年前的自己不是同一个人了,他说,这是一种看得见的成长,这一年好像比前些年无论是对自己的思维,情绪或是关系都有了一种很深的理解,看清了一些自己的东西。

他又说,他觉得我也变了。

我说这样多好,共同成长。

年少相遇各自欢喜,此后一生共赴成长。

这是我很喜欢的关系的感觉。

关于如何面对时代的混乱,我有了我面对的核心的价值观,你的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