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回乡见闻,古蔺县长龙村的巨变

 古蔺同乡会 2022-06-24 发布于四川
回乡见闻
古蔺县长龙村的巨变
侯刚
今年清明节, 我回到曾经战斗过的地方古蔺县长龙村老家待了五天,亲眼见到了村里的巨大变化。
70年前,我离开长龙村时,全村只有五、六十户人家,人口不足六百。只有田坎上宋家、弯弯头黄家、长坝子周家、龙凤台侯家,有那么十来户人家住着木结构木板墙或土摏墙,屋面盖上用土烧制的青瓦瓦房。大部分人家住的是毛草房,穿的就不用说了,穷人家孩子,十来岁还光着屁股,解放后党和政府给他们送去衣服被子,穷人家孩子才穿上了衣服盖上了被子。我记得1948年春天,闹饥荒,罗银山等五、六十个没饭吃的农民起来造反,硬是迫使大地主李腾芳把粮仓打开,借粮给饥民,才度过了灾荒年。说起路,只有一条从龙凤台到印盒山街子(集市)一两尺宽的石板路。其余的乡村路都是羊肠小道土路。到了六十年代初政府才修了一条两三米宽的泥土碎石路面的简易公路通到村里,晴天可以通车,下雨天就不行了。
现在村里乡亲们家家户户都住上了单层、二层、三层不等的砖混结构的小洋楼,两、三公尺宽,20.5公里长的砼公路通到了十一个居民组家门口;田地里农活也不用牛了,耕地用上了小型手扶拖拉机,收割庄稼也用上了小型收割机、脱粒机了。除草也用了割草机;煮饭时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煤气、自来水;买日用品都有小型百货车送到家门口。我到侄儿侯世忠家第二天上午,小百货车开到了家门口公路边,他和邻居们纷纷走出家门来到百货车前,选购自己需要的商品。侯世忠也买了三斤小桔柑、一斤糖果、一箱牛奶和五斤手工挂面招待我。真太方便了。我还举起手机照了一张小百货车卖商品的照片作纪念。

第三天下午闲着没事,我约上侯世忠去了村委会。正好村党支部书记任文敏、村长宋弟昭、副村长侯岗都在。见我去了,都热情邀我到村委会办公室坐坐。边喝茶边聊天,当谈到村里变化时,任文敏同志深有感触的说:近十年来在党中央领导下,展开了脱贫攻艰,在党和政府关怀下,经过全体村民艰苦奋斗,2017年摘掉了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帽子。侯岗接过话说:我们村人口是4868人,1068户,203户贫困户全部脱贫了。21户五保户,七户送去了石屏镇养老院终身养老。14户在政府资助下修了住房搬进新居,每人每月政府还发给400-600元生活补助费,帮助他们过上了幸福晚年生活。
谈到如何脱贫致富时,侯岗继续说:我们采取有组织和自发自愿相结合的方法,让村里青壮年男、女村民到深圳、广州、福建等地的纺织厂、机电厂、建筑公司等行业打工。全村有1325人常年在外务工,每年收入约2000余万元。另有11户养牛户,养牛300余头,据说有一户养牛户年前卖了1头牛,收入1万余元。六户养猪户养猪270多头,年出栏率在400头左右,还有王洪杰专业养鸡户,养鸡一千多只。这几项加在一起,全村人均年收入都在1万元左右。

龙门阵摆完了,几位村领导还同我在村委会门前合影留念。村长宋弟昭还带我去参观了宋旭养牛场养牛29头和一户养猪场养猪46头。我问他全村用水从哪里来的,他说是朝阳水库下来的水,政府出钱从村到户铺设了自来水管,还为每家农户修了储备四、五十立方水的水池,彻底解决了全村用水问题(随后我还开车去参观了建在皇华的朝阳水库)。侯世忠也顺便向我介绍了他们第六居民组情况,全组24户人家,8户人家有小汽车,其余的家家都有摩托车、电视机,大部分家庭安装了电话,使用手机通话也很普遍,70年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经几代人艰苦奋斗,耕地不用牛,点灯不用油,坐在家中能知天下事的梦想实现了。

我临走时去看望了老农民宋登强,说起村里的巨大变化,他激动地说,是共产党给我们带来的幸福生活。共产党好!
以此文献给共和国七十周年华诞。
2019年6月
作者简介:侯刚,现年90岁,现居成都。古蔺石屏镇印合山人,1950年3月任二野十六军四使八师一四四团三营八连三排排长,参加古蔺剿匪。1953年集体转业到西南建设工程管理局工作,1965年调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参加三线建设,1983年起在深圳参加改革开放试点,1992年从中国华西企业公司副总经理岗位离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