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卷子说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卷子路上 2022-06-24 发布于广东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卷子

刚刚过去的周六,就在我们深圳,一位女童被殴打的视频引起了关注。短短四分钟的视频里,女孩被脚踹、掌掴、拿凳子敲头,抡起棍子打。视频被发到网上。警方介入,女孩父母对此事供认不讳;当地妇联已经向法院申请了女童人身安全保护令;今天“平安宝安“ 通报女童父母已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

被刑拘是好消息,可是女孩的保障怎么办?她的弟弟怎么办?永久剥夺父母监护权估计目前条件也做不到。我们能想象到的是:孩子将在原先的生活轨道上继续往前,现在所遭遇的一切极有可能会重复,更有可能会为未来的某种悲剧埋下导火索。

再往前,也有则和打人相关的事件。就是一名男子在时隔20年后打自己曾经的老师。视频同样很火,且引起了很大争议。据该男子说,是因为在20年前遭到了老师的过度体罚从此留下了心理阴影,每当想起这件事的时候,还是非常的愤怒;后来偶然遇到了这位老师,于是就上前打了他几巴掌。后来这个事件被再发酵,150名村民联名担保:他是好孩子!

一名“好孩子”20年后还记得当年老师的拳脚,一来证明该男子还没有足够成长,没有获得更大的天地、获得足够精彩的人生,让他去学习遗忘;二来极有可能是,拳脚本身就是让人难以遗忘的事。

还有,不久前发生一起“12岁男孩持刀弑母”惨案。2018122日晚,湖南省益阳市沅江泗湖山镇一名12岁的小学六年级男生吴某康因不满母亲管教太严而将其杀害在家中。”

事件过去已将近一月,当初的触目心惊、满屏飞语已被新的热点掩盖。新年钟声也即将敲响,挑逗我们神经的新话题也在层出不穷。  

事件一里那位可怜的孩子,事件二里那位可怜的老师,都还能看到明天的太阳。而后面那位可怜的母亲,永坠黑暗之中,此生再也看不到这个世界的花朵,看不到2019的阳光了。

都是母亲眼巴巴看着长大的孩子,都是老师累兮兮教着成长的孩子,这是怎么了?

事件一、事件二,是程度轻的。一边是挨打的孩子、施暴的家长,一位是挨打的老师、施暴的学生。只是,他们有没有可能成为事件三里的角色?

悲剧不能假设,成长自有逻辑。

那位12岁的小男生弑母原因是“不满母亲管教太严

管教太严?!

“好好管教孩子”,我们一直以来都是这么做的。 这什么时候成了罪过?成了暴力甚至戕害的理由?

作为教育工作者,想到这个,有点不寒而栗。

但战栗之后,得吧啦吧啦,这背后的道道。

管教到底有没有错?

首先,管教是什么?

我父母是狱警,当时被称为管教干部,犯人(刑满者叫“场员”)们简称这些干部为“管教”。管教强调的是管(管理、管控、管制),然后才是教,它本身偏重于制度化和刚性。

管教,通常会要求对象听话,守秩序,按照我说的去执行。

如果面对成长中的孩子,大人们都是“管”字当头:怎么还没写完作业?怎么考这个分数?怎么还没回家?怎么牛奶还没喝完?或者:你不能这样,你必须这样,你为什么没有这样!……那么,他们的眼睛里便只有孩子的行为与结果,而看不到他们更广阔的心世界了。

大人们需要一个听话的孩子,一个满足自己期待值的孩子。

能管到的是可视化的行为与结果,孩子的心灵不在管辖范围内。那些丰富、复杂、变化着的情感与情绪被漠视、被屏蔽,于是管到最后,孩子的心灵就被管成了一滩稀泥或一片荒漠。

父母对孩子,重在“抚育”。抚养,然后教育。

老师对学生,重在“教育”。教导,然后培育。

一味“管”,只会“管”,没有起码的尊重与理解,平等的对话与沟通、细致的疏导与引领,智慧的赞赏与鼓励,孩子被管远、管冷、管傻简直就是必然。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其次,“太严”是什么?

体罚不是严格。如果把挥舞棍棒、拳脚、扫把这些动作叫做严格,简直是对严格的最大误解。这不叫管教,更不叫严格,这叫暴力。

每一个稚嫩的心灵都需要爱的浇灌,“打你是为你好”这样的教育谎言,骗了太多大人,但骗不了孩子,他们不认这种爱,他们身体曾遭受的痛,会在心里发酵,并在人生某个时刻变本加厉地还回来。

因为幼年、少时的疼痛会伴随终身,会让他们从此怀疑爱,怀疑世界,怀疑人生的。

另有一种暴力甚至和管教无关,纯粹是转嫁大人自身的情绪或压力,只因为自己心情不好,动辄挥拳舞棒。这类人通常受教育程度偏低,自身幸福度偏低,或生活艰难。

但越是艰难,越该寄希望于孩子对不?对孩子好,才能有改变命运的可能;孩子好了,才能有幸福起来的可能。

暴力不光是蠢,也是病,是罪。如果是蠢,得有周围人帮忙提醒点化;如果是病,得有专业人士介入来医;如果是罪,法律就应该出手了。

无论出于什么背景的暴力都不应该有市场。

尤其是“我打我儿子(闺女)”,到最后“我杀的是我妈”,关起门来的暴力更隐蔽、更可怕、更具伤害性。

对所有的暴力,我们都得保持警惕,勇敢说“NO”。

教育词典里从不含暴力。

另外,严格没有错,但不该苛求。

不分青红皂白,用超出孩子能力的标尺去度量,让孩子成天生活在巨大的压力下、恐慌下。你屡次要求,他屡次达不到;你不断责罚,他不断委屈(或累积怨恨),结果会是什么?

违背了孩子身心发育的规律,导致强大的逆反心理,以至于不可收拾,这是有多得不偿失!

高期待值,是家长强行把自己的需求绑架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替自己去完成人生。

可是,凭什么呢?

每个人的人生都是自己的,孩子没有责任替你去实现目标。你的任务是让他建立起自己的目标,形成自己的动力,一路往前。而外在的逼迫只会使TA们反抗,甚至拿整个青春、整个生命来对抗。

有时候,需要我们有勇气去承认孩子不够聪明、不够精彩。不苛求,还需要胸怀,你的心大,孩子的世界才会大。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再次,如果你没有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情感世界,更别轻易“管教太严”。

这起弑母惨案,如果了解了孩子的成长背景,再有一点心理学常识,就会明白,这场悲剧看似偶然,实则是必然。

12岁男孩从小由爷爷奶奶带大,父亲常年在外上班,母亲是这两年因为生弟弟才回到家中一起居住。

孩子成长的最关键时期父母缺席了。

0-7岁,孩子幼年期,如果没有跟父母建立亲密依恋关系,就很难形成爱的能力,这是该男孩如此冷酷和残忍的重要原因。 

每个家长都会有控制不住情绪吼孩子甚至动手的情况,但为什么有的孩子选择原谅,有的就记仇?因为人家参与了孩子7岁前的成长,而你没有。

只有和孩子建立了亲密的依恋关系,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才能自觉自愿地接受你的管教。如果不参与他的成长,没建立情感依恋,却还强势地去管教训斥打骂,那就是他的敌人了。

“父母皆祸害”就是那些在疏离与冷漠中长大的孩子建立的。他们有的后来足够强大,选择了吐槽或原谅,但也有些一直挣扎在生存线上的人,他们不会轻易遗忘。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育的一切基础一定是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

不爱他,或者还没来得及爱他,或者还没学会爱他,请先学会拥抱,学会陪他吃饭、聊天、运动、参与活动……然后,再去教育他。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再者,一个有爱、懂得爱的家庭或学校是多么重要。

那个挨打的小女孩,顺从地、默默地承受着,爸爸妈妈轮番上阵后,小弟弟也跑过来打姐姐。

没有人求情,没有人劝停。是习以为常,还是理所当然?那个小弟弟耳濡目染这样的画面,会不会觉得打人与挨打是家常便饭?他长大后会如何?现在默不作声的小女孩长大后又会如何?

那位被打的老师,曾经以自己的年轻气盛拳打脚踢过学生,现在算是“反哺”了。所有失去爱的种子,真的会长成恨与恶的。 

那位弑母少年的父亲,我们自始至终感觉不到他的丧妻之痛。面对自己的孩子杀了自己的老婆,他的回答只是“孩子太小,不懂事”,关心孩子将来上学怎么办, 希望政府和社会承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少年的爷爷奶奶,一直惦记着孙子的学业不能丢,采访中奶奶一句也没提自己惨死的儿媳妇,爷爷在被带去现场时还摸了孙子的脸。

这是一个多么可怕的家庭,母亲的死、妻子的死、儿媳妇的死,在这个家里没有激起任何波澜。

一个缺乏爱、不懂爱的家庭,会催生恶之花绽放。

溺爱不是爱。现在这位冷血的弑母男孩已经被释放,和溺爱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了。把这颗定时炸弹放回人群中,以后的事真不敢想象。 

每一位孩子都来自父母,来自老师,来自童年的天空与大地,来自所有的善与恶。

别轻易打他,打成仇人了你要买单的。

况且,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承载你的期待、压力和愤怒。

你们彼此陪伴,一路向前,才有岁月静好和春暖花开。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附:我最喜欢的一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

纪伯伦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