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对咨询设置的思考

 新用户6189oNbX 2022-06-23 发布于广东

对我而言,我一直觉得,咨询设置存在的意义,便是让来访者挑战后遵守的。

因为来访者需要学会挑战规则而后知道规则的保护作用,才能更好的遵守规则。

咨询规则其实简单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密规则,就是让来访知道他的信息不会被泄露

2,有时间界限,就是把咨询跟来访者区分开,让他知道,“只要从这里离开,我还是我,我的生活还是我的生活”这道围栏就是时间

3.知情同意,让来访者知道,咨询所有的操作,都需要在他理解和同意的基础上进行,他有权利拒绝,同时来访者有权利结束咨询,咨询师不得干预挽留。

以及还有一个被大家默认但并没有完全定死的规则,那便是一般建议咨询频率一周一次。

保密,时间界限,知情同意,其实目的都是为了让来访者觉得安全。把掌控权完全给来访者。

一般来说只有时间界限来访者会时不时的挑战但依然会选择遵守。保密原则和知情同意原则来访者不会有想要挑战的感受。

在第一次咨询的时候,我都会在结束或者开始的时候,强调一下咨询的原则。

但关于咨询频率的问题,我只是建议前期假如确定好要解决问题,稳定的咨询频率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但我也同时告知来访者可以自由选择,比如你觉得有需要才来没有需要可以不来。

当我提供了第二个选项,我的大部分来访者会在一开始的时候选择第二个。哪怕我说我推荐第一个。

我其实特别理解。

我之所以提出第二个选择。便是因为我以前最开始去做个人体验的时候,老师只给了我一周一次这个选择。其实一开始自己一周一次,我会觉得有些不舒服,因为觉得不是自己自由选择一样,总想拖一下,总觉得是一个任务。当然过了一个月我就理解了一周一次其实只是用有序稳定来照顾我内心的混乱。

但我开始做咨询的时候。我设置了第二个自由选择。

我希望最后是来访者自己决定一周一次,在尝试过可以自由选择之后,确定自己想要什么。从这份确定开始,慢慢的他便更能确定自己的感觉需要以及如何满足。

这些年,我慢慢发现一些规律,那些选择一开始自由来找我的来访者,当他确认需要一段时间一周一次稳定的咨询。从开始稳定开始,他的行动力都比刚开始要好。

就好像他们决定了一周一次稳定的频率的那刻就同时决定了要好好解决问题,而不是在思考问题能否解决,咨询师是否安全可信。

而也有一部分选择了自由选择来或者不来,而后就不来了。

因此我也只知道稳定的一部分来访者在后期发生的切实变化。

这些年我摸索出来的经验是。

在前期,咨询的时候,遵守一周一次的规则。

到了问题差不多开始稳定,我便和来访者提出,要考虑分开的事情,但分开之前可以先两周一次。

适应后,且确认生活的问题可以自己应对便,好好分开。

听起来是不是特别像生病要吃药时医生的叮嘱,前期建议这个药物一定要按时按点吃,过了一段时间,减量而后慢慢不吃。

没办法我是医学院出来的,耳濡目染以及实践中,目前会认为这是最好的策略了。

我会知道,心理咨询来访者所寻求的改变,需要时间,确认问题是什么,想要的是什么,目标是什么,目标是否切合实际。如何行动。开始行动,维持有效的行动而后好起来。

但一开始其实最关键的是来访者确认相信我(作为他的心理咨询师)是否安全有效与靠谱。

于是一周一次其实还有一个隐含的信息。那便是“哦,无论我怎样,这周好也好,不好也好,咨询师都在那个时间点稳定的存在着,倾听着,陪伴着。他没有不耐烦,也没有想要放弃,他还在找有可能的资源,那大概我可以稍稍相信一下”

这种稳定其实带来的是一种安全感。

来访者前来咨询的时候,其实都处在内心的风暴中。有很多冲突,不确定。同时也会有很多怀疑。

怀疑自己,怀疑咨询师,怀疑心理咨询的有效性。

而这种怀疑,要真正成为相信,其实咨询中得做到两点。

1,让来访者觉得稳定又安全。

2,让来访者看到自己切实的改变

而这两点其实都需要稳定的咨询频率作为基础。

规律起来,便可以一周一周看到自己维持了什么又变化了什么。

偏抑郁的来访者,我会一次次的发现他们说起一周的事情之后又会回到自责于自己的点上。

偏拖延的来访者,我会一次次听到他们说起自己的想要的遥远又宏大,但问起当下又往往没有开始。

偏动力不足的来访者,会一次次听到他的疲倦没有期望。

习得性无助的来访者,会一次次听到他们的挫败感。

强迫性重复的,会总是走入同样的境遇里。

咨询的第一步其实就是看到自己发生了什么。不要小看这个看到,我记得有一位来访者,他一开始给我说的是他的躯体化症状问题,从小只要一想要努力学习,努力学习几天他就会生病,各种病都会生,但不努力就没事了。他这些年去找了很多医生,但因为每次生的病都不一样,最终找到了我。

我们一周一周的聊,直到聊到一件很小的事情。他突然记起来。小时候他有时候特别努力学习的时候,妈妈总是说“孩子啊,你的身体不好,不用那么拼的,我们只需要差不多就行”

这件事他都快忘了。想起来的时候,我说,孩子总会有一种满足父母愿望的期望。会否你的这种躯体化疾病便是为了证明妈妈所说的话。

你也确实是每次努力到快要拼命的时候你就生病,然后你就只能选择每天做一点点事。你就又慢慢好起来。

他思索了一下还真是。

他仅仅只是看见了这个,接下来他告诉我,他想要去完成一场考试,这次努力的时候确实也开始了起疹子,但这次他告诉自己“我已经长大了,身体每年也体检,没有什么不好,且还和妈妈聊起过这件事,妈妈并非真的不想我努力只是担心我的身体而已”

他去买了药,每天开始锻炼,也每天开始努力。慢慢的疹子好起来了。

努力也没有再让自己生什么病。

而后他便完全好了虽然还是会有时努力过头就会生一场病,但他不担心了,只是会休息一两天而后把努力的强度调低一点点但不会像以前一样选择放弃或者只是做一点点事情。

那也是第一次我真的意识到,看到也许就开始了治愈。

可要完全改变,还需要一次次去做有益于变好的事情,而后减少维持过去痛苦的想法和行为。

我总说咨询是一个过程,需要时间去看到问题而后改变。

有时候甚至需要试错。

不过,虽然咨询需要时间,但假如你做心理咨询的发现越做越怀疑心理咨询怀疑心理咨询师。你可以选择放弃。

假如你是慢慢开始有些相信,慢慢觉得舒服开心自在。那可以选择继续。

也是因为咨询,我意识到什么叫对的人对的事情。

我会发现其实我一开始做某件事情或者和某个人交往,都会有疑虑。

但有些人有些事,经由时间去靠近我会越来越相信。有些则会越来越怀疑。

于是我把怀疑的放弃,相信的多投入。真的都会有觉得遇到了对的东西的感觉。

而咨询也是,无数次,没有开始咨询的时候。来访者对我说。我其实不是那么容易相信人的。

我笑了,有时候也会调笑的回答,我也不是。

只是要去试一次给自己一些时间,去看看最终是相信还是怀疑。

于是咨询的开始,我把决定咨询频率的选择权给来访者。当来访者开始选择稳定一段时间,我想大概对方在尝试信任了。

而每次遇到这样的来访者,我都会开始慎之又慎,我知道,我得比他相信我更要去相信他,可以成长,可以变好,发掘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资源好的地方加以放大。在对方可能想要放弃的时候也依然保有希望。

还好我总能发现也总能慢慢陪着来访者看到和做到一些改变。

我有段时间去查咨询是怎么变成一周一次的。才发现刚开始其实弗洛伊德时代他设置的精神分析是一周三次。他针对的也是中产阶级以上。且是长程。

而后阿德勒把精神分析扩展到普通大众。才开始慢慢设置短程以及一周一次的频率。

到了现代,大家其实都接受了一周一次的频率。除了特别状态会打破一些设置。

我在想,这个过程其实是无数先辈,在实践中,慢慢磨合找到的可能比较适合的节奏和频率。

我因为允许一开始来访者自由选择。最终来访者和我都觉得一段时间的稳定频率会好一些。

于是每次我都感慨,提出这些设置的大佬们真的好厉害。

不过老实说,以后有机会我也想试试一周两三次传统的精神分析,找个英国的传统精神分析师,我很想知道,一周分析三次,我哪来那么多东西需要分析。

咋会有那么多素材呢?

有时候一周两次的时候我都觉得来访者生活变化不大呀。就是好奇这个哈哈。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