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考放榜 | 德政中路龙虎榜的历史

 铭记心间 2022-06-26 发布于广东

图片

从道路两旁的树木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条充满岁月痕迹的路,这里离北京路不远,但却有着完全不一样的感觉。阳光充裕的时候,树影斑驳的洒了一地,感觉就像回到了那个放学路上买一根棒冰的年代。

德政中路

寄托着羊城百姓对德政、善政的期盼, 这条道路就是德政路。说到这条德政路,“老广们”一定不会陌生,德政路在市政府东,南起中山四路,北至法政路,与东风路相交,路南端原为清代番禺县衙门,门前一条街叫德政街,故名。

图片

顾名思义,德政二字指有益于百姓的政治措施和政绩。从德政路名字的来源来看,也反映了历史上的羊城百姓对德政的殷切盼望。德政路分北、中、南三段,今天小e和大家要介绍的就是最具盛名的一段,德政中路。


德政路边斑驳龙虎墙


今日是高考放榜的日子。同样,在德政中路上也有一堵闻名于世的墙,名唤龙虎墙。要不是看到墙上的“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牌子,很难想象位于文明路的这幅旧墙便是当年科举考试揭榜的龙虎墙。明清时这里曾是贡院的一段西墙,专用来张贴“龙虎榜”(科举名次)。附近的小巷子也因这面龙虎墙得名。

图片

龙虎墙即放榜墙
因放榜多在九月的寅日或辰日
寅属虎、辰属龙故名

它原为贡院西界墙的一部分
如今是一面约30米、高约4米的青砖墙

图片

斑驳老墙上已布满凿痕,右侧3米的墙是土砌的,而右下方则有一块长方形石刻嵌入的痕迹,不过石刻已不见了。如今龙虎墙处无人看守,也无人管理,墙前停靠了几辆车,一般人很难知道这里其实是一处重要古迹。 


广味十足德政路


谷雨时节,伴着“贵如油”的春雨踏访寻春。

德政路,在羊城是很有年头的一条路了,当附近的商圈不断汇聚“人气”时,德政路依旧有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图片

这里虽然没有闹市带来的繁华,却符合老广印象中对路的定义,德政路从南至北贯穿了半个老城区,也成为了老城区里为数不多有着满满老广味道的街市。窄窄的巷子,满满的生活味道。

图片

随着时代的发展,老城区的老建筑一栋一栋的被拆除,新的钢筋水泥一处一处的在兴建。那些骑楼下的故事日渐少去,那些骑楼下的人日渐老去。

图片

老城区的路上,总是能见到各式各样的“喵星人”,这里的一切都逃不过喵星人的眼睛,喵星人也成为了老城百姓生活里的标配。

图片

大家一提到德政中路脑袋里还有另外一个印象:美食一条街!短短的一条路上,这里汇聚了许多老广熟悉的老字号。

图片

图片

九爷鸡的名号在羊城可谓无人不知,这么多年来,即使坐在路边也要来一份招牌白切鸡饭。

图片

利华饭店,相信每一位老广都不会陌生,这里是许多一家三代聚餐的不二之选。从童年到青年,家里的老人家也步入老年。

图片

图片

凉茶是这座城市的标配,凉茶铺也就成了这座城市随处可见的档口,看起来并不起眼,却满是旧时的味道。

图片
德政中路有段古


时间回到明代,德政中路一带可不是现在的美食一条街,那个时候的德政中路一带是番禺县衙。在古代,广州是由番禺县、南海县两县分治,番禺县衙又叫番禺县署。德政路因在县衙前,又称番禺前街、德政街。

番禺县衙的历史可上溯至唐朝,番禺县衙在唐代时位于江南洲(今河南),北宋时迁至东城。到了北宋熙宁二年,番禺县衙迁于今天原广州图书馆一带,元代袭之,到了明代洪武年间,知县吴诚仍然在旧址开建县衙,并修建正堂,此后经过多次修葺。

到了清初,平南王、靖南王霸占广州老城,番禺县衙遭到迁徙,迁建于城外清水濠一带,到了康熙年间平定三藩后在原址复建。可以说番禺县址自宋以来几乎没有变化过。后来到了民国19年拆县衙拓建马路,才有了德政路这个名字。


街坊有话说
图片

住在德政中路的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李伯:“这里是他从小住到大的地方,充满了满满的故事和回忆,以前这里多的是三四层的骑楼平房,后来时代发展不少旧楼被拆除。以前德政中路附近还有一个菜市场,近几年也被拆除了。这里人气最旺的时间是中午,因为附近有广东省实验中学,一到饭点就能看到很多的学生出来觅食。德政中路在1966年时还一度改称为立新路,后来直到1981年才复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