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段子:这故事令人赞叹,一个官府小卒有勇有谋,把报恩落到实处,这是真懂因果;尽管只是个走卒,但他对官场很熟悉,知道怎么把事做成。洪迈感叹:这能力,一般士大夫也比不上啊! 
【原文】 吕愿忠【丁志卷二《小孤庙》作“中”】帅桂林,遣走卒王超入都,与之约,某日当还。过期三日乃至,吕怒,命斩之,一府莫敢言。汪圣锡通判府事,持不可,往见之曰:“超罪不至死,若加极刑,他日使人或愆期,必亡命不返,脱有急切奏请,将不得闻之,其害大矣。”吕戄然悟谢曰:“业已尔,难遽改,明日姑引疾,君自为之地。”明日,吕不出,汪呼超至,但杖而释之。超感谢再生恩,誓以死报。录事参军周生者,与时相秦益公有学校之旧,倚借声势,跌宕同僚中。尝于国忌日命妓侑酒,汪素恶其人,将纠其事,既而中止。然周啣恨不置,遣一狱典持书与秦。超闻而疑之曰:“录曹通太师书,必以吾恩公之故。”乃往狱典家访所以。典愀然曰:“我平生未尝远出,况于适京师乎!且吾属受差,非若州兵,可以贷俸,今行赍索然,方举室忧之,未知所出。”超曰:“吾力能为办万钱,宜少待。”(待续……)
【白话语音文字版】 吕愿忠在桂林做广西经略安抚使(大帅)的时候,曾经派走卒王超去都城临安(今杭州)办事,跟他约好了返回日期,但王超延期三天才到。吕愿忠很生气,下令处斩王超,整个帅府上下没人敢说话。当时汪圣锡做静江府(府治即桂林)通判,他有不同意见,专门去见吕愿忠,说道:“王超迟到的罪过不是死罪,如果对他处以极刑,以后碰到同样的公干,办事人员万一超过返回的期限,他肯定就跑了,回不到衙门了,万一有军国急事,你这大帅就无法知道情况了,这样一来,害处可就太大了。”吕愿忠猛然意识到错误,连忙向汪圣锡表示感谢,说道:“但是杀人的话我都说出去了,马上也不好改口,明天我称病不出,您来帮我处理此事吧。”第二天,吕愿忠果然没出来,汪圣锡招呼王超来到衙门,结果只让他挨了杖子,之后就放了王超。王超对汪圣锡的再生之恩心怀感念,发誓要以死相报。有一位录事参军周生,他跟当时的丞相秦桧是以前同校(州学)的旧相识,周生依仗跟秦丞相的这种交情,在官场同僚中上蹿下跳无所顾忌。有一回,他在国忌日还找来官妓在酒宴上助兴,汪圣锡平素就很讨厌他,因为此事,准备治他一下,但后来又半途中止了。即使如此,周生已对汪圣锡心怀恨意,不肯善罢甘休。他派遣一位狱典(官职名)拿着自己写好的信要送到秦丞相那里。王超听说此事,心中怀疑道:“周录曹写给秦太师的信,里面的内容肯定跟我的恩公汪通判有关。”于是他动身去狱典家里拜访打探详情。狱典闷闷不乐的说:“我平生从来没出过远门,更何况是去京师(此处指临安,今杭州)这么远的地方呢!而且我这是属于临时派的事儿,不像州里的兵卒,类似出差可以预支旅费,现在我连行装路费都没有,我们全家正忧虑此事。差旅费还不知道从哪里弄来。”王超说:“我帮你努努力,能搞来万钱,你最好先等我消息。”(待续……)【祥宏点评】:吕愿忠(在《夷坚丁志卷二·小孤庙》故事中,写作“吕愿中”),字叔恭,今河南商丘人。南宋官员,徽猷阁直学士,曾任和州通判、广西经略安抚使(通常也是知静江府)。史称他攀附秦桧,秦桧死后,他也被贬。《小孤庙》故事透露的细节可印证吕的为人有瑕。另外,他要杀王超也显示了其性格的跋扈,不是在军情紧急时刻,如此长途出差,晚回来几天,怎有杀头之罪?汪应辰(1118-1176年),字圣锡,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人。南宋官员、诗人、散文家。绍兴五年(1135年)进士第一人(状元),年刚十八岁,累官吏部尚书、知平江府等。故事讲到的时间,他做静江府通判,即是吕愿忠的副手;录事参军,省称“知录”、录曹,主管府州级衙门的刑狱工作;秦桧(1090-1155年),字会之,南宋初年宰相、奸臣,曾被封为益国公,所以故事称其秦益公;国忌日,旧指帝、后的忌日,不宜宴饮娱乐;狱典,官职名,负责具体的刑狱工作,包括案件审理;愀qiǎo然,形容神色变得严肃或不愉快;行赍jī,指出门旅行要携带的必须品。全本夷坚志,点开免费听
(文图说明:原文电子版文字来自“中华文库”-特别致谢!再经中华书局版《夷坚志》校订;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夷坚志》简介:
宋代大文人洪迈编撰的《夷坚志》是中国古代志怪笔记小说的顶峰。它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流传至今仍保存了206卷共2700多个宋代事件,是中华传统文化最伟大的宝库之一。
《夷坚志》的时空观深契佛法、修证地圆融道家,与宋代文化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相一致。表面看,它是一本奇人、异事、神怪大全,本质上又是最真实细腻的宋代社会生活实录,极具文献价值。 宋代社会生活塑造了此后中国人的心灵格局,《夷坚志》仿若是中国人的心灵大海。人们平时沉浮其中,茫然不觉,一旦凝神静思就会发现: 天下没有新鲜事,一切尽在《夷坚志》 随手转发,积功累德 (参考音频:来自“宋朝一小时”音频专辑@喜马拉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