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百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主题性创作成果系列微展 | 第五回·马蕾

 涤砚堂 2022-06-24 发布于江西
“新百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主题性创作成果系列微展”,是研究生院直属党支部继2020年“以艺抗疫——研究生院博士(生)抗疫主题创作展”、2021年“百年使命 艺心相传——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庆祝主题创作展”之后,开启的又一项重点特色党建活动,旨在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引领同学们对学习收获 “内化于心、外践于行” ,全面呈现同学们在新百年启航阶段的创作成果及专业贡献, 进一步推动党性启蒙教育、赓续红色学习热潮。

图片

青蒿济世,科研报国

——文化和旅游部“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

《呦呦鹿鸣》创作历程

一、创作缘起

2017年,正在读博的马蕾被选拔进入中央美术学院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班,开始参与文旅部为庆祝建国七十周年开展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马蕾认为,“屠呦呦和她的中医药研究团队,屠呦呦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在文旅部拟定的众多选题中是一个关于中国本土科学家的极具代表性的题材,因为屠呦呦女士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而且她和团队所取得的成就也是中国大国崛起的体现。

图片

实验室中的屠呦呦

 

二、创作主题

1969年,屠呦呦所在的中国中医研究院接受抗疟药研究任务,她担任课题组组长。她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经过数年努力,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600余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并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在历经近400次的失败之后,课题组终于在1971年成功发掘青蒿抗疟。1972年,“青蒿素”被正式提取并命名,之后这项研究经年累月,不断取得突破,挽救了全球数百万疟疾患者的生命。她所获得的诺贝尔医学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

图片

青年时代的屠呦呦

图片

工作中的屠呦呦

图片

屠呦呦和助手在工作中

马蕾多次到屠呦呦女士所在的中国中医药研究所调研,并采访她的助手与相关科研人员。实验室中特殊的空间和气氛,尤其是众多的玻璃器皿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于是他确定以实验室——这个中国首位诺贝尔科学奖获得者数十年工作的地方为场景,将“表现光环背后的辛勤和付出”作为最终的创作方案。
 

图片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采访

图片

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采访

图片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

图片

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

马蕾在几经推敲和修改创作草图后,不断丰富画面内容,最终确定在画面中表现屠呦呦和多名助手一同进行实验的场景。人物在玻璃器皿间被多次折射,营造出一种宁静的、富有仪式感的氛围。作品中对玻璃这一元素的强调增加了现代感和科技感,意在展现一种非固定的、迷幻而又交叉的时空错觉,用凝固的一瞬表现科研工作不为人所知的漫长与艰辛。这个想法得到范迪安院长、丁一林教授和创研班各位导师的肯定,于是“实验室中默默流逝的时光,人物与玻璃器皿组成的岁月交响曲”成为《呦呦鹿鸣》的“魂”。

图片

《呦呦鹿鸣》第一稿 油画 40×60cm

图片

《呦呦鹿鸣》草稿 钢笔

图片

《呦呦鹿鸣》第二稿(最终参考稿)油画 40×60cm

图片

《呦呦鹿鸣》第三稿 油画 60×90cm

图片

《呦呦鹿鸣》第四稿 油画 60×90cm

三、创作过程

为了更好地表达主题,马蕾选择以坦培拉作为材料。这对他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坦培拉盛行于文艺复兴时期,其材质所具有的透明感,对于处理玻璃的透明与反光有其优势,反复的罩染所产生的带有的亚光,含蓄、柔和、细腻的效果更符合主题,但其制作具有极大的难度,尤其是画幅较大时,它的修改与深入都要反复进行,需要极大的耐心与时间的投入。马蕾将画幅选定为240×360cm,如此大幅的木板坦培拉作品在制作中的搬动是极其困难的,所以马蕾将画面分割为三块尺寸为240×120cm的木板。由于画面中有大量表现玻璃反光的竖线条,所以木板拼接后微妙的缝隙可以作为画面效果的一部分,这样的分割不但不影响画面的完整性,而且会增强表现力。

坦培拉绘画的程序复杂,极其考验创作者的严谨和细致程度,稍有不慎便前功尽弃。不同于布面油画,木板坦培拉在绘画之前,要先制作基底,而基底制作的核心有两点:方便绘制和易于保存。木板的制作需要经历给胶、裱布,涂刷十二遍严格控制比例的胶粉底子以及打磨,以使木板最终达到如象牙一般光滑的效果,光是木板的制作就花费了马蕾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在完成这些前期准备后,才能正式开始绘画的创作。

图片

图片

图片

《呦呦鹿鸣》创作过程

2019年1月,《呦呦鹿鸣》开始正式上大稿。马蕾表示,进行大幅绘画的创作着实需要体力,这要求创作者要把踏踏实实的工匠精神贯穿整个创作过程,每一块局部都需要用针尖笔一笔笔描绘,急不得、躁不得,而罩染则需要把木板不断地放平,这样才能“汪”出晶莹柔和的画面,他有时甚至要在一天中重复无数次放倒和竖起木板的动作,每次都需小心翼翼。

有过主题性绘画经验的画家都知道,有时如果草稿过于详实,反而会使正稿的发挥受到局限,即使大师也无法避免。因此,在《呦呦鹿鸣》的草稿创作阶段,马蕾并未绘制严格具体的素描稿,这让正稿的创作充满了新鲜感与生命力,但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挑战。其中最大的挑战就是对造型的不断修正与调整。主题性创作由于创作周期相对较长,作者在创作期间会有偏离初衷、损抑作品气息的可能,所以乔托、弗朗切斯卡、莫兰迪等画家成为马蕾在绘制《呦呦鹿鸣》期间滋养创作的源泉。主题性绘画除了关注艺术形式本身,也要时刻扣紧主题。因此,在创作的过程中,马蕾又多次回到中国中医科学院青蒿素研究中心考察采访,加强体会和感悟,画面中添加的青蒿素标本、古书《肘后备急方》、玻璃上的诺贝尔头像便是数次现场考察的结果,这些细微的道具既丰富了画面又点明了主题。在艺术与生活的不断交错中,作品慢慢升华;在反复涂抹中,追寻画面需要的空间与光,以求达到题材本身所蕴含的纯净与永恒;在时光的流逝中,一切慢慢浮现。

通过《呦呦鹿鸣》的创作实践,马蕾把从中获得的经验和体会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主题性创作带有一定的集体智慧的性质,这并不会抹杀创作者的自主性,相反,在专家的意见与建议下的反复修改过程是创作者自身创作能力提高的过程,创作者应正面的、积极的看待。专家导师的一次次“会诊”相当于有目的的授课,创作者的创作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会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二、一切视觉艺术对历史的反应,都无法规避作者的目光,所谓历史的绵延,意即历史的叠加,作者的立场和态度涵盖于其所处时代对历史的立场和态度。面对人物与事件,作者不只是单纯的目击者和记录者,更要当题材所承载的时空与历史的解读者。艺术家的创作是主观的,这种主观不是对历史的随意杜撰,而是在尊重现实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力,用自身的专业语言重新定义叙事的方式与观看的角度。一件作品正是由于客体与主体两种镜像的互相映衬,才会产生它独特的魅力。《呦呦鹿鸣》画面中的玻璃因素不只是形式的需要,更是承载了作者对时空的回望,进而体现作品所蕴含的时代能量。

三、美术创作最终要回到画面本身,画面的形式要紧密契合内涵,即法国艺术史家福西永(Henri Focillon)所说的“形式的生命”——让形式本身说话。作者应根据选题深化构思,在创作中不断提炼更利于主题表达的绘画语言。

图片

导师组会看

图片

导师组会看

图片

草稿汇报

相较于其他类型的美术创作,主题性美术创作不仅在绘画技术层面对作者提出很高的要求,更需要作者在创作时兼顾作品的社会性。所以艺术家在进行主题性美术创作时,应结合自身艺术风格的特点,找准个体思考、审美趣味和历史现实有机融合的切入点,将宏大叙事与个人体验有机融合,架构出历史事件与艺术结合的双重生命力,只有这样,主题性美术创作才能产生其应有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图片

《呦呦鹿鸣》 木板坦培拉 240×360cm 2019年 收藏于中国美术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作品局部


(以上内容参考央美国家主题性美术创作研究中心推送编辑)

图片
  马蕾 | 简介  
 

图片

马蕾,1973年生于山东省淄博市,系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2019届博士毕业生,研究方向:当代油画研究,导师:丁一林教授、李军教授。本科、硕士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专业,硕士导师:王力克教授。

作品曾参加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省泰山文艺奖金奖获得者,2013年作品《孟良崮》入选山东省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2019年作品《呦呦鹿鸣》入选文化与旅游部主题性美术创作工程,参加“伟大历程·壮丽画卷——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美术作品展”,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2021年合作作品《共识——汪辜会谈》参加中宣部建党百年主题性美术创作项目,收藏于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
 

图片

马蕾 | 代表作品  


图片

《城市上空》 布面油画180×180cm 2009年

图片

 《孟良崮创作稿》 布面油画75×120cm 2012年

图片

 《孟良崮》 布面油画 230×370cm 2013年

图片

 《红军长征驻地——土城写生》 

布面油画 60×80cm 2015年

图片

 《红军长征驻地——土城写生》 

布面油画 60×80cm 2015年

图片 《红军长征驻地——丙安古镇写生》

布面油画 60×80cm 2015年

图片

《共识——汪辜会谈》(与王力克、李洋合作) 

布面油画 280×420cm 2021年

图片

“新百年”——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博士(生)主题性创作成果系列微展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院直属党支部

主编:葛玉君

统筹:龚婧

原稿:马蕾

编辑:龚婧 瞿弋宸


欢迎下载使用研品汇APP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