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伤寒论》试解No.152

 幽默的数据线 2022-06-24 发布于上海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

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赢人服半钱,温服之,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本条条文语序应更改为“太阳中风,下利呕逆,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鞕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表解者,乃可攻之。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本条条文分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表证兼有里水,先解表;第二部分是讲表解后里水的治疗用方——十枣汤
太阳中风证太阳中风,出现定时持续发自汗的情况其人漐漐汗出,发作有时,同时还有(上半身发汗后气往上冲而导致的)表证头痛头痛,这种情况优先考虑用桂枝汤治疗的(参见《伤寒论》试解No.53《伤寒论》试解No.54;但患者同时还出现下利的症状下利呕逆,对应是《伤寒论》试解No.32《伤寒论》试解No.33中太阳病兼有阳明症之下利/呕的条文,治疗宜葛根汤(下利)葛根加半夏汤(呕)治疗。
那如果在有上述表证的情况下,同时有水气病的话,水停心下出现心下痞硬满[注1]心下痞鞕满,水停胁部而出现下痛[注2]引胁下痛,水气上冲而出现干呕[注1]干呕,水气流溢而出现短气[注3]短气,此时表里证均有,治疗上就涉及到两个要点:
第一是表里证兼具备,但里证为里实证者解表再攻里(参见《伤寒论》试解No.91延伸部分)
第二是一般而言,有水气病兼有表证的时候,先解水气再解表,但是这里的水饮特殊,心下硬满,说明为水结实于里,这种情况下用我们前面提到的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的力量达不到祛水的目的的,此两者只是针对水停而不是水结,水结为实证,得用泻水逐水之药(如本条之十枣汤)才能针对性治水。
综上,这种情况当先解表再逐里水表解者,乃可攻之。以微微发汗解表后恶寒消失汗出不恶寒者,再集中力量用十枣汤驱逐水饮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本条引出了逐水重剂——十枣汤(走大便排出),跟重点治肺系的大小青龙汤(走汗液排出)、治水停/水逆的苓桂剂(走小便排出)应都放到治水气病的范畴记忆。
在临床中,相当部分的肿瘤等其他因素引起的胸水(胸腔积液)、腹水(腹腔积液)等里水不散的情况,在对证的情况下都可以用十枣汤来治疗,效果斐然。
十枣汤的煎服方法是需要注意的,甘遂、大戟、芫花虽逐水力非常强,但都是有大毒的药物,因此用十枣汤之名提到的大量大枣来制约其毒性,用大量大枣煮的药液配合混合药粉甘遂、大戟、芫花=1:1:1)服用,身体强者可服一勺药粉(2g),身体弱者可服半勺药粉(1g),医者自行斟酌。起效标准以用药后解大便下利为准,如果没有解大便,当日不宜再用,待第二天时药粉量再在原基础上加半勺(1g)服用,以得下利为起效标准,起效后无需再次服用药物,同时要用米汤、米粥类食物注意固护胃中津液及胃气。
而在现代用法中多用汤剂,往往是直接把甘遂、大戟、芫花和大量大枣同煮,用量往往是甘遂、大戟、芫花2-3g,放入锅中和一斤大枣一起煮,煮到大枣软烂的时候,把药渣过滤掉,吃枣肉,喝药汤。


[注1]可参见《伤寒论》试解No.67: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
[注2]可参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中“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等条文,可见水饮停于胁肋部的悬饮。
[注3]可参见《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篇中“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可见于水气停留胸膈的支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