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放榜日 状元及第时

 一鉴斋 2022-06-24 发布于湖北
又到新一年高考成绩放榜日,莘莘学子们会在这一日,怀着忐忑的心情,守点查询成绩。如同古时科举考试,翘首以待金榜题名。儒家思想的“学而优则仕”,在古时文人心目中早已根深蒂固。他们认为人生发展的唯一出路,是耐住十年寒窗,通过科举金榜题名,得以入仕获得高官厚禄,最终出人头地

古时科举考试,殿试公布名次之日,皇帝至殿宣布,传于阶下,谓之传胪,为唱名之意。清代科考,进士一甲为状元、榜眼和探花,二甲百余人中的第一名,即第四名。

古时常用一只螃蟹与一枝芦苇,来寓意获得“一甲传胪”。


两只螃蟹与一枝芦苇,或直接简化为两只螃蟹来表达“二甲传胪”



古时科举中功名之后,这样光宗耀祖的好事绝不能藏着掖着,一定要让更多人知道,因此会在宗祠前竖立功名旗杆。若是进士出身,功名旗杆上半部将做两斗,举人一个斗,贡生没有斗。文功名顶部用笔头,武功名多雕刀戟或座狮。根据地位不同,功名旗杆最多可以有四斗。如是四斗的功名旗杆,那一定是高大威猛,老远就可以看到。

下图功名旗杆可见,下方有一石方斗,上方有一石圆斗。

渔隐山房在造园的时候,采用了一些功名旗杆的元素。比如下图用于装饰的石圆斗。

下图为渔隐山房研园用于装饰的功名旗杆石笔头。




下图为渔隐山房南院陈设的座狮无斗石功名旗杆,从旗杆铭文可知当时获得“从五品”的功名。





此功名旗杆,傍侧植有一棵桂花树,寓意“蟾宫折桂”。



最后,谨祝所有学子皆如意!




关于科举制度常识:

早在夏、商、周时期,官员的选拔制度实行的是世卿世禄制,即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将官职限定在贵族范围内,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的权位。

至两汉,实行的是察举制。即以“德、才”作为选拔人才的依据,以孝廉为重要考察科目,即常说的“举孝廉”。至东汉末,黄巾军大起义之后,社会秩序混乱,人士流移,政府无法查考乡间,察举制名存实亡。
曹魏代汉时期,经曹魏尚书陈群建议,实施九品官人法。最初九品官人法实施的意图在于对官吏资格审查评级,将汉朝旧官僚势力吸收入曹魏官僚集团。这之后得以固定下来成为固定政策。

曹魏后期,尤其到了晋朝,九品官人法发生了变化。由于对官吏资格审查评级的中正官职为世家大族所垄断,选官任人唯看门第家世,完全以家世来定品级,于是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等级森严的局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士族与庶族完全不平等的官员选拔制度。
至隋代,为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士族的垄断,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推行科举制度。据史载,开皇三年正月,隋文帝曾下诏举贤良,使得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实现了“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举制度在古代,相对来说是非常公正的人才选拔制度。科举制度,萌发于隋朝,成型于唐朝,发展兴旺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宋代重文轻武,科举制度让中下层的读书人得以有施展抱负的广阔舞台。科举入仕,为读书人之向往,但也要经历十年寒窗苦,艰辛异常。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