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5 脉浮而迟,表热里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汤主之。 本条有两种可能的解释,若从本条放在阳明病篇的角度考虑,考虑其为①阳明病误治后,津液血液亏耗而陷入太阴病重者,以四逆汤急当救里;若从条文中“脉浮”的角度考虑,考虑其为②少阴太阴并病者,以四逆汤急当救里。若是阳明病误治后陷入太阴病重者,虚阳已外越可见脉浮[注](脉浮),可出现一系列上焦热或表热的症状(但实质上是虚阳外越,不可用清热法,只可用潜阳法)(表热);内陷太阴故可见脉迟[注](而迟),可出现一系列里虚寒的症状(里寒),如典型的阳气不固之频繁水样便腹泻(下利清谷者),治疗宜潜阳温阳救逆为先(符合《伤寒论》试解No.91中“里虚重时先救里”的定法),以四逆汤类为治疗首选(四逆汤主之)。若是为少阴太阴并病者,因疾病初起少阴为表证故可见脉浮(脉浮),正邪相争于表故称表热(表热);而后传变入里虚寒之太阴病(里寒),故可见脉迟(而迟),并且此时已出现太阴病阳气不固之下利清谷(下利清谷者),治疗上应急当救里用四逆汤类急温之(符合《伤寒论》试解No.91中“表里证兼具备时,里虚重时先救里”的定法)(四逆汤主之)。按照胡希恕老先生的看法,若本条指的是少阴太阴并病者,可考虑白通汤同解表里(前提是还没有到一点汗都不能发的“亡津液”的程度)。定义:举之有余,按之不足(轻取明显,中取差一点,沉取更差)意义:1.表证,正邪相争于体表;2.内风鼓动,亢动气血运行于体表;3.阳气向外浮越。【迟脉】
定义:≤60次/分(教科书)、≤50次/分。 意义:1.邪气内结(多为寒、湿)阻滞气机;2.阳气暴脱,无力推动血脉运行;3. 正常人:运动员、经常从事体力劳动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