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积极老龄观,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卷子路上 2022-06-24 发布于广东

2022年4月林芝桃花

美也是需要习得的

积极老龄观,成长是一辈子的事情

卷子

在同学群里看到了一个视频,说的是上海一位86岁的老先生凌晨去银行排队领取退休金,前后跑了七趟才完成。

伛偻的老人,熹微的晨光,暮年光景,观之令人唏嘘。

群中议论。有人说社会环境对老人不友好,有人说子女不够孝顺,有人说自己脱离时代、又是独居,这是必然结局。

同情、怜悯、痛诉、恐惧、嫌弃……人生的最后一段,成了一条浑浊又深不见底的河流,随时准备吞噬着自己以及身边的人。

“老”已经成了贬义词。 

在看这则消息的时候,我正坐在'南山论坛’里,聆听关于“终身学习.积极老龄观”的七个报告和三个分享。

特别喜欢其中“终身”和“积极”两个词。学习不再是年轻人的专利,老人也不是累赘与包袱的代名词。老年是自身独立且完整的生命阶段,是完整的、不可或缺的人生组成部分,学习能维持和改善个人社会生活的质量

如果故事中的老人习得了智能手机的用途,——能够凌晨四五点爬起来,能够独自走到银行,还能弄明白不同时间节点的要求并计算等候时间,证明这位老人智力与体力都还在线,那为什么不用这个去学习新知识、获取新能力呢?

拒绝、排斥、恐惧、自我否定,是很多老人的下意识。

——我老了,记不住东西了。
——那是你们的新玩意,我不想学,我也学不会。
——反正有你们在,我不学。

——万一弄错了,钱都弄没了怎么办?

……经常听到身边有老人这样说。他们在碰到新生事物前,没尝试就先投降了。这种退缩,与其说是不自信,不如说是情感的依赖和思维的懒惰,最后让自己的人生之路越走越窄。

学习使人永远年轻。终身教育就是人们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培训的总和,老年人也要有进取精神,要对世界保持新奇感和求知欲,如果倚老卖老,永远停留在旧知识、旧习惯上,就是在拒绝生活本身,就会逐渐丧失生活能力。

我国现在60岁以上老人2.6亿,到2050年将达到4亿。把晚年生活全盘交付给孩子估计很难;与儿女共同生活也会越来越少。独自老去,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课题。如果大家渴望的尊严和体面,只是一味地等着别人给,成为卑微的讨赏者,那么低头弯腰匍匐沉没,便是必然。

积极老龄化,就是要从适应需求、表现需求,到贡献需求、影响需求、超越需求。自己才是自己的主人。

在成为长者的过程中,每一步都应与社会连通、与时代共振,不脱离生活才能拥有生活。今年三月,深圳和上海先后爆出疫情,上海的悲情故事远超于深圳,深圳的老龄化率是5.36%,上海是23.40%,撇开其他因素不谈,这个数据也或多或少影响了生活本身。

有人建议设立老人咖啡馆、老人茶室、老人酒吧等,说让老人也能拥有年轻人的生活。我个人不是很赞同。

长者与青年跨代共融,不隔绝,不对立,有互动,有互补,共同成长,才是更好的状态。

现在有很多白发调酒师、银发乐队都很厉害,他们完全可以凭借特色与功力,情怀与情调,让年轻人走进来、坐得住。岁月是调了色的鸡尾酒,越丰富、越厚重,就越有味。

酒不分年龄,音乐更能跨越时间,很多时候很多事情可以按爱好分,而不按年龄分。

‍将老年教育置于现代社会中,老年人的内在价值与个体潜能才会被彰显。

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人永恒的需求。

被岁月打磨过的时光是会发光的,但前提是TA自己想要发光,社会环境允许并支持TA发光。

广场舞大妈和纱巾老姐一度成为全民群嘲对象,她们的喧哗、张扬、旁若无人被看到了,但她们的蓬勃、昂扬、一往无前被忽略了。

我身边一位品质姐姐也去过一次广场,想跳舞前,东张西望了一番。我问:你是想看见熟人还是怕看见熟人?她说:怕。

其实广场上这群人大概率比窝在家里唉声叹气的人要健康长寿,但被污名化了,其社会价值感会被降低。如果有人指导引领、社会又足够宽容,在对的时间、对的地点做喜欢的事情,说不定“能歌善舞”的新族群就成了一道新的文化风景线了呢。

同样在超市里排队领免费鸡蛋的老人们也一直是被诟病的,但仔细想想,他们和那些在“618”和“双十一”熬夜下单的年轻人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呢?占便宜是人的本能需求,无关乎年龄,只是形式不同而已。诟病他们只是在诟病人性共同的弱点而已。

老年教育不仅是老年人自己的事,也是全社会的事。

我是不太爱凑热闹的人,但我喜欢稀奇古怪的东西,喜欢陌生的世界。有人说,你怎么能和陌生人一起旅行呢?我说没社交负担又有新鲜故事啊。

我最近下载了一堆贯口、RAP说唱,准备学。在嘴皮子快速的开合起伏中,有一种前所未有的快感。

满足喜好之外还可以拓展需求。尝试新的陌生的东西,能让思维处于活跃之中。

60岁学驾驶,70岁学玩无人机,80岁钻研咖啡和棋艺,我身边就有这样的朋友。他们不服老、不畏老、不厌老,欣然接受不同时间里的自己。

乐观自信是最强大的免疫力,好奇求知是最显著的减龄药。

每个人都应该建立成长性思维,它是生长的、发展的、可改变的。

当然,我们知道,在还没有懂得生死、还没有学会老去时,突然就面对老和死,的确是有几分可怕。现在各式老年大学,解决的也只能是60-70初老期的问题,那七老八十之后呢?

坐我旁边的园长说,如果长幼结合就更好了。

长与幼果真是两个彼此直接产生需要的群体,但现在的结合只局限在家里,就是老人帮忙带孩子。老人被捆绑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而失去自我与社会。一旦精力不达,这种结合自然消亡。

设想一下托老和托幼的融合:老人给孩子讲故事,孩子给老人唱歌跳舞,他们一起快乐地做游戏……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建立基于大脑认知规律的老幼衔接式多元智能教育很有必要(专家语)

老年教育不是教育老年人,而是让老年人参与教育。老年人的健康与幸福也是全社会的健康与幸福。 

社会保障体系、养老服务体系、健康支撑体系这些都是刚需打造能复制的中国老年价值实现与健康生活的教育体系很重要,但一切还有赖于自我的觉醒和全社会的支持。 

专家们纵横捭阖,横贯中西,从理论到实践来谈老龄教育问题。我作为老龄大学兼职督学有幸聆听;同时作为一名初老者,在十位发言人的铿锵顿挫或娓娓道来中,深度学习了一回,被狠狠启发了一下。

果真,“学习是最好的养老,热爱使人永远年轻”。

我有一个每天问“早安”的群,他们一定也需要各式论坛或各种远方。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