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若要医术精,必叙王应震

 北京润雨 2022-06-25 发布于辽宁

张志亮主任认为:若要医术精湛,必叙王应震要诀指南

      《医宗必读》卷一中曾引用王应震曰:“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明得个中趣,方是医中杰。”全书分为王应震先生四十四字要诀、示子孙慎医歌、望闻问切、四大家、辨寒热虚实损脉法必要、汤论及诊视脉案方法等七部分。内载治伤寒和营透表解肌汤、清解风热保肺汤、透发痧疹邪毒汤、润养脾阴汤、补火生土汤等方剂的应用经验;在诊视脉案方法中,收录了培养精气、呕恶作泻畏寒、久嗽喘伤肺肾、肾亏耳聋头眩、风寒食滞口渴、旨亏、脾土亏弱、元亏将脱、久嗽伤肺失血、百合病、胎动时坠、衍经虚热色淡腰痛等23种内、妇科病证的治则方药。末附《云间程氏绍南先生医案》,由云间(今属上海市)程绍撰,辑录临证内科、妇科、杂病医案87则。《要决》记录言简意赅,简明扼要,理法方药齐全,重症煎丸并用,辞不烦而诸症毕现,使人由病机推及次证,由病机而把握其立方主旨。本书据上海中医药大学图书馆所藏清代光绪鹤沙鹿溪傅颜庄抄本整理。因《要诀》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中的内容加以发挥,故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兹参阅《王应震要诀),对其中的部分内容进行探讨,以冀抛砖引玉。 

(一)提纲挈领要诀贯全篇

      全书首载王应震先生四十四字要诀,并指出“乃为王应震先生秘传,医中之精髓,明足以察秋毫之末。朝夕玩索,自能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古云不为良相,即为良医,非医博不足以当此言耳。”四十四字要诀中包括了治疗原则、诊断法则、脉象及候脉之法等,其中理、固、润、涩、通、塞、清、扬、逆、从、求、责、缓、峻、探、夺、寒、热、补、泻、提、越、应等为治法及治疗原则;候、验为诊断法则;举、按、寻、候为诊脉及辨脉之法;滑、涩、大、细、促、结、缓、急、清、浊等为脉象。而其中一些原则对现代医家仍有启示,如诊断疾病强调“验”,认为“医家临证要分明,察色观神识死生,腹满按之虚与实,还凭验舌听声音”。而对于疑难杂症则强调“探”,“初验难分真伪,欲施攻补狐疑,全凭调探虚实,此为医家上计”。即对于疑难案例,难以辨其寒热虚实,可试探性治疗,然后根据疗效辨别其病性虚实。王氏四十四要诀始终贯穿全篇,提纲挈领,简明扼要,而又囊括诸症,有机地将理、法、方、药统一起来,指导临床应用。

(二)法东垣善调后天脾土

      王氏在第四章“四大家”中提出:“外感法张仲景也;内伤法李东垣也”。可见王氏亦传承李东垣“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思想,强调“中土亏败,不能传送药力”。王氏在“后天脾土亏弱”中指出:“经云'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可见日之生化全赖后天脾土。今病已久,中土亏败,不能传送药力,神气日见消剥,最为病家之忌”。后附“后天脾土亏弱”方,方药组成为四君子汤加陈皮、炙黄芪、炙甘草、当归、益智及南桂。先天之本在肾命,后天之本在脾胃,然有形精血亦赖后天谷气生化,是以四时脉皆以胃气为主。王氏在“四十四字要诀”中,“理”法列为其首,并认为“资生万物位坤宫,恶湿喜温益理中,气血源头多此化,先天化育损为宗。”强调理中益气法在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要诀》中收载的补火生土汤、润养脾阴汤、培养精气充足方、后天脾土亏弱方、脾肾大虚火不生土方、调元养气方、正气大虚方、百合病方、元亏将脱方、火衰土败方等十余首方剂中皆用人参、山药、茯苓等药物理中益气健脾,充分体现了王氏法东垣而善调后天脾土,处处注重顾护胃气的思想。

(三)临床辨证重脉症合参

      王氏以滑、涩、大、细、促、结、代为重点脉象,结合病的新久、逆顺进行辨证。对于虚损、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辨证有丰富的经验,总结出脉细而浮为气虚;脉大而浮为血虚;脉洪大而数,重按微细,属无火,虚之极。脉举按形大,空虚而软,无火之人;细数而软,有火之人;脉迟紧伏三部皆同,按之紧直如琴弦,若四至以上为寒邪,四至以下是真寒;脉紧或微迟,大便溏泻有汗,乃真寒之症,虽发热好茶水,不可轻用凉药,宜大剂补之。又宜温热药渗利之,其泻自止,其热自退。王氏结合自身体会,在“四十四要诀”中总结出“缓、急、清、浊”四种脉象,认为“缓”脉为迢迢胃气喜从容,胃气之脉,弱以滑,和而缓,似有力而不坚劲也;虚不受补,实不受消,皆胃气有亏,危之兆也;“急”脉为火盛脉虚脉急,有余不足交加,医能分辨药无差,正复缓来邪罢;“清”脉为无邪气自伤,药宜温补是良方,清者无力属虚;“浊”脉邪平气有余,应加疏泄莫踌躇,浊者有力属实。具体应用到临床,若脉参伍不调,两关弦劲,则现呕恶,子夜作泻,身倦畏寒,中气不舒等候,总由脾肾交亏,不能分化糟粕精微是也;若时当秋令,脉见浮数,皆属虚火所致;若脉象弦数之至,肝肾大亏,自有耳聋头眩气怯等候,宜返观静养,佐以药力;若两手脉皆涩而带数,症焦燥不宁,饮食微少,此必因劳思抑郁,摇精耗神,致令水亏火亢,变现诸病;若脉症大虚,急宜重补,方克有济,所谓峻补于下,疏启于中;若左脉平顺无恙,右脉略觉燥动,素多胃热,可见偶然痰嗽见血,胃火触动肺金也;若脉皆短细,两尺尤甚,将有累及其肾之象,宜早图之;若按脉细而急,肝肺阴亏之象,难免不损,治宜养阴平木,保肺清金;若六脉浮大无根,此真元大亏,刻刻防脱;若两手脉细碎无神,为真阴亏竭极。王氏辨证,以脉测症,以脉测机,脉症合参,明辨病性,机灵法活,颇能启迪后人。

(四)辨病因病机独具匠心

       王氏在“诊视脉案方法”中记载三则血症医案,由脉及症,由症测因,脉症相参,审证求因,循证立法,以法统方,方从法出,法随证立,充分体现其四十四诀中“候”、“探”、“验”等治疗原则,也体现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及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最耐人回味。如案一“胃热嗽血”,右脉乎顺无恙,右脉略觉燥动,素多胃热,可征偶然痰嗽见血,胃火触动肺金也,不宜作阴虚阳亢虚损调理,而治宜清泻胃火,后附方麦冬、天花粉、川贝母、栀子、甘草、丹皮、瓜蒌、葛根、荆芥、石膏。若郁怒伤肝,血逆上而为吐,横侮肺金而为嗽,血去则阴虚,阴虚生内热,按脉细而急,肝肺阴亏之象,难免不损,治宜养阴平木,保肺清金,再看转机。方用“百合固金汤”(原书中未列出方名,但方药组成与《医方集解》所载百合固金汤方完全相同)。而对于按脉两手皆弦,伤血所以动血,然不数不燥,谅不至成真病。据症吐血有时发作,或由内伤外感不一,咳而兼痰,累久不休,非可全藉医药救疗。唯有静坐养神,少劳心,少费神,少动怒,恬淡从容,时时保卫,自然气血安和,血不期止而自止,咳不期愈而自愈矣。“万勿以意服药,寒热凉散,不时常试,究竟无效,徒呷苦水,何如摈除一切,以善养之为得乎。”故王氏临床用药,有用峻药时,以冀祛邪扶正,使邪去而正安。亦有不用药时,反对以意服药,以免损伤中气,而应“善养”,配合食疗,以冀胃气渐复,气血生化有源,正气旺盛,驱邪外出,此所谓“正盛邪自去,邪去正自安”。后列食疗方,藕、雄猪胱、西瓜、脚鱼、绿豆。并指出“凡同类于此症者,皆可常吃”。

       王氏还录一“百合病”医案:某,年甫40,脉弦多胃少,诸症直如猬毛,先哲所谓百合病也,宜以轻松之剂,缓缓调理,或可冀其奏功。方药为百合、沙参、石斛、炙甘草、橘红、茯苓、山药、女贞。张仲景曰:“百合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其症状为“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可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而其治“不经吐、下、发汗者。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王氏在“辨寒热虚实损脉法必要”中亦云“百合者,百脉一宗”。《金匮要略方论本义》中曰:“百合病者,肺病也,肺主气,肺病则气病,气病则脉病,可以递言也,百脉一宗,言周身之脉,皆一气为宗主而已。气既病,则脉焉有不悉致病者乎……百合病用百合,盖古有百合病之名,即因百合一味而瘳上疾,因得名也。”王氏所载百合病,其症“直如猬毛”,盖言症状典型,与“先哲”所言百合病症状相符,易于鉴别,而治宜“以轻松之剂,缓缓调理”,亦用百合,《张氏医通》云:“其治法咸用百合为君,以安心补神,能去血中之热,利大小便,导涤瘀积,然必鲜者,始克有济。”然王氏百合病方,较仲景少了生地黄而多滋阴益气养阴之品,增强了本方补阴益气之功,也体现了其处处顾护胃气的思想。

      《王应震要诀》是王氏以《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典籍为理论基础,继承张仲景、李东垣等历代医家学术思想,结合自身独到的理论启迪与临床见解而成,其中蕴含诸多精辟的学术理论与丰富的临证经验,是中医药古籍研究不可缺少的资料,故有必要对其进行整理研究,以保存古籍精华,丰富中医药相关理论,指导临床,拓展医家诊疗思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