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试解No.256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24 发布于上海

256 阳明少阳合病,必下利,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互相克贼,名为负也。脉滑而数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本条讲的是通过脉象判断少阳阳明证的严重程度阳明病患者是否有食积个人认为第一部分从五行角度解读的逻辑“为解而解”,临床意义尚待验证,仅供参考。
一、通过脉象判断少阳阳明证的严重程度
患者患少阳阳明证阳明少阳合病,既有少阳的症状(如:嘿嘿不欲饮食、胸胁苦满、寒热往来、心烦喜呕、心下痞、口苦、咽干、目眩、脉弦,又有阳明的症状(如:大渴、大热、大烦、便秘、心下硬痛、食管热痛、腹痛、脉洪大,此时还出现下利的症状必下利,可参照《伤寒论》试解No.165中少阳阳明并病之热利来理解,治以大柴胡汤
原文认为从五行的角度认为[注]若患者此时脉象以“洪滑数”等阳明病的脉象为主,则预后相对较好;若患者脉象以“弦”、“寸浮关沉”等少阳病的脉象为主,则预后相对较差。其脉不负者,为顺也。负者,失也从五行的角度而言,少阳属木,阳明属土,一般而言木应克土,故脉象以少阳(木)为主,则考虑阳明脾胃之土被少阳肝胆之木所克,则预后较差;若脉象以阳明(土)为主,则考虑阳明脾胃之土不至于被克,则预后较好,个人认为此观点仅供参考,具体需要对比少阳阳明证中,以少阳类脉象为主和阳明类脉象为主二者的预后进行样本量统计来证明(也可能古人治疗了大量少阳阳明证者发现了如条文所说的规律,然后以五行的角度强解,因此可参考在临床中验证)互相克贼,名为负也
而这从六经的表里关系而言从逻辑上说不过去的,因为理论上应越接近里证(阳明)者疾病程度越重,因此当少阳阳明证出现以阳明脉象为主的时候应提示疾病更多在阳明里证层面,程度应越重才对,而这与原文所述就不匹配了,因为原文中认为当少阳阳明证出现以少阳脉象为主的时候为逆(程度更重),这可能古人治疗了大量少阳阳明证者发现了如条文所说的规律,然后为了理论匹配现实而以五行的角度强解或许是传抄的问题,或许是解读的问题,或许是六经模型不够完善有缺陷的问题,暂且不续追究。

二、通过脉象判断阳明病患者是否有食积

关于宿食的条文除了本条外,在《金匮要略》中也有大量体现: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大承气汤主之。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脉数而滑,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下利不饮食者,有宿食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脉紧,头痛风寒,腹中有宿食不化也。

这些条文都有明确对宿食的病机进行阐述,或有省略的部分:
寸口脉浮大说明机体亢动调动气血有实热之邪按之反涩说明脏腑的功能运转晦涩(津液不足,结合尺脉微明里之津液明显不足,综合起来说明机体调动脏腑荷运转但仍不能完全履行功能,符合宿食日久不消化而不停消耗脾胃功能/津液,体现为实热宿食之邪+脾胃津虚的病机,可视情况下之。
脉滑数提示有实热脉滑而数者,而宿食久积则可为实热,故在阳明病范畴有宿食者,可出现滑数之脉有宿食也为有可下之证当下之,可用承气汤类方下之宜大承气汤
食积同样也可出现食欲食量差而伴腹泻,往往见于脾胃正气尚足,自主代偿使食欲下降,同时通过排便的方式将塞于胃肠的食物排出,治疗可以因势利导用通便的方法治疗(通因通用)。
食积使脾胃超负荷运转以尝试彻底消化,就像大功率软件挤占CPU一样,导致其他地方的正气不足(放在生理学可以理解为机体优先供血给胃肠促进消化,其他地方的血相对而言就较少),因此同样有风寒之邪侵犯,正常人营卫之气可抵御,但挤占了机体CPU的食积患者就可能被趁虚而入耳出现风寒入表的证型了。
PS.在解读条文的时候,注意作者希望表达的因果关系,不要咬文嚼字陷入语法逻辑谬误中。

[注]按照《黄帝内经》的概念,少阳属木,阳明属土,参照《伤寒论》试解No.184所述“阳明居中属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