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梅州大埔:静默在时光里的古镇和围屋—记松口古镇、花萼楼、泰和楼&百侯古镇

 卷子路上 2022-06-24 发布于广东
客家人乐队九连真人的两首歌,以方言传递生活态度

梅州大埔:静默在时光里的古镇和围屋

卷子

前记

卸下俗务,拥抱暑假。

七月十五日,与在广东快乐玩耍了三个半月的老牛和果冻一起,踏上返宁归途。

某人初愈,但坚持自驾,依了他,四人两车,没有认真设计攻略,按不疲不虐的原则,拟了一个基本线路:梅州-漳州-泉州-福州-温州-杭州。

州州相连,分段前行。

选择停靠点原则:一、日驱车400公里以内;二、尽量小众,安静;三、景点不大,不耗费体力;四、在基本线路边上,不影响整体行程;五、有看点或特点。

时间没有严格限制,悠游而已。

最后实际行走的路线是: 

D1:深圳-梅州松口古镇、花萼楼;住大埔县城 
D2:大埔泰和楼、百侯古镇-漳州云水谣;住云水谣(临时老友约)
D3:云水谣-泉州(石狮、晋江);住泉州2晚(老友聚)
D4:泉州宗教之旅
D5:泉州-温州泰顺(原计划是福州平潭岛,据说台风要来,遂果断放弃);住泰顺。
D6:泰顺-金华磐安(在诸暨、仙居和磐安中选择了最陌生的磐安)
D7:磐安-南京(经停湖州太湖,品太湖三白)
^ ^ ^ ^ ^ ^

 松口:南洋古道,千年古镇 

早上七点深圳出发,中午十二点准时到达,驱车五小时。

太阳火辣,松口古镇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但几无行人的古镇有着不可名状的诱惑。

松口古镇与汕头澄海、顺德杏坛和南雄珠玑一起被并称为岭南四大古镇,但只有松口依然完整地保留着从前的模样。

从前时光慢,但不失开阔与深厚。

作为明末以后客家人出南洋的第一站,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松口镇散发着浓郁的历史气息。

它是历史上的商贸重镇,比梅州建制要早,有着"自古不认州"的盛名。

梅县的景点很密集,但我们只停此一站。

中国.松口,口气很大

移民纪念广场

古镇门前的梅江

山水相依,给古镇以滋养

松口港曾为广东内河的第二大港,故被深深地刻上了南洋文化的烙印。
古镇多为中西结合的风格,在明末清初时即已出现了洋楼建筑

松口旅社,当年下南洋的人曾在这里居住。

老街骑楼

土夯建筑

企炉饼、腌面、炸艾丸、仙人粄、炸肉丸,是古镇的特色小吃。

古街上还挂着汉曲、汉乐的招牌,下面留着电话。

松口古镇的“火船码头”

台阶上有许多雕塑,背着货的码头工人、提箱子离家的游子、带孩子来送别的妻子。当时除广东一带的人,甚至江西、福建的人下南洋,都是从火船码头坐船到潮州、汕头出海,李光耀曾祖父李沐文和他信、英拉的曾祖父邱顺盛,都是从这里出发,漂洋过海到了新加坡和泰国。

这里曾是他们人生的重要一站。

墙壁上复原了民国时期的香烟、香皂的广告,左边墙上有一个标尺,记录了松口古镇历史上最高的水位60米,大约有三层楼高,松口古镇曾经遭受四百多次水灾的侵袭。

标尺记录着曾经的水患。——这两天河南的水灾让人揪心,水的润泽与肆虐同时存在。

唯铭记历史,敬畏自然。

码头上面有座五层楼高的中西建筑松江大酒店,建于民国时期,今天看来依然现代气派,当年是闽粤赣地区最好的酒店,离家和返乡的人们都喜欢住这里。1924年,蒋介石都曾来住过。现在是松口华侨文史实物馆。

果冻立于田下(这个标识我没读懂

松口港务局

松口古镇是客家先民由闽迁粤的始居地之一。

故有丰富的客家人文资源,享有文化之乡、华侨之乡、山歌之乡的美誉。松口镇不止包括松口镇,还有松东镇、松南镇三个镇,有松口镇景区、仙溪景区、云梅景区、松南景区、松东景区等。

松口古镇最好的骑楼和店铺都是依梅江而建,主要景点很分散,且并不在镇上。元魁塔、文昌阁、世德堂、爱春楼、五龙桥、铜琶桥、二何书院、世德新街……松口古镇远比我们想象得要大,可以用两天时间慢慢逛,细细品(最好自驾),我们这次只是在核心区域点个卯。

松口下南洋,我们知道了小地方和大世界还有着这样的关联,已经很感慨。

^ ^ ^ ^ ^ ^ 

 花萼楼:皇家有花萼,客家有土楼 

唐代长安有皇家建筑花萼相辉楼,简称花萼楼,为"天下五大名楼"之一,且留有《花萼楼赋》。

“花萼楼前雨露新”、“花萼楼前荆棘满”、“花萼楼前春正浓”……花萼楼前的悲欢并不相容。

大浦花萼楼安宁、静穆、平和。

花萼楼位于大埔县大东镇联丰村,建于明朝万历年间,距今有近400年的历史,属土木结构的圆形建筑,表达客家人圆满、团结、平均、平等的生活理念

是目前广东土围楼中规模最大、设计最精美、保存最完整的民居古建筑。

我们一口气登上最高层,居高临下俯视这座围屋的内环,被这精准、流畅的圆给震慑了:瓦面层层叠叠,小窗整整齐齐,楼层转转回回,形似花瓣,又取兄弟邻居相亲相爱之意,故名花萼楼。

整座楼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大门框用厚而宽的花岗岩石板组成,门顶有蓄水池蓄水以供防御火灾,楼内还有砻、碓等常用生活设施。整个土楼布局合理、通风采光、冬暖夏凉。

精巧圆满,又历尽沧桑,做有故事的房子,它做到了。

花萼楼有三层,房间210间,楼内原本还住着十多户林姓人家,不过近年为发展旅游,原居民已全部搬出,部分房间用来作客家民俗的展示,以及图片的展览。 

黄昏将至,花萼楼被涂抹上金光。

我们被撩拨得一再流连。从三楼转到二楼再转到一楼,出来后还在围屋外转圈。

圈圈圆圆点点,让自己成为围屋的一部分。

松口古镇至花萼楼90公里,车行2小时 

站在三层回廊

像站在时空隧道里

光与影,楼与人

环廊走一圈,围楼望会天

花萼楼上坐,恍若梦里飞

廊前坐一会,把心留下来

从前时间慢,适合发个呆

俯瞰一楼,人影一点

一楼有颓意,沧桑石上留

门前对联旧,院里青石幽

沉醉古屋里,大鱼海棠飞

老牛大起兴,古宅小飞人

花萼楼外走,老屋围里行

青石铮亮,土楼金黄

绕楼一周,算是回眸

来个自拍,算是流连

五六十年代的标语还清晰可见

门口有个不起眼的大爷,帮我们拍合影,指挥我们摆了这个队形。他在这里见多了各式摄影咖,学会了角度。
老围屋的人也在成长。
从花萼楼出来,直奔大埔县城。
^ ^ ^ ^ ^ ^
 泰安楼:湖寮有方楼,国泰又民安 

楼内图片翻拍

泰安楼是我们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因为我们就选择住在西湖边的“客家里民宿”(隆重推荐,非常好)。

民宿楼下就是大埔小吃文化城(不是街,是楼),大埔——中国小吃名县,得用舌尖去证实。

百侯薄饼、大埔忆子粄、老鼠粄、笋粄、豆粄、算盘子、苦笋煲、绿豆粄、银江家猪肉、鸭松羹……大埔小吃,值得你解放肚皮,放纵自己。

民宿与小吃文化城、西湖公园都在一起。我们在大快朵颐之后,便开启了夜游模式。


泰安楼夜景

这是我们与泰安楼的第一次会面。与众不同的“方”已让我们有小小的惊艳。

据说西湖公园是为了保护泰安楼而建,有格。

第二天一早,我继续5公里晨跑,绕西湖公园一圈,又绕泰安楼一周,将之细细打量了一番。这是我与它的第二次相见。

注:这次晨跑让我的膝盖突然受损,至今未恢复。

虽担着保护泰安楼之责,但西湖公园已是标准意义上的市民公园,锻炼的、游玩的、拍抖音的在不同的频道出场;水鸟在浅水觅食嬉戏,一大片仿佛静止的画;荷花在池塘兀自绽放,没有看客的停留与喝彩,它开得灿然而自得。

汉剧厅、钟灵毓秀墙、大埔赋……浓郁的文化气息在广东这块偏远的土地上氤氲厚积。

华侨之乡、文化之乡、陶瓷之乡、名茶之乡” ,每一个称呼后面都有实打实的支撑。晚上我们在商品街上闲逛,一溜的陶瓷产品,价格实惠到你恨不得再搬几箱回家(去年从景德镇搬了太多,这次剁手的冲动被喝止)。

早餐后,正式买票进入,与它第三次会面。

泰安楼位于广东省大埔县湖寮镇龙岗村,建于清高宗乾隆二十八年(公元 1764年),距今已有254年的历史,是国内极为少见的石方楼。有主楼、两侧书斋、门坪及花台,共200个房间。

该楼是研究中国古代民居建筑和客家历史文化及民俗风情的"历史人文博物馆",2000年已与花萼楼一起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悠久,规模雄伟,风格粗犷,布局合理,内涵丰富……是为客家建筑的一大奇观。

泰安楼的大门非常独特,乍一看,眼前一座雄伟的门楼,细一看,这楼门原来是镶嵌在墙上的。据说,这楼的主人是做生意发家的,没有功名不能建门楼,后来他灵机一动,就想出了个绝妙的办法做了个假门楼。

楼内中轴线主体建筑为平房,分上下二堂,上堂书"祖功宗德",陈列蓝氏先祖神主牌,并作为祭祀的祠堂,堂左右两侧设有厢房,楼内平房四周为天井,三层方形楼房把主体平房环抱在中间,形成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格局。

楼里有展览,这更是震撼了我,让我拔不动腿了,光是大埔的楼名就让我记了好一会,还只是记了一小部分,这得是多厚实的文化积淀与物质基础,才能有这么有腔调的大楼、有格调的楼名

昆和楼,敦和楼,光裕楼,笃庆楼,万春楼,孝友楼,三有堂,怀德堂,善庆堂,德安楼,燕闲别墅,江东绳武,晋谷居,安贞楼,维新楼,文经武纬久大堂,青云世弟,永宁堂,保定楼,笙曹筱筑,垣印德星,怡和书室,万峰楼,棣华楼……

每座楼里都有人物,每个楼里都有传说。

近代著名爱国侨领、中华实业先驱、中国葡萄酒大王张弼士故居光禄第在这;我国早期杰出的外交家、清代中国首任驻日本公使、钦差大臣何如璋故居人境庐在此;中山大学首任校长、撰写国民党党史的第一人邹鲁故居敬爱堂在此;抗日名将、民国广东省主席、中国远征军第一路司令长官罗卓英故居江东小筑于此;杰出的企业家和慈善家田家炳故居拱辰楼于此;"新加坡国父"李光耀故居中翰第于此……

名人名居仿佛隐世老人,叙述着历史记忆,让后人在纷繁热闹中静看前尘岁月。

楼里见长天

古廊透新光

俯瞰方形构造

岁月深处有佳人

“楼中有屋、屋外有楼”的实证

有点满,不像花萼楼那么空旷

凝望过往,静止片刻

凝望彼此,长路迢迢

纵是不舍,仍要离开。

下一站,去补百侯古镇一课。

^ ^ ^ ^ ^ ^
 百侯古镇:亦古亦今,亦中亦洋 

百侯古镇距离县城也就十几分钟,是个成熟的旅游区,如果不想买票,不从景区大门进,可直接将车开进村里,各处都有停车场。

“百侯印象”、“耕读世家”、“古巷风韵”、“墟市旧梦”、“侯北人家”这五个主题片区的名字,就已显出其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了。

这里有保存完好的官厅式古建筑群,还有本土文化博览馆,展现了文风鼎盛的千年客家小镇的历史风貌。 

百侯古镇自古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在清朝这里共考取进士23人,钦点翰林5人,文举人134人。从坊间流传的“一腹三翰林”、“同科三进士”“同堂七魁”等典故便可见证。 

百侯古镇也是大埔县古民居保留数量最多的一个镇,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屋建筑共120多座

值得一叹的是,在这些古建筑群中,既有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又有别具一格的大小祠堂;既有原始典型的客家民居,又有亦中亦洋的建筑院落。

我在泰安楼展览里看到的大宅第很多出自这里。 

当地人亦生活在其中,是谓活着的古镇,有热腾腾的生活气息,古与今交融,让古朴典雅的深宅第院、小家碧玉的客家民居不幽暗、不萎靡。

更难得的是一些建筑中西合璧,让人看到这里人早于他人的开放胸怀和视野。

肇庆堂、通议大夫第、州司马第、太史第、中宪第、萧氏鸳鸯祠、杨氏宗祠、继志堂、海源楼、裕庐、绮园……或气势恢宏、或雕梁画栋、丹楹刻桷、飞阁流丹,有时间,可以足足转上一天。

我们给了它半天,在老街吃了午饭,又绕了一下侯南村36巷,便往云水谣去了。

西式风格的古宅

海源楼,也是中西合璧

小巷深处

视线里的部分老建筑

明清老街

 悦书馆和儿童图书馆让古巷熠熠生辉
在老街补了在大埔没吃的腌面,话说青草汤真好喝啊。
大埔有文化,有底蕴,非来一趟而不可知。
联想到县城的游泳馆、足球场等,这里的宜居色彩也很明显。虽然高楼不多,略显土气,但足以撩动人。
南方乡村是聚宝盆,存留了足够多的历史。
感谢乡民,感谢这块土地。
对历史有温度,对世界才有态度;反之亦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