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关于孩子音乐听力的训练方法,你知道多少

 drmfslt 2022-06-24 发布于上海

图片




对于少年儿童来说,进行音乐听力的训练是十分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凡是成功的音乐家(作曲家、歌唱家、演奏家),无不具备超群的听音能力。在音乐教学中抓住契机,有计划、有目的地进行听力训练,是不可忽视的素质教育内容之一。一般而言,音乐听力训练可有如下几种方式方法。


一、听琴音图片


1)单音模唱
单音模唱是训练的最基础的内容,教师可以根据学情灵活安排。模唱可以以标准音la为主,然后分别向下、向上级进;或者以音阶模唱为主 。开始应掌握在八度之内,唱熟后再想外拓展。
2)双音模唱
先是旋律音程,之后是和声音程的模唱。旋律音程的模唱要加强小二度的练习;和声音程先以三度、五度等协和音程为主,之后再加强不协和音程的练习。
3)三音模唱 多音模唱
三音模唱以大三和弦、小三和弦为主;多音模唱以协和音组为主。
4)旋律模唱
模唱的旋律可从儿歌入手,逐渐加大难度,为了增加学生的兴趣,也可适当把内容拓展到流行音乐的范畴。


在每次教唱歌曲之前,都要进行说音名的训练。教师用琴弹出一个或几个音符(音组),让学生听后学唱,增强听音的记忆和表达能力并试着说出其名称来,以便提高感知音符的能力。

二、听乐曲图片


让学生经常地听一听有关的器乐曲,在欣赏的过程中进行听力训练,是增强听觉器官感知能力的有效途径。

1.品乐器:乐曲,固然是由乐器弹奏出来的乐音。可在聆听某个乐曲后,让学生品味出是由哪种或哪些乐器发出的音响。这就要求家长或者教师在平时给孩子听作品的时候,不要拘泥于钢琴曲,其他管弦乐器包括声乐作品在内,都应该是孩子涉及的作品范围。

2.讲曲名:让学生在每次欣赏乐曲后,准确无误地讲出乐曲的题目,以利更好地认知乐曲,丰富音乐知识。

3.记曲谱:在识谱教学进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可让学生试着记录曲谱,进行较高层次的听力训练,提高边听边记的能力。当然不能超之过急,应由浅入深,由少到多,逐步量力而行,能记多少是多少,哪怕是象征性的也好。教师进行必要的检验和指导。激发感知、记忆,再现曲谱的兴趣,强化听音能力的训练。

三、听歌声图片


在音乐听力训练的过程中,教师和可以充分发挥音响设备的作用,进行相应的听力训练。

1.听歌曲: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播放经典古典乐作品或着流行乐作品,让学生在欣赏不同风格和流派的歌曲中,进行感知训练。  

2.评歌手:在听完录音或学生自己听过歌曲后,可对音乐加以评论。用评判的角度去欣赏作品,更容易激发学生对于辨别声音细微差别的能力。

3.谈感受:在每次的听音训练之后,都应进行畅谈体会的训练,进一步提高感受和体验能力,激发学好音乐的兴趣;相互借鉴和启发,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使听力训练有所发展和升华。

如上所谈,在音乐教学中,可根据学生的特点和实际情况,不失时机地、有计划地进行听力训练,逐步增强学生感知音乐的能力,为学好音乐插上理想的翅膀。

图片

融入钢琴音乐之中的内心听觉

 导读:钢琴教学、演奏中的不同阶段所需要获得的内心听觉现象已越来越得到专业教师的重视。本文通过剖析钢琴演奏中内心听觉这一特殊心理现象,试图阐明培养、开发内心听觉的重要性,以及内心听觉表象与钢琴演奏的关系。

 心理是大脑的功能,人在宇宙万物间的一切活动都是由大脑神经系统来指挥、由心理来控制的。人在接触客观事物与客观现象、唤起思维变成行为全都离不开“心理”。而作为既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却真实地被感知与欣赏的听觉艺术――钢琴演奏,更是如此。它需要运用大脑神经系统来指挥对内心听觉及各种心理活动的控制与调节;需要运用微妙的心理操作来完成一系列音乐表现上的各种要素。这些复杂操作,不仅是演奏者的大脑要装有多层面的信息容量,而且还担负将音乐符号转化为充满生命律动的各种音响;用最佳二度创作揭示作曲家的内心世界和赋予作品以鲜活生命。演奏者要想在这个过程中全身心地投入到音乐表现中,必须具备娴熟的技术功底和良好的内心听觉,因为它们是决定演奏能否获得成功及获得感受、鉴赏、想象和表现音乐的关键。

 基于以上所述,结合相关资料研究,本文认为,融合在钢琴演奏及不同学习阶段所需要获得的内心听觉这一心理现象,必须得到进一步的重视与关注。

01

关于内心听觉与听觉表象

 内心听觉又称内部听觉。现代心理学研究进一步证实内心听觉绝不是简单的听觉活动,它是含有多种心理层次、包含丰富音乐记忆积淀、明晰的表象能力、创造性思维与想象力的复合体;属于心理学上的听觉意想,是外部有意无意的、长期的影响刺激后形成的内部音乐形象的积累,是大脑对过去音响形象再现、记忆和创造形成新音响形象的过程。前苏联教育家A·阿列克赛耶夫在《钢琴演奏教学法》中描述:“人能'听出’想象的音和记录在纸上的音,他有随意运用自己的声音想象力的本领,这种才能称为内心听觉”。[1] 

 具备音乐内心听觉能力并非为专业音乐家所独有,而为一般人(包括儿童)所共有。这种能力是人们通过内心对音高、节奏、旋律等心理表象活动所反映出来的一种现象,其中表象能力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所谓“表象”,心理学解释为:“曾经感知过的事物在脑中再现出来的形象。它可分为'记忆表象’和在记忆表象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表象’”。[2]表象有多种类型,在人们头脑中出现的听觉表象,也就是内心听觉音响表象中的一种。有了明晰的表象,才能通过记忆展开比较和判断。因此,表象是人们对事物的直接感知过渡到抽象判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中间环节。正如柏西·布克在《音乐家心理学》中所指出的:“听”是耳朵的功能,“凝视细听”则是一种心理功能。[3]这点我们可从自身演奏时的心理体验得到启示:刚准备弹奏乐曲,还没奏出的声音已传入耳朵,好坏全在感知中,这种内心预感就是内心听觉感受,就是我们常说的先有心声,后有乐声。而B·谢列金斯卡娅曾说:“在演奏前一个音符时,在不借助乐器而凭乐谱就能预先在内心感受到不熟悉旋律中的每个音的音高和音值,就是一种内心听觉能力”。[4] 

02

关于钢琴演奏中的内心听觉

 听觉是人的生理功能,任何一个听觉正常的人都能够辨别音的高低和强弱,但对于学习钢琴的人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因为钢琴作品是靠有组织的乐音来进行音乐表现的,音乐行进中情绪的变化、情感的宣泄、意境的描绘、形象的塑造靠的是凝神细听,和进行同步思维与想象来感受、来品味,这种具有心理功能的听是音乐学习者必备的基本条件。所以对钢琴演奏者来说,表现与诠释音乐作品而仅非欣赏音乐,他应该在手指未与键盘接触弹出实际音响之前,就能在心中“听”到他所祈求的音乐、音色和音响,即所谓“乐有心音,未奏先萌”的感应。[5]然后,在它的指导下去正确诠释与传递音乐,唤起听众产生心灵的同频与共震,这所有的一切都要靠演奏者运用内心听觉表象与想象去完成。实际上内心听觉就是认识和感知音乐作品的心理活动,而演奏钢琴作品也就是演奏者运用弹奏技巧,将自己认识、感知过的作品的心理活动表现为实际的声音效果。如果在这一环节中不重视内心听觉的训练,只注重技巧动作或模仿他人的弹奏,必将导致“指有所动,心无所想”,[5]即使手指跑得飞快,有时也不乏利落干净,但却毫无内心想象力和对音乐的感应力。针对这类现象,我们必须在钢琴演奏中建立心――指――耳――指――心的密切关系,即以心灵作为演奏发端,肢体作为演奏途径,耳闻音响作为演奏标尺,相互促进协调、完善统一,最终达到对内心听觉能力的全面提升,达到自身感悟音乐后所带来的心灵搏击与共震。教学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类学生,弹奏作品时内容表现得很生硬、声音更是苍白,仅弹出音符根本就不知道对声音要有想象,然经启发与开导,告诉他对声音应有某种联想与追求后,顷刻间发出的音响即产生了质的变化,奏出的音乐很快变得生动鲜活起来。这就是对声音想象力的追求,就是音乐中内心听觉能力的集中体现。了解钢琴演奏与内心听觉间的这种关系,对正确演绎钢琴作品,体验注入生命的音乐,尤其是唤起内心的精神力量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03

关于音准概念中的内心听觉

 钢琴演奏的训练项目数不胜数,而人们往往最容易忽略的基本功训练项目之一――音准概念的训练,其在钢琴演奏中所发挥的独特、不可替代的作用不言而喻。前文已有论述,音乐是听觉艺术,其表达思想情感、创造鲜活形象的表现手段是音乐语言,而非文字语言,正如乐者必发于声音那样。而辨别音高,建立声音标准,都有赖于听觉器官来完成与实现。的确,钢琴是具备固定音高的乐器,只要把琴键找对、弹准,演奏时几乎不存在音准问题。然而,这正是人们所忽略的另一问题。钢琴演奏训练不单是手指肌肉运动技能的强化和精准,事实上,在手指动作完成之前还有一系列的指导性,其中,音准概念就是训练头脑给出的重要性指令环节,这个指令环节靠的是对精准综合音乐知识与演奏能力的获得,尤其是依赖内心听觉这种特殊的音乐心理活动来辨析与完成的。

 那么,练就一双具有音乐听觉与想像能力的好耳朵,完成音乐表现中所需要的对声音品质有追求、对声音流淌有想像、对乐谱再现有记忆、对内心听觉有综合体现,即成为每位演奏者毕生追求的目标,而这些目标的完成与实现,最终还得落实到对耳朵尤其是对音准概念的训练,以及对完成与达到更高意义上的、对耳朵能参与检验音乐演奏的综合能力的训练上。这些正如钢琴教育家赵晓生在《钢琴演奏之道》一书中所写的那样:“内部听觉又可称为冥听。音乐的效果在演奏家心中形成,他应当具体感受到作品的整体,每一个音的质量,在没有弹奏之前,应当预先'听’到它们……简言之,第一层是'树立声音标准’;第二层是'模仿杰出声音’;第三层是'创造新的声音’。耳朵的作用就是把外部听觉与内部听觉相统一。”[6] 

04

关于和声色彩中的内心听觉

 音乐中有一种现象无处不在,那就是用眼睛听音乐,用耳朵看和声的色彩。众所周知,音乐中自然产生的是节奏和旋律,而和声在一定程度上是靠理性概念的分析与研究而逐渐发展的,它比旋律、节奏等其它音乐要素相对出现晚些,但它的出现带有一定理念性,尤其是代表着人类的思考与创新。对于钢琴演奏者来说,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内心听觉,才能品味与感受作品那五彩斑斓和声色彩。例如:拉赫玛尼诺夫两套“音画”练习曲,其诸多多声部和声性作品,向世人揭示出作曲家敏锐丰富的思想情感和复杂多变的音乐思维。弹奏时,要充分发挥钢琴乐器性能,发展演奏技巧更为丰富多样的可能性。当然,在这类作品中挖掘内心听觉表象也变得更为复杂,它不仅要注意横的旋律流动与走向,更要注意纵的音响特质与色泽,尤其是挖掘作曲家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奏出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织体,缜密细致而又错综复杂的思维线条,展现浪漫舒缓、恬静深沉、热情豪放等画面感的音响塑造,其和声色彩所起的作用不言而喻。那么,我们如何去感受这些和声色彩。诚然,眼睛不可能听见音乐,耳朵也不可能看到色彩,但略知相关医学及心理学知识的人都清楚,人具有五官相通的生理构件和视听移位的通感联觉,充分利用与开发这些构件,我们很快就能理解为什么在音乐学习中,人能够具备用眼睛听音乐,用耳朵看和声色彩的能力。查阅文献获知,生活中色彩二字随处可见,这本属视觉艺术范畴的概念,却在音乐这门听觉艺术中高频出现,绝非偶然联姻。

 再让我们看看心理学书是怎样对色彩进行解释的:所谓色彩是指――人的听觉神经受到音响刺激后,大脑将声音转变为色彩的形象思维的心理感觉活动。换言之,就是通感联觉心理活动通过内心听觉想象表象而产生的色彩。音乐领域里,色彩二字不是指眼睛能看得见的,而是指完全用心灵感应音乐所获得的色彩画面,是内心听觉想象、表象后的一种内心想象与创造的结果。钢琴演奏者都曾对色彩有过这样的经历与体验。(1)亮色:当听到明亮的和弦时,有如正午的阳光从树枝间射亮眼睛的感觉。(2)混合色:当演奏多声部曲调时,有时觉得有种柔和感,朦朦胧胧就象清晨来到云雾缭绕的山间散步;有时又觉得有一种跳跃感,尤其是低声部比较平稳,高声部跳进频繁的时候,有种身处寂静的山谷中,目击着岩石上水珠不断溅落在下面的一眼清泉池中所产生的愉悦感。(3)五光十色:有时我们还会把各种不同的和弦与音程想象成饮食的各种味道,闻之便会联想到某种地方风味及特色,如:小二度(酸)、大三度(甜)等等……

05

关于内心听觉差异与培养

 不同的人在内心听觉表象能力上存有很大差异。学者测试发现:音乐家的内心听觉表象能力的各项测试均达到90%,而普通人仅达到9%。优秀作曲家、钢琴家的内心听觉表象有这样的能力,即他们看着乐谱不借任何乐器也不唱出声,只凭借自己的想象就能把乐曲的音调、速度、音的组合活生生地显现出来。应当看到,无论是达到90%清晰度的内心听觉表象的音乐家,还是内心听觉表象能力极弱的普通人,他们的任何一种内心听觉表象都不是凭空自生的,而是经历过无数次各种音乐活动后,潜移默化地将音乐的各种表现要素牢牢铭记在脑海中的体现。这样,他们才能使各种音乐概念在音乐活动中通过记忆表象、想象表象从大脑中反映出来。钢琴教学中,有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往往认为这种能力是天生的,因而对自身内心听觉表象能力的提高缺乏信心。是的,我们不可否认获得与音乐家相同的内心听觉能力的确很难,然而,具备获得钢琴演奏必备的内心听觉能力,对任何一个人来说都并不困难,只要给自己增加一点耐心、信心和决心。的确,内心听觉表象能力存在某些先天差异,但这种能力完全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得到改善和提高。柏西·布克在《音乐家心理学》中说:“那些能看着印好的乐谱不出声就能'听到’它的人,在任何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中占的百分比都是极少的。”[7]事实证明,通过后天对各种钢琴作品的学习、训练与分析,来开发与培养内心听觉才能具有明显功效。

 综上,内心听觉作为音乐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有着极其深刻的内涵,研究音乐表现中内心听觉的方方面面,对钢琴教学、演奏中的不同阶段具有深远影响。本文由于篇幅所限,仅对融入在钢琴音乐中的内心听觉的部分内容进行了一定层面的探讨。对这种特殊音乐心理现象作更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创设更多感受、鉴赏和表现音乐的想像空间能力进一步挖掘,还期待引起更多学者与教师的共同关注与研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