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能预警》:不愧是写出美国众神的超级大佬,尼尔·盖曼总有办法让人目瞪口呆

 读书的天蝎小木 2022-06-26 发布于江苏

如果想写作,最佳的方法就是写作,坚持写作,把想象中的世界通过写作带到现实里来----尼尔·盖曼。

翻开《高能预警》,建议直接略过前言留待最后再看,因为即便你看了前言,也会不知所云尼尔·盖曼想要表达的内容,只有通读全文,阅遍作者想要展示的原始人性背后,人内心深处的爱欲纠葛、贪婪猜忌、嫉妒虚荣,以及因此带来的悲剧。

然后,才能明了尼尔盖曼想要表达一览无遗真相,才能真切了解尼尔·盖曼,以及他在前言中叙述的每一篇的写作心路历程

史蒂芬金曾经说:尼尔·盖曼是故事的宝库,拥有他是我们的幸运。

《高能预警》这是看的尼尔·盖曼的第2本短篇集。第一本是《烟与镜》。静谧的晚上,幽暗的灯光下,特别适合看这本,据说让人后背发凉的《高能预警》。

因为英文语境的不同和翻译的差别,很多细微的情节不是太好代入体味。但是即便如此,也能从貌似平淡的语气和文字背后,为原始的人性的一览无遗,而感到莫名的惊诧和回味。

《高能预警》收录24个尼尔·盖曼经典短篇,他的写作手法集悬疑、惊悚、哥特风格于一体,脑洞大开的气场让许多读者无法完全驾驭阅读的深度和广度,他擅长彻底打破幻想和现实的界限,在貌不经心的故事背后铺陈蔓延人性中的爱恐惧、嫉妒,贪婪。

故事大多数都带着恐怖面具的奇思妙想,梦呓、独白、回忆体的写作文风,尼尔·盖曼信手拈来,轻松自如的嵌入事件当中,很多篇章,眼圈成丝,细思极恐。

《我的最后一位女房东》中当过往租客都被你的房东沉入海底;《冒险故事》里当食人男子误食自己的亲生孩子;《女巫时钟》用浪漫的诗歌来表达时间的悲伤;《睡美人与魔纺锤》颠覆你既往的童话认知,沉睡中的睡美人其实是吸食青春的巫婆;《无点钟》事件领主建造了一座监狱,当金被锁在时间的尽头……

《高能预警》让每一条昏暗的小巷里,都藏着一个通往新世界的入口。读者在故事的反转中背脊发凉,在伏笔里头皮发麻。

故事诡异而有趣,人类惯有的道德标准和文明,被原始人性的潘多拉盒彻底释放。窗外明明是艳阳当空,却有一种身处黑暗无处自拔的恐惧。

短篇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文字简洁,语言戛然而止而情节仍在铺陈蔓延。看尼尔·盖曼的短篇,你必须全神贯注,因为你不知道哪一个字、哪一段词、哪一个片段,就是开启下一个时空的钥匙。

恐惧是必须有的伴侣,在这本短篇小说集里,你竟然可以看到福尔摩斯来到了中国,学会了粤语了,学会了养蜂,得到了青春永驻。没有什么好值得讶异的,因为,尼尔盖曼曾经来过中国,那时候正好是文革时期,压抑的情绪和莫名的崇拜情怀,一定给了他无来由的高能情感和灵感一闪。

时光若水,时无涯,爱无垠。

印象最深刻的是《黑狗》,怪异、诡谲、细思极恐。来到了一个吗陌生的酒吧后,遇到了奇怪的人和黑狗,后来,影子爱上了一个女人,而这个女人竟然早就被人杀死了……

“有些东西令我们不安。不过我们在这里说的不是那些普通的东西。我想的那些画面、词语、情景更像是我们脚下的活板门,把我们从安全、理性的世界扔出去,进入更加黑暗、更不友好的世界。我们的心脏在胸腔里怦怦地狂跳不已,我们气喘吁吁。血从我们的脸颊和手指上流下来,我们惊恐、苍白、吓得倒吸一口冷气。”

虽然,看书不求甚解的时候居多,但尼尔盖曼的短篇,每一篇都值得一读再读,甚至三读。看完之后你甚至想回过头来,再重新看他的前序,虽然有BUG,但是,每一篇故事的人物原型带来的灵感来源,写作背景的前因后果……如此一一对照阅读、感受、重新回味,对于理解《高能预警》故事里的脑洞,莫名有了许多启发和趣味。

因为尼尔盖曼是个真性情,喜欢实话实说的,编故事的高手。

尼尔·盖曼是科幻文学的妙人之一。他得过无数次的奖,每一次都实至名归。看完这本书,决定把他在读客出版的所有的文集都囊括其中,好书是值得珍惜并收藏的。

如果你Get不到《高能预警》的C点,无妨,直接看电影《美国众神》就好,喜欢一本书从喜欢作者的经典作品开始理解深入,也未尝不是阅读的一条捷径。

作者尼尔·盖曼(Neil Gaiman),当代大师级幻想小说家,1960年生于英国。尼尔·盖曼是当代欧美文坛耀眼的新星,也是幻想文学的代名词,被《文学传记辞典》誉为十大后现代作家之一。

1989年,盖曼以漫画《睡魔》开始了创作之路。其后,他的创作逐渐涵盖了小说、漫画、诗歌、剧本等多个领域,代表作有《美国众神》《北欧众神》《烟与镜》《坟场之书》。

因其作品的独特风格和想象力,《迈阿密新时报》认为他已经成为“文学界的摇滚明星”;惊悚小说大师斯蒂芬·金则认为他“创作力之丰沃与作品水准之高,既神奇又吓人”。

《高能预警》共收录盖曼24个经典短篇故事,囊括其在恐怖小说、奇幻小说、同人小说以及暗黑童话领域的佳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