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惦记着玩,哪有劲头学习 – 我从娃身上看到时间管理的真相

 lenbercong 2022-06-26 发布于浙江
最近观观更改了自己的生物钟,每天早晨六点被闹钟叫起,在早饭前完成每日阅读打卡。

这闻鸡起舞的劲头让老母亲又喜又忧。喜的是晨起流程变得宽松顺畅;忧的是忍不住焦虑他的睡眠时间不够。
 
虽然屡次劝说再晚起个半小时也没关系,但都遭到哭闹抵抗。

不过每天晨跑回来看到他已经穿好衣服坐在书桌旁装模作样地学习,再也不用像从前那样叫早催吃赶出门,还是忍不住在心里惊叹幸福来得太突然。
 


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转变,我也很莫名,据他说是为了减少放学后做作业的时间,这样才有更多时间玩。

(把自己伪装成热爱学习的人设。。。)

额,这个理由果然很有我的风格,老母亲怎好意思再阻挠,只能半推半就地享受它带来的便利。
 

 
这么凡尔赛的开篇其实是为了分享几点教娃进行时间管理的经验。
 
时间本身是个很抽象的概念,它看不见,摸不着,孩子很难仅通过自己的摸索实践去理解其含义。

所以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帮助他们认识时间。认识时间包括两部分内容:明白与时间有关的概念;建立对时间长度的具象感受。
 

时间的概念


什么是一天、一个月、一年;每天有多少小时,一小时有几分钟;几点钟是什么意思。

这些关于时间的概念,不需要刻意去教,把它们融入到生活里反而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可以根据孩子的年纪循序渐进地引入:一天的大概念,上午、下午,晚上,以及具体的钟点。
 
“我们要在哪一天/哪个时间段/哪个时刻做什么事。”把做的事情和时间联系起来,让孩子明白任何事都与时间有关。
 
钟表、闹钟、日历这些日常用品是介绍时间概念的有用工具。
 

时间的长度


时间不止是一个个被标记的时刻,它也是一段段会“流失”的东西。
 
五分钟到底有多久,一个小时我能做些什么事,完成这项任务我需要花费多长时间。这些才是管理时间需要建立起的认知。
 
可以利用计时器、秒表、沙漏这些工具让孩子对时间长度产生具体的感知。
 
比如:“再玩五分钟就回家。”“请坚持刷牙三分钟。”五分钟是多久?三分钟是多长?计时器会告诉你。
 
了解时间的长度,同时也是让孩子知道时间并不是永远都有的。当他们知道时间是会流逝的,才会更珍惜时间。
 

了解了时间的概念与长度,接下来就是如何管理时间。

我对娃惯用的套路也是常见的几种:
 

设定界限


家长觉得孩子浪费时间,无非是因为他们总想着玩,而这些玩在不受约束的情况下往往难以自控,以至于影响其他事。
 
对于玩电子游戏、看电视这种对孩子有着强大吸引力却容易伤眼伤身的活动,一味地禁止只会让他们更加向往。
 
倒不如商量出一个双方都接受的规则:在什么条件下可以玩,每次能够玩多久。

尤其是“玩多久”的规则一定要明确化,具体化。不要用“玩一会儿”来敷衍。
 
执行时也要严格遵守条约。再次隆重推出“计时器”这个宝藏工具,它不仅是厨房良器,也是带娃必备。设定好时间,到点提醒,完全不用家长自己催促。
 

因为规则明确,下次再玩的时机又可预期,小朋友会非常愿意依据承诺,自主守约。
 
有次观观很惊奇地告诉我:“妈妈,我看电视的时候,十分钟好像很快就过去了。”
“感觉比上课的十分钟快多了,是吗?”
“对。”
我的儿,你这是发现相对论了啊。
 

挑战记录


设定界限是针对需要限制的事情,还有些活动我们则希望孩子能够提升完成的速度,比如做作业,速算、跑步,吃饭等等。
 
对于这些需要提高或者容易拖延的事情,如果也用“设定界限”的方式(必须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往往会给人带来压力。
 
相对温和的做法是记录每次完成的时间,让小朋友以“破纪录”的方式一次次挑战自己的最好成绩。
 
比如前阵子观观他们练习查字典,老师有具体的要求(五个字在X分钟内完成),刚开始他根本做不到。
 
如果以规定时间倒计时的方式来练习,完不成就会很挫败。

我的做法是:让他以自己的速度查五个字,并把每次使用的时间记录下来。这样就能看到每天的进步,逐渐达到要求的速度。
 

自主安排


当孩子的时间观念逐步建立起来后,家长就可以放手让他们自己安排和规划时间。
 
比如作业先做什么后做什么,一段空档时间怎样安排等等。

让他们先说出自己的想法,家长根据实际情况以及计划的合理性提出调整的建议。当然最后是否接受还得双方协商着来。
 
前年儿童节,我让观观自主规划六一日程。为了按时check全部内容,他提前一小时起床,各个环节都尽量抢时间完成,充分利用了每一分钟。
 


因为是自己的安排,小朋友执行起来会更有动力。

而我等老母亲处心积虑地给他们灌输这么多时间管理的意识,不就为了有朝一日能够甩手不管嘛。
 
 
我上小学时,每天写完作业后就把书包扔在妈妈的办公室,一身轻松地回家。因为那时候只要作业完成,剩下的时间就可以全部用来玩。

忽然理解了观观最近的执念。“学完就能玩”这个朴素的观点大概是所有小朋友的愿望。

其实大人也一样,如果不是为了心无旁骛地悠闲,那么高效地管理时间干什么?

 
最后插播一段《东京塔》里关于小孩子对于时间感受的描述:

小孩子的一天,一年都是满满的。在一个点和另一个点的间隙中,又有无数个点。

小孩子的日子就是按照这么大的密度,按照正常的时间,以正确的速度不停地运转着。这是因为孩子们的适应性很强,而且不知道什么是后悔。

孩子们会把过去残忍地抛弃,用一种没有节操的勇气去面对每天的光彩和变化,就这样慢慢地长大,变化。

他们不会觉得时间不知不觉就过去了。

愿我们能保持和孩子一样的初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