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晓爽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结束曲:夏夜灯塔 - by 沈以诚 你小时候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当你考试取得了好成绩,回家和父母分享喜悦时,得到的回答总是:“继续努力,别骄傲。” 当你下次考得更好父母依然是同样的回应,如果考得差了些,得到的回应就是:“骄傲自满肯定后退。” 听到类似的回答,孩子脸上的笑容垮了下来,畅快的情感堵在胸口,憋出内伤却无处发泄,因为父母没有说错任何话。 有人说,这是因为中国的父母情感太矜持了,不好意思把赞美说出口。 其实,这无关矜持,而是情商不够所致。 孩子没有能力分辨父母的“正话反说”和“口是心非”,只会照单全收。 父母的“低情商教育”,正在悄悄毁掉自己的孩子而不自知。 01 低情商的父母, 只会不停和孩子讲道理 前些天,演员金婧在采访时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金婧在家跳绳减肥,当时男朋友也在,金婧的爸爸看了一眼说: “你不觉得你的腿比你男朋友还粗吗?” 金婧的眼泪含在眼眶里,说:
然而,金婧爸爸却反问,谷爱凌的妈妈如何说,你怎么知道。 当金婧说自己看了很多关于谷爱凌的采访时,爸爸依然回怼女儿: “谷爱凌的妈妈说她不好,她在采访时会说出来吗?” 其实爸爸的潜台词无非是觉得女儿有点胖,希望女儿能坚持下去,瘦一点。 这何尝不是一种变相的说教。 金婧感觉心酸不已,即使如此,爸爸也不觉得自己做错了,反而找理由为自己的话加成,仿佛全天下的父母都是如此教育孩子。 作为父母,必要时拉出“队友”加持火力。 ![]() 微博网友说: 中国式父母有时候真的让人窒息,你说东他说西,你跟他就事论事,他却硬要和你讲道理。 到最后话语上不占上风,再来一句,“我做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 父母的道理里自然饱含着对孩子深深的爱,但道理讲得太多就成了唠叨。 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虽然可以理解,但古语有云:欲速则不达。 道理太多反成了拔苗助长。 我们常常感慨,“听过了太多的人生哲理,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对于孩子亦然,正是因为有太多的道理挤占了大脑空间,反而没了自己的想法,所剩的只是与父母对抗。 对孩子的教育就像一场陪着蜗牛奔跑的马拉松,只有耐心的陪伴和俯身聆听才能顺利地到达终点。 02 情绪化管理孩子,是最糟糕的教育 曾经有一份7000多位家长参与的子女教育调查问卷,数据显示,其中高达55%的家长表示总是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孩子做了同一件事,父母却因为自己的情绪有着不同的反应。 当孩子需要父母的目光或者拥抱时,父母心情不好,就会像驱赶小动物一样皱着眉头要求孩子到一边去; 心情好时又会对孩子夸赞不已,又搂又抱。 然而,父母从来不会承认自己错了,但他们会突然对你很好很好。 父母的情绪化,就像六月的天气,说变就变,孩子惶恐不安中,难免对一件事产生着怀疑。 ![]() 李玫瑾教授曾说:
心理学上有个“踢猫效应”,就是典型的坏情绪传染: 父亲因为被老板批评,下班回到家把玩闹的孩子训斥一番。 孩子委屈不已,踢了身旁正在打滚的猫。 猫惊慌跑到街上,卡车司机为了避让小猫,撞伤了路边的孩子。 日常中,我们也经常看到父母威胁孩子:你再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 或者:你怎么这么笨,连走路都走不好。 又或者把一件事情无限放大:你拿别人的东西不经过允许,就是小偷!小时偷针,大了偷金。 都是小事,却因为父母的情绪,小事被放大,大事被妖魔化,导致孩子战战兢兢。 在《你的情商,决定你的人生高度》一书中说:
当80、90后成了父母,终于开始反思,作为父母,不但要控制自己的坏情绪,也要察觉孩子的情绪变化,及时地给孩子一个拥抱和安慰。 因为,父母情绪稳定才是孩子安全感的最大来源。 03 想养出一个自信阳光的孩子, 父母要注意这4个细节 教育家卢梭总结了3个对孩子无益甚至是有害的教育方式,分别是: 讲道理、发脾气和刻意感动。 为人父母,却总在犯着以上的错误,要想养出一个自信阳光的孩子,父母要做到: ①看到孩子的需求,及时回应 心理学家李雪曾分享自己小时候的故事: 有一次,李雪想买活虾玩,母亲不同意,而父亲却蹲下来问她想买几只。 当李雪说出“1只”时,父亲却说“买3只”。 李雪后来回忆说,“我要买1只,父亲却买了3只给我,那多出来的2只,都在诉说父亲对我的爱。” 李雪坦言,她的成长路上,庆幸父亲的回应,让她能够在心理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放下内心的伤痛,勇敢前行。 ②管住嘴,切忌唠叨 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有一个55:38:7法则。 说的是交流的信息有55%通过表情、姿态等身体语言传达; 38%靠说话时的语气、语速和声调; 只有7%才是通过说话的实际内容来完成的。 然而,父母总在说过一遍之后再说N遍,此时孩子早已关上了耳朵。 父母管住嘴,说过一遍不再唠叨,你会发现,孩子的动作和执行能力反而增强很多。 ![]() ③不给孩子贴标签 小时候的我们,见到生人不打招呼,父母会说,“我们这孩子不爱说话,比较内向,不像你家那个见人有话说。” 于是我们就理所当然的不去打招呼,内向给父母看。 当我们长大了,才回想起,父母并没有教我们怎么打招呼,甚至没有告诉我们,对方那个大人我们应该怎么称呼。 心理学家孙瑞雪曾说:“把时间和自由给孩子,让他成为他自己。” 不给孩子贴标签,才能让孩子活出自己,人格更加独立。 ④以身作则,成为孩子的榜样 还记得《中国诗词大会》的冠军女孩武亦姝吗?之后被清华大学录取了。 我们在津津乐道的同时,也不能忽略武亦姝的爸爸,在每天下午4点后都会关掉手机,专心陪伴孩子。 而我们中的大多数父母,却坐在写作业的孩子身后,玩着手机,时不时地抬眼看看,从事着“监工”的工作。 孩子不听我们的,但他学我们。 央视主持人董卿说,“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首先就要做那样的人。” 04 孩子的情商教育首先是在家里完成的,而父母无疑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时代在变化,用矜持为低情商教育找借口显然已经说不通。 当孩子打翻了牛奶,请不要说,“你怎么这么笨。” 当自己心情不好时,不要拿孩子当出气筒,嚷嚷着说,“我做这一切还不都是为了你。” 就如纪伯伦在《你的孩子》一诗中所说:
心口如一地表达对孩子的爱,当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向外流淌。 一个内心充满爱的孩子,自然有更强的应对生活的能力。 点亮“在看”,与家长朋友共勉。 作者:晓爽,一个忙里偷闲的惬意人儿。本文首发十点读书(ID:duhaoshu),超3000万人订阅的国民读书大号,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
|
来自: skysun000001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