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 16 年,“天仙”刘亦菲再度出演古装剧,就迎来了《梦华录》高达 8.8 的豆瓣评分,从上周末到现在一直在豆瓣实时热门书影音榜占居高位,感觉身边路人皆“录人”。故事背景是北宋年间,刘亦菲饰演的女主赵盼儿在江南水乡钱塘登场,茶艺精湛的她开了一家湖畔茶铺,与男主顾千帆的初遇也从茶盏间开始。随着剧情发展,赵盼儿与两位姐妹将钱塘的茶铺开到了都城东京汴梁。剧中花了不少篇幅展现宋代的茶文化,请来“非遗茶百戏代表性传承人”章志峰给剧组讲课,还邀请《宋宴》作者徐鲤和卢冉担当历史顾问。 从《梦华录》出发,我们不妨品一品北宋饮茶的美学。 
♬ 点上方播放键收听美妙音乐

酡颜玉碗捧纤纤,乱点余花吐碧衫。 歌咽水云凝静院,梦惊松雪落空岩。 ——苏轼《回文诗》 我想,再也没有一个朝代能像宋朝那样,把“生活品味”视为最高层次的追求。
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提到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 是闲事,更是雅事。
宋人茶事,最为平常,也最为风雅。 从帝王到平民,从朝堂到市井,文人雅士、民间百工都极为讲究,可谓空前繁荣。 
▲ 宋人点茶场景 宋徽宗此人,是个艺术天才。 他爱好茶事,也精通茶事。 不仅著有《大观茶论》一书,分享对点茶之艺的领悟、妙处。 
▲ 宋-赵佶五色鹦鹉图 《延福宫曲宴记》中还记载了,他为群臣演示点茶茶艺的故事: “上命近侍取茶具,亲手注汤击拂,少顷,白乳浮盏面,如疏星淡月”。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皇帝所乐之事,自然风靡朝野,商贾贵胄,争相效仿。 宋徽宗也支持大臣们玩茶,认为这是“盛世之情尚也”,苏轼等诸多名流志士也都对点茶赞赏有加。 今天我们来聊聊宋人茶事,体验1000年前的风雅生活。 
▲ 宋徽宗《文会图》,和大臣分茶场面。 
|宋|人|的|平|淡|美|学| 中国的茶文化从唐朝开始快速发展,唐朝流行“煎茶”,到宋代“点茶法”成为了主流,日本茶道亦源自宋代点茶。在《梦华录》里,女主赵盼儿的赵氏茶铺被称为“钱塘第一”,即使独坐一隅,茶客也络绎不绝。“点茶”的出现让整个烹茶的过程变得有戏可看,饮茶从前期工作就开始衍生出视觉美感。《梦华录》里赵盼儿取的是泉水烹茶,且现场将饼茶碾成细粉末,现碾现点。“点茶”首先讲究“煮水不煮茶”,等待水烧到 90 度左右,在提前温热过的茶盏里放入细茶粉与少量沸水,使其形成浓膏状茶汤。初到东京看见人们仍用“煎茶法”对待细嫩的双井白芽茶时,赵盼儿便亲自上手点茶。“点茶”并非宋人初创,在唐代就已经出现。 但唐人喜欢“煎茶”,加入各种香料,繁华而绚丽。 追求平淡美学的宋人,更喜欢滋味纯正的点茶。 穷尽雅致的“点茶”,成了当时饮茶的主流方式。 
▲ 宋刘松年《撵茶图》中的部分点茶工具:茶磨、茶炉、茶瓶、茶盏、盏托。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电视剧中,为大家全面展现了点茶的工艺。 首先,茶具要备全:茶盏、烫瓶、盏托、茶碾子、绢罗、茶筅、煮水器、上等泉水等,每一样都必不可少,备齐之后,开始点茶。 

点茶的工艺步骤颇为繁琐。
第一步:将茶饼用微火慢慢灼烤,去除水分和苦涩味;
第二步:用茶碾子将烤过的茶饼碾碎,放入绢罗里面过滤杂质,留下最细的那层茶粉; 第三步:在汤瓶里面放入上好的泉水,煮沸或者将沸水注入汤瓶;  
第四步:用沸水烫洗茶盏,保持温度,利于茶水香气的散发; 第五步:将茶末置于茶盏中,用少量沸水调成膏状,溶解茶叶部分成分; 第六步:将汤瓶里面的水慢慢注入茶盏中,边注边用茶筅来回搅动击打,此时,茶盏内壁会泛起一层饽沫,用茶筅去拂。 如此,一盏茶便点好了,调匀茶,而后饮用。 

宋人点茶,最讲究茶汤美如“疏星淡月”。 使茶汤泛起泡沫,颜色逐渐从翠绿、奶绿到奶白,直到泛起满碗雪花。 这样的茶汤是看得见的雪浪,又焕发着光彩,如“镜中花”“水中月”。 既考验点茶技巧,又考验茶人的用心。 茶味最美在平淡,但不寡淡,要淡而有味,要能满口茶香,回味无穷。  

|宋|人|的|趣|味|玩|法|  点茶法造就的茶汤泡沫不仅让艺术性极强的“茶百戏”有施展空间,也铺垫了“斗茶”之风。“斗茶”也叫“茗战”,在唐朝就已出现,宋时达到巅峰。苏东坡还写过:“岭外唯惠人喜斗茶,此水不虚出也!”从上层阶级到民间,全民“斗茶”。宋人不仅有着别样的烹茶方法,还将茶玩出了“花样”。 猜测茶叶产地、辨别采茶时间、比拼茶叶质量,比拼点茶技术…… 这是宋人独有的雅玩,放到现在也别有生趣。  
文人聚在一起,于庭院,或竹林,带上珍爱的茶具,带上私藏的奇铭,逐一品评。 烧汤点茶,看谁的茶浮沫颜色更白,谁打出来的浮沫更多更细腻。 传闻,书法家蔡襄与苏才翁斗茶,几个回合还难分胜负。 最后一回,苏才翁将泉水用翠竹浸沥过,再拿来斗茶,后来也因为茶香中含有竹香才胜出。 既要赢,便赢得风雅,赢得有趣。  
到了民间,大家则要“斗”得尽兴。 五六个茶粉碰到一起,于闹市、于门前,但凡有兴致,便可就地“开场斗茶”。 赢了开怀大笑,输了捶胸顿足。 要的是尽兴的痛快,风雅的狂欢。  

|宋|人|的|茶|道|艺|术| 点茶法让茶汤浮起泡沫,这些泡沫让更重要的茶艺美学出现——茶百戏。“茶百戏”又叫“汤戏”或“水丹青”,“下汤运匕”,以茶汤上的泡沫为画纸,用小勺形状的工具为画笔,小勺蘸水,以水为墨在茶汤上作画。风雅的宋人,把精致,刻在骨子里。 他们以茶为墨,在茶汤里画画,又称“分茶、水丹青”,又称“分茶”。 颇像西方用咖啡和牛奶形成的“拉花”,但难度更高。 

茶百戏通过茶与水作画,并能形成纤巧如画的汤纹,而作画的工具又只有一个小茶勺。 有的仅使用汤瓶的壶嘴便可描出点点飞鸿,寂寂小亭,或三两桃花,甚至可以幻化出诗句来,绝妙至极。 《荈茗录》'生成盏'条记:'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共一绝句,泛乎汤表。' 其'茶百戏'条记:'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 

茶中有画,画中有茶,说的正是茶百戏。 宋人把心中的山水,刻在画里,也在茶里。 他们笃信生命的质感,远比财富权力更具价值。 这是宋人的品味,他们让最日常、最平凡的茶,有生活的味道,更气质不凡。
 说到饮茶的美学,自然也绕不开“茶器”。在《梦华录》里,一开始并未讲究茶器之美,直到茶坊升级为走高端路线的“半遮面”之后,赵盼儿想到用名贵的茶盏来盛好茶,提高质感与价格。“半遮面”售价高达 250 文的招牌便是用了九种茶盏的“九九归元茶”,九种颜色的名磁茶器搭配上层阶级爱喝的“龙凤团茶”,比简单的饮茶又多了一些氛围感。宋代茶器由金、银、铜、铁、瓷、石等各种材质制作,但瓷器依然是所用最多的。宋代崇尚简约的美学,为世人周知,这在茶器中也可见一斑。宋人取法自然,看剧中出现过的茶盏,也大都没有繁复冗余的花纹装饰,以整体造型和釉色为关键元素。由于当时崇尚“白茶黑盏”,黑釉瓷的发展也在宋代达到新的高度,尤其是福建建窑的黑釉茶盏(建盏)最受宫廷喜爱。光是从“点茶”“茶百戏”“斗茶”“茶点”“茶器”和“团茶、散茶”这 6 点来窥看宋代的饮茶生活,都处处皆是美学讲究。 《梦华录》里还有不少前文没有提到的细节,比如插花、焚香、挂画、美人灯笼、“紫苏饮”“桂花饮”等饮品、赵盼儿的倒茶技艺、江南第一琵琶手宋引章的乐声等等,都让宋时饮茶有了“氛围感”。也难怪“半遮面”重新开张时,她们表示“此情此景”,茶不可简单用多少文钱来衡量。可以说宋人对生活美学的追求,并不逊于今天的生活家们。只有懂得感受和体味生活,才是一个生命的最高境界。 如今面对生活节奏加快,我们也不妨像宋人一样慢下来,去发现生活中的美物、美景,也许会有不一样的心境和体悟。 

大家好,我是田艺苗,是古典音乐的副教授,也是作家和文艺青年。 我一直想做一门课程,让大家在了解艺术的基础之上,让艺术真正影响你的生活,美化你的人生,提高你的审美品味和个人气质,令你的人生从此变得不同,或许这才是艺术教育根本的意义所在,或许通过这样的学习,才会真正提升整个社会的审美水准。 那么如何让艺术美化我们的人生呢,首先,来看看大师们怎么说?艺术家们怎么生活?最智慧的人有什么建议? 因而我制作了这一系列审美人生读书课,让最经典的艺术审美书籍和最智慧的作家、哲学家和艺术家指导我们,如何把艺术审美运用到日常生活中,让艺术真正和我们的人生发生关系。 经典作品须精读,须重读。读书贵在多,更在精。在我们时代,碎片化的阅读模式催生一知半解甚至误读,大家变得越来越缺乏耐心,因此不再有洗礼般的心灵体验。深度阅读带给我们丰盛体验和完整的思维梳理,把一本经典读通、读透,才能让他的思维渗透入你的生活。精读经典数册,胜读网文万千。 我从小就是一个阅读爱好者,如今也一样,除了每天的音乐功课,唯一的乐趣就是阅读。是阅读改变了我的人生。当然改变人生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阅读让我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每当读到书中令我恍然大悟的句子或惊叹的句子,顿时收获得道般的喜悦,觉得人与天地万物相通共振。所以一直想做一个带领大家读书的节目,希望那些点亮我的书籍也能引领大家走向更开阔而美妙的人生旅途。 田艺苗:88节审美人生读书课 现已开放微信服务号订阅 ♫ 田老师的节目,在微信就可以直接听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