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说都是原生家庭的锅,那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新用户6189oNbX 2022-06-23 发布于广东

关于原生家庭,时不时的就会出现一些声音。

武志红老师会说,原生家庭很重要,甚至他分享的有些原生家庭的例子还挺吓人的。孩子会很受伤。

我喜欢的一个心理学家李松蔚老师说,一个人意识到了原生家庭给自己的伤害和限制,其实他已经就站在原生家庭之外了。

还有的声音说,原生家庭的影响从进化论的角度看,影响力很薄弱。他举出的证据是有研究表明一个人受基因遗传的影响大概在50%,环境因素大概在20%。

同伴,学校因素也占20%。而父母的因素可能只有10%左右。

我其实是喜欢这些讨论的。因为观点不分对错。

多家学说,多多益善。如此才能促进更深的思考。

而我也时常被一些来找我的人,问到,你关于原生家庭怎么看?或者一个人能否通过自己的努力摆脱原生家庭对自己负面的影响之类的问题。

在说我怎么看待原生家庭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定义一下原生家庭的概念。

原生家庭指的是在你成年之后新建立的新家庭之前的家庭。

我对于原生家庭更倾向于把原生家庭替换成“我自己的体验”

因为同样的家庭里面生长出来的孩子可能是不一样的。

这点从我和我弟弟南辕北辙的性格上就可以很直观的体验到。

而体验里包括了【我是怎样被喂养长大的,我处在什么样的环境之下,社会文化,小家庭的环境,我所在城市的环境,时代的环境是什么样的?他们带给了我什么样的感受,我觉得自己是被爱的,被限制的,被压抑的?

这些都是“原生家庭”这个概念展开后的一部分。

我举个例子,比如父母小时候生长所处的时代,那时有人民公社化运动,轰轰烈烈的大炼钢运动。

那时的时代环境是,全部人都要去为国家做贡献,所以孩子要么大一点的孩子带小一点的孩子,要么孩子都送到别的地方养。你不能说因为小时候妈妈没有好好照顾我所以这都是妈妈的错,不是的。那时候你父母也在承担整个文化、整个社会带给他们的东西。实际上当人们能够理解到那不真的是我们爸爸妈妈错、而同时自己的感受被看见、被理解、被接纳,他也就逐渐能开始和自己的一部分和解了。

我在自己梳理自己的成长时(当时是作为作业需要提交报告的),特地一点点问了父母的成长过程。知道了他们小时候发生的一些事情。

当我开始真正理解他们的时候,其实我发现我原本带有的一些恨的感觉都消失或者是和解了。

有时候,我特别理解佛所说的所谓“慈悲”,其实到最后连慈都没有只剩下悲了

。对于一个人来说,如果他经历了很多创伤,想要完全恢复,过程是恨艰难的。但你要说都是原生家庭的锅,这就有点像小朋友碰到桌子上摔了一跤哇哇大哭,家长就打桌子说都是桌子坏,那样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所以我有时会想,如果一个人学习心理学,看心理学的文章或者观点,如果最后是恨自己父母的,或者觉得原生家庭就毁了自己那种感觉。

我都想,你一定要重新看。这中间一定有误会。

前些时候,豆瓣的“父母皆祸害”小组解散了。

我看到一些关于小组成员的采访,或多或少那些孩子,都在抵抗,斗争,逃离,出走之后慢慢开始走向了和解。

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都需要那么一段逃离的时光。

走的远一点,重新往回看,就会更了解,明白一些东西。

就像北大王猛同学,拉黑父母6年,写下万言长信。他确实“体验到了受伤”。

而后后续报导说,他父亲说,也等着他,他也开始表示可能会回家和父母聊聊。

但,这件事出来,我开始发现,我们大家都成长了。

如果是10几年前,评论可能是关于孝道或者diss他。

但那时我刷完大部分的评论,发现大家都还是能理解他以及也希望他疗愈自己。

我们讨论原生家庭,一定也不是争一个对错。非要说,他错了。他要道歉,不承认不道歉就是对不起我这样的。

这其实是一种很紧张很对抗的局面。

我们讨论原生家庭,更多的是希望,你开始能够看到自己的感受,需要。并且感受到被理解和接纳。开始和自己和解,和家庭和解甚至和自身的环境和解。

而后开始体验到充盈的内心,积极行动。去创建一种你喜欢的世界和文化。活得心满意足。

但也许很长一段时间还可能还需探讨原生家庭。

因为还有一批真的被原生家庭伤害的人目前正在受着伤他可能不知道。也没有认识到。

举个真实例子。

有一个男士,他这些年不断的找很多个女生同时谈恋爱,而后分手再找。其实很累,但他不知道为什么会是这样。

而后走进心理咨询室,通过一些自由联想,他才开始想起来,他找的这些女生,其实或多或少都有妈妈的样子。(他妈妈在他年少的时候,离开了他和他爸),所以他在潜意识里在一遍遍重新体验小时候的被抛弃感,那是他所熟悉的,虽然痛苦,却能给他安全感。

有些人会在成年之后,不自觉的通过各种自己都不明白的方式,来满足自己小时候没有被喂饱的营养,就像内心有个黑洞一样。

但却发现怎么都填不饱。也没有意识到,这可能跟自己小时候的某些经历体验有关。

而意识到也才是第一步,而后要慢慢走的还有很多步,看到那些感受,创伤,而后去有意识的满足自己,最后创立一种新的属于自己的体验。这个过程会很艰难。

但其实大家也都有内在的心理弹性,去恢复和重建。

其实心理学也不过是千千万万种解决人类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已。

但我相对觉得这个可能健康一点。

因为,我看到很多人兜兜转转,转了很多弯,弄出了很多别致的方法尝试疗愈自己的童年。

比如,早些年,我看到书上一个案例,说的也是一个男生,不知道为什么,遇到的三个女友都是癌症患者,他濒临崩溃。

咨询师和他工作了一阵子,也才发现他记得最深的一个场面是,母亲得重病,拉着他的手,说“救救我”

他无意识的在长大后不断的陷入这种模式,他潜意识里想着,要就回妈妈。

这些故事看起来有些离生活远一些,我再说一下一个故事吧。有一个女生,一直在不断的让自己变得越来越优秀。她不允许自己有一丝一毫的错误。但个人能力很强,就算做到了很高位置,也还是会不自觉的在任何人面前都有一种讨好不敢得罪的姿态,她无法上到更高的位置,于是就开始不断的换行业重新开始又结束。

而后才发现,自己小时候因为是个女孩,家里有想过把她送走。她一直处在被抛弃的体验里,她想着只有自己足够优秀足够有用,才能被接受。

去年我看了一本书《无声告白》我一直觉得是对于走出原生家庭的注解: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而我想我们不仅仅要摆脱他人期待,还得摆脱那些限制,束缚,伤害,直到活出真正的自己。

而我们思考原生家庭时,不仅仅只是向内探索,还需要开始行动向外探索。

你得首先摆脱那些内在的否定,质疑,而后开始体验到一种”我基本上是好的,是珍贵的,能得到爱,关注也能付出爱和关注”有着充盈的内在体验。

而后在呼吸的每个瞬间,都过着真正想要的生活。探索着,享受着成长的乐趣。也积极行动着,建设着。

这是我以为的心理学的一种方向,始终推动着体验到幸福,美的感受。

以及发现自己的潜能和优势,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

而不是仅仅只是,摆脱痛苦或者一些心理困扰。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