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糖尿病患者如何“控糖”,中医给你支几招

 美文云中飞 2022-06-26 发布于黑龙江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做好血糖监测至关重要!

血糖监测通常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检测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二是检测糖化血红蛋白。但在生活中,很多糖尿病患者只重视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忽视了糖化血红蛋白的检测。

糖化血红蛋白被称为是评判血糖控制的金标准,我国发布的《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中,已经把糖化血红蛋白≥6.5%纳入糖尿病的辅助诊断标准中。如果仅空腹和餐后血糖达标,而糖化血红蛋白没有控制好的话,那么只能说明你的血糖控制仍未达标。

糖化血红蛋的高低反映血糖控制效果

糖化血红蛋白的高低不仅反映近期血糖控制的效果,而且对控糖治疗措施是否合理以及对后续调整治疗方案更有参考意义。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说明血糖平时控制不好,想要降低糖化血红蛋白,必须进行积极地控糖,检查空腹血糖和餐后两小时血糖的情况,然后根据血糖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进行治疗。

1. 糖化血红蛋白≤7%

其生成主要受餐后血糖的影响,空腹血糖大多低于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通常不超过10.0mmol/L,全天血糖波动较小。如果进一步减少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加上适量运动等可降低糖化血红蛋白。

2. 糖化血红蛋白>7%

空腹血糖往往会高于7.0mmol/L,空腹血糖是全天血糖的基准线,因此预示着餐后血糖也会升高,即全天血糖整体均有升高。说明控糖治疗方案需要调整,未服用降糖药者应考虑服用降糖药,服用降糖药者应调整用药剂量或种类。

另外不同年龄段对于糖化血红蛋白控制的要求也不一样。如果是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需要将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0%以下;若是长期的糖尿病患者、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或者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值可以放宽到7.0%-9.0%。而1型糖尿病患者,在排除低血糖可能的情况下,18岁以下的患者可控制在7.5%以内,18岁以上的患者控制在7.0%以内。糖化血红蛋白的调控,也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年龄来调整。

建议有糖尿病的患者在每2-3个月进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的基础上,每个月选取2-3天进行空腹血糖及三餐后血糖检测,了解血糖波动情况,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在一起更有助于对血糖控制效果做出较为全面的评判。

糖尿病的中医药治疗

中医学将糖尿病归为“消渴病”或“糖络病”。经典名方如肾气丸、六味地黄丸、消渴方、白虎加人参汤等方药沿用至今。近年来,单体如黄连素、民族药如苗药糖宁通络等研究得到国际关注。

糖尿病中医辨证方法包括:三消辨证、三型辨证(阴虚燥热、气阴两虚、阴阳两虚)、分类辨证(脾瘅、消瘅)等。病程可分为郁(前期)、热(早期)、虚(中期)、损(晚期)4个自然演变阶段,根据不同阶段的核心病机进行分型论治,具体可参考糖尿病诊疗指南相关内容:

(1)2型糖尿病气阴两虚证:在应用二甲双胍等降糖药物的基础上,可加服津力达颗粒。研究显示,服用二甲双胍稳定剂量血糖仍不达标的患者,该药可使血糖进一步下降,并改善口渴、乏力、便秘等症状。

(2)2型糖尿病早中期:肠道湿热证可口服葛根芩连汤;肝胃郁热证可口服大柴胡汤加减。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气虚络阻证,可配合针刺、熏洗等治疗改善症状。2型糖尿病常规治疗基础上,还可配合针刺协同增效。

总而言之,对于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调控不达标的患者,要积极调整治疗方案,可以选用指南推荐的津立达颗粒等中成药联合用药治疗。

此外,除了积极调控血糖、糖化血红蛋白外,糖尿病患者平时还应该坚持体育锻炼;科学控制饮食,主食以粗粮为主,多吃含膳食纤维素高的食物,多吃绿叶蔬菜以及在两餐之间食用适量的水果,控制好总量。

来源:云南中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