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乾隆十三年发生了什么?让“宽仁”的皇帝走上黑化之路 | 循迹晓讲

 循迹晓讲 2022-06-26 发布于北京

循迹 · 用文化给生活另一种可能

主讲:谢承汇

策划:谢承汇

责编:马戏团长

前几期文章,我讲过几个嘉庆皇帝的故事(详情参见:洪亮吉案:有除弊革新的良策,嘉庆帝为何不敢动真格?| 循迹晓讲  为啥嘉庆越努力,大清越拉胯?| 循迹晓讲)。

这几篇文章中,笔者表达了一种对嘉庆的无奈和同情。很多事儿,嘉庆无法解决,原因在于嘉庆之父乾隆皇帝留下太多隐患。有些朋友对此产生疑问,乾隆时期不正是大清帝国最鼎盛的时期么?那是康乾盛世!怎么会有问题?

对此,笔者有两个观点:首先,康乾盛世是否真的美好,我是存疑的。其次,就算是盛世,乾隆时期的盛世之下,也隐藏着非常可怕的暗流。这些暗流甚至可以摧毁大清帝国。

这一切其实都得从乾隆十三年开始说起。

这一年,乾隆皇帝倒了两次大霉。大金川战役清军失败,乾隆皇帝的原配富察皇后去世了。

先说说战场上的失利。

乾隆皇帝晚年给自己上了个头衔“十全老人”,这就有些水分了。一般来说,“十全”指的是乾隆时期,清军十次大型战役。也有一种说法,十全指的是乾隆皇帝个人的十项“出众”的成就。比如说活的时间最久,“文学”成就最高等。

按照有据可循的十全老人定义,大小金川战役,在乾隆皇帝心中排名第二。大小金川战役指的是乾隆时期,清军与四川土司之间的数次战争总称。大体上打了两次,一次发生在乾隆十二年到十四年,另一次发生在乾隆三十一年至四十一年期间。最终结果,清军获胜,但也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光是乾隆自掏腰包的费用(帑银),就高达7000万两。

◇ 乾隆大阅图

◇ 大小金川战役

乾隆十三年,恰逢大金川战役清军失利,而且输得有点儿丢人。清军倾全国之力,与地方土司民兵作战,居然失败了。这对乾隆帝来说真是丢了大人。前线指挥官换了三任,换一个杀一个。其中有个叫讷亲的最冤,他是乾隆朝的首席军机大臣,也是乾隆给自己找的第一批亲信官员。

乾隆执政初期,朝中有张廷玉、鄂尔泰两位托孤老臣,乾隆皇帝并没有自己的亲信。后来,讷亲在乾隆帝的授意下,对张廷玉展开攻击。“张党”开始失势。乾隆皇帝借机培养一批自己的亲信官员,并提拔讷亲成为首席“军机大臣”,在历数其罪状时,乾隆皇帝更称讷亲是“大臣中第一受恩者”。

◇ 乾隆十二年(1747年),第一次金川之战爆发,遏必隆之孙,时任保和殿大学士、吏部尚书等要职的讷亲以经略大臣的身份率兵出征,兵败,乾隆怒夺其职,派大学士傅恒取而代之,并赐遏必隆刀。乾隆十四年(1749年),乾隆帝授侍卫鄂实遏必隆刀,监送讷亲到班拦山的时候,在军前用遏必隆刀将讷亲正法。图为遏必隆刀

就这么一位自己亲自提拔,恩宠有加的肱股之臣,在前线因为作战不利,被乾隆皇帝赐了“遏必隆刀”,在押解回京的路上就被正法了。

再说说富察皇后去世这事儿。富察皇后跟乾隆俩人是少年夫妻,关系极好。乾隆皇帝一生只有两位皇后,一位是富察皇后。还一位是乌拉那拉氏,这位乌拉那拉氏是在乾隆生母“甄嬛”的强烈要求下才册立的,而且很快就被废了。就连嘉庆生母,临终前也只是被册封为“皇贵妃”。乾隆一生基本只认可富察氏一位皇后,可见俩人感情深厚。

富察皇后的死因,用现在话说就是产后综合征。生了几个儿子,可惜都早夭了。30多岁,跟乾隆去山东祭孔,回来路上暴毙。乾隆皇帝太伤心,下令把皇后生前乘坐的凤船运进紫禁城。北京城门不够宽,就架了个巨型脚手架,生把船从城楼上面翻过来。

◇ 孝贤纯皇后(1712年3月28日-1748年4月8日)沙济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帝的第一任皇后,赠一等承恩公、察哈尔总管李荣保与一品公妻夫人觉罗氏之女,太保大学士公傅恒的胞姐。

皇后去世之后,乾隆皇帝心情极端差。一般皇帝丧偶也就是郁郁寡欢,乾隆皇帝直接杀人泄愤,而且理由很荒唐。清朝人不是留辫子么?脑袋前面是月亮门。这种头发得经常剃,但是按照满清习惯。皇后去世以后,一百天内是不能理发的。这是不成文的规矩,没立法。

传到乾隆这,就连乾隆自己都不太清楚100天内理发行不行。老不理发难受啊,就有大臣理发了。乾隆震怒,杀了几个理发的官员。后来大家都不敢理了,有人头发就乱糟糟的,乾隆又借口人家头发乱,罚奉革职。怎么着都不行了。

看上去这俩事儿的影响应该都不大,打仗输了,杀三个。理发的问题,杀一两个就差不多了吧?但实际上,整个乾隆13年,因为这两件事儿受处分的官员,上至大学士,下到基层县太爷,一共150多人。对待官员的态度大转弯,对待百姓的态度也急转直下。

乾隆13年,全国执行了2000多次死刑,比乾隆前12年的总和还多。而且基本都是斩立决,没什么斩监候的。

◇ 图源于网络

以乾隆13年为时间点,乾隆皇帝的统治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前13年仁政,后50年苛政甚至暴政。前13年,乾隆口碑还是很好的。对手下大臣特别宽厚,对老百姓也算是不错。

乾隆皇帝甚至下旨,为缓解老百姓生活压力,盐这玩意不再官府专卖了,老百姓可以运输贩卖不超过40斤的食盐。种种做法,一扫之前雍正在位时,全国上下那种压抑的气氛。当官的松了口气,老百姓拍手称赞。

但是乾隆13年之后,乾隆皇帝开始搞暴政,杀人如麻,甚至有些事儿干的比他爸还狠。比如说对待贪污这件事儿。清朝官员有个毛病,喜欢跟国库借钱,最后还不还——这其实不能全怪官员,有时候官员接待皇帝的费用,就是从国库借的。

雍正刚登基就开始收缴欠款,手段虽然也狠,但基本闹不出人命。乾隆这不行了,他规定,只要欠国库超过80两的,一律砍头。而且说到做到。乾隆14年,福建省官员杀了5个。还有十几个罚奉。

官员被逼疯了,只能克扣老百姓,那给老百姓逼急了,就只能造反了。就拿福建来说,前脚乾隆杀了当官的,后脚老百姓就造反了。乾隆杀当官的都不手软,那对老百姓更是直截了当。

听说老百姓造反之后,乾隆大骂:“此案务须痛觉根株,以绝后患。不但首恶不可漏网,但奸匪余孽有一二人存留,即如遗蝗蝻种。”翻译过来大意就是,造反的人就是臭虫,必须斩草除根。后来抓了100多人,乾隆下旨:“所获的要犯杖毙示警,不必具题。”活活打死,别跟我汇报了。

◇ 乾隆十三年(1748年),福建瓯宁(今建瓯)丰乐、吉阳、尤墩等里的老官斋会(白莲教的一支),聚众千余竖旗起义。图源于网络

乾隆13年开始的暴政,让所有官员非常害怕,但是也逼得他们抱团。就拿贪污来说,原来是官员各自为战,现在是所有人一起贪。一来人多力量大,二来法不责众,牛X你乾隆就把我们都宰了,看你怎么办?本来雍正已经把官员管理的服服帖帖,几乎个个清廉。结果乾隆这么一搞,彻底完蛋。

乾隆压迫官员,那官员就会对老百姓变本加厉,老百姓活不下去了只能造反。乾隆之前还给老百姓留了活路,就是卖盐。但后来,因为种种原因,乾隆取消了这个政策。这帮老百姓又活不了了,那就造反吧。

到了乾隆末年,天理教、白莲教在民间做大,各省都有分会,甚至有些王公贵族都加入起义的队伍。白莲教起义发生在嘉庆元年,但此时太上皇乾隆仍然活着,而且把控朝政。可以理解为这一年是乾隆61年。

正是以上两个原因,我才说乾隆13年发生的事儿,彻底改变了大清帝国的走向。那乾隆皇帝有没有机会避免这种事儿呢?要我说,并没有。

◇ 乾隆帝

乾隆13年发生的这两件事儿,看上去不少外因使得乾隆皇帝性格突变。但真正原因还在乾隆自己身上,他本性就是残暴的皇帝。乾隆刚登基的时候,采用所谓宽松的政策,只是因为政治需要。雍正在位13年,已经把官员民等调教的差不多了。

乾隆刚上位,根基不稳。乾隆此时表现的很宽厚,那可以笼络一大批人心。乾隆13年之后,自以为根基稳固,开始释放天性了。

而且来说,后世史学家分析,乾隆打心眼里有点儿看不上他爸。觉得自己比老爹强一万倍,自己的政策肯定比老爹厉害。但其实在驾驭官员方面,他比雍正差了太多。雍正登基那是血雨腥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这就让雍正特别了解怎么管理官员。乾隆登基之后,所有他爸推行的政策,基本都取消了。他先松后严的政策,导致乾隆一朝官员抱团贪污,百姓集中造反。

所以说,民间一直有种说法,清朝亡于乾隆。这个说法看似不靠谱,但实际上这个说法是有道理的。他的刚愎自用,推行先松后严的政策,导致康熙雍正积累的财富和官员体系彻底崩溃。

可以说,乾隆之后的嘉庆、道光一直都在试图给他擦屁股,但早就积重难返。大清帝国的覆灭,从乾隆13年,就已经埋下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