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群初建,原价365/年,现价仅需305元 机会难得,点此立刻加入:报名地址 大清国经常被后人指责为腐败无能,但是看看历史数据,大清国在古代诸多政权中算得上很不错的。一个典型的数据是人口增长率。顺治年间,大清国人口1900万。到了乾隆年间,就增加到3亿。1830年,大清人口达到4亿左右——那已经是当时的粮食可以养活的极限人口。 大清国的总人口占当时全球总人口的40%。就凭这一点,就值得讴歌一下。 大清国取得这个成绩,关键是「永不增税」的政策。 1712年,康熙最终决定「永不增税」,彻底废除了历代王朝2000多年来实行的人头税制度。 到雍正即位,新税制才正式推出。过去以每年征收的丁银为总金额,平均计算全国每亩土地的应纳税额。 这样就减轻了穷人的负担。无论家里有多少人丁,税收都不会增加,生育的意愿就提高了,堕胎和溺死婴儿的数量也减少了。 在大清国之前,中国历来是人口波动很厉害。经常遭遇大灭绝。大清国虽然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却成为4亿人口大国。 清朝之前,总人口从未超过1.7亿。 但是,「永不增税」的政策,到了晚清却无法执行下去了。 西方科技发展,大清国的低端产品在世界上没有竞争力,大量白花花的银子被洋人赚走。为了不让外国产品进来,就毁约打战。打仗的结果是输了赔钱。 打仗更糟糕的结果是暴露了朝廷军队的虚弱,胸怀大志的各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平息暴乱需要巨额的维稳费。 迫切希望强国的大清国需要大笔钱兴办教育、搞基建、打造一流的北洋舰队,这些都是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当然到民间搜刮。康熙时代「永不增税」的祖训,不得不抛在一边。 起初,清政府仅仅在战争年代征收「厘金」作为军费,一旦战乱结束,立即废止,上至皇室,下至官吏,各级都节约开支,以减少财政开支。但是越到后面,财政亏空越多。 蔡国斌的一篇文章《论晚清的财政搜刮》提到晚清政府的搜刮方式: 大清国的地方政府也存在「层层加码」的现象。 山西额征银1两「必完至四五两」,江苏漕粮浮收达4-5倍,贵州「甚至正银1两收至10两以外」,不一而足。 因食盐为百姓生活必需,晚清的每次筹款办法几乎都少不了做「盐」的文章。 盐厘的名目也在不断增加,有所谓「加厘」、「新加厘」、「外筹加厘」、「新军加厘」、「土税加厘」等许多名目。也就是说,盐上加了很多「附加税」。 清政府在征取盐厘的同时还多次实施盐斤加价,每次加价1文、2文至4文不等。 清代前期盐税的总收入仅700万两左右,到了光绪末叶,已达2400两。宣统末年的预算数字更高达4500万两,增长约6倍。 此外,茶、烟、酒也是重要税收来源。 在烟酒税上,清政府也是大做文章,不断加征新税目,以致烟酒税名目花样繁多。既有麦曲等原料税,又有酿造、烟叶等出产税,还有烧锅、烟丝等制造税,同时还有厘金、关征等通过税,此外还有买货捐、行卖捐、门销捐、坐贾捐等营业税。 这种生活用品的多重征税无所不在。 太平天国起义,大清国需要大量维稳军费,开始要富人和各级官吏主动捐款。甚至可以「捐款买官」。 咸丰三年上谕称如「富家大族有能捐赀至百万或数十万者,即赏加五等封爵」。 除了「捐」,还有「借」。咸丰四年上谕「据称山西一省,向多饶富之家,民风淳朴,好义急公,如谕以大义,示以成约,饬藩司按照借数,出给印票,分年照期归还」,令当地官员「悉心体察,办理劝借」。此类劝借多是有借无还,至多像捐输一样,以赏给虚衔或祖上封典为补偿。至于报效更是名为自愿,实由勒索而来。 通货膨胀是一种隐形的财政搜刮手段。 在咸丰初年,清政府以「银贵钱贱为利」,铸发当五、当十、当百、当千等大钱,并发行不同面值的官票、宝钞投放市场行用。铸造大钱,当五十者「一本一利」、当百者「一本二利」,印造票钞更是「造百万即有百万之利,造千万即有千万之利」,清政府由此牟取了巨额暴利。 1851年至1861年间清政府各种通货的发行量折合白银达6130万两。光绪末,各地方政府复以铸造银元、铜元为利,大肆开炉鼓铸。凡是新政策需要花钱的,都用发货币的办法筹钱。 发债券也是一种筹资,比如1898年发现「昭信股票」,就是这样的国债。至于兑现,那是遥遥无期。 大清国政府不仅搜刮百姓,也搜刮官员——这大概是值得赞扬的。每当缺钱,第一件事就是雷厉风行节俭开支,即便是道光、咸丰皇帝,也是穿带布丁的衣服,吃青菜豆腐汤,皇帝带头,各级官府限制开支,全国官员全部减薪,各种补贴都砍掉,公务员的收入立即锐减。甚至要求官员捐款为国分忧,把他们的前途和捐钱的自觉性连在一起。 回首往事,觉得大清国真是个了不起的政权。「永不加税」这条政策,竟然维持了二百年。世界上能够200年不加税的国家,能有几个呢? 西方一些人曾经以很崇敬的心态描写大清国:「在东方,有一个庞大到不可思议的人口四亿的伟大帝国」。但是,当他们踏上这片土地,所见尽是「落后」二字。 把大清国的衰败和灭亡归结为西方侵略是不对的。西方国家跟大清打战,真是没怎么打。 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军伤亡523人(阵亡69人),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405人伤亡。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那次,死伤了几百人。甲午战争打得很激烈,日军死亡总数1417人。1900西太后对11国宣战,八国联军入侵,八国联军死伤2500人。 当年打北京,美军进攻西便门,仅仅伤亡11人就打开了城门。英军攻广渠门,甚至一个没死(只有一人中暑)。 所以,大清国和西方列强真没怎么打过仗,都是望风而逃,各种战斗都是短短几天就结束。否则再怎么不济,洋人也不至于死这么少。而各种死于与「西方列强」作战的人,跟别的战乱比,少到几乎可以忽略。 真正的大战,都是国内战争。1840年后,仅仅十年时间,各种「武装起义」多达一百多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坚持14年,波及17省。太平天国带来多少人口损失,说法各不相同。有些史学家认为是五千万,有人认为是七千五百万,《中国人口通史》认为是八千万,还有人认为超过一亿。 除了1850年到1864年的太平天国,还有一场大战发生在西北,以前叫「西北人民反清斗争」。这场大乱,从1862年持续到1873年,西北的人口减少了二千多万。甘肃人口被杀70%,陕西人口被杀过半。按照《中国人口史》统计,仅仅甘肃人口减少了1455.5万。 那时候在北方,还有一群「义军」叫捻军,从1852年持续到1868年,波及十个省。这是一群分散的小鼓武装,没有太平军强大,但是分布范围广,持续时间长,此起彼伏。捻军战死近二十万,清兵也战死十来万,至于百姓死亡多少人,没有明确统计。 除了这些大批的义军,还有一些小型的起义,比如上海有小刀会,温州有金钱会,广西有大成国,两广有天地会,基本上各地都有大大小小的会党起义。这些零零星星的「义军」加起来,也有几十万兵力。 遍及全国的持续十几年到几十年、弄死总人口超过1.75亿的战争,才是真正把大清国耗尽的原因。 大清国最大的问题就是和洋人开战。因为你不开战,别人不知道清兵不堪一击。一旦开战,家底全泄露了,怀有异心的组织就会忍不住揭竿而起,试图与你抢江山。 大清国朝廷与洋人的打仗是不努力的。因为他们知道洋人要的是通商、赔钱、逼大清国遵守他们西方列强的国际法。洋人既没有兴趣抢大清的政权,也没兴趣杀皇室。但是这些反贼,是要跟大清国抢江山的。所以大清国若是一开始就对外开放,高举国际法大旗,跟洋人搞好关系,甚至和他们一起抢夺殖民地,或许就不会有后来那些内乱。 所幸大清人民热爱生育,一边死于战乱,一边努力繁衍。所以虽然到处死人,到处贫穷,人口却依然坚挺。 这片土地上的人,生命力真是茂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