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李晖|【长篇历史小说】铁血孤臣谱(十九):苏淞北征

 海燕文化工作室 2022-06-27 发布于浙江




(十九)苏淞北征




文/李晖


1647年春,江苏的反清势力在复社巨子陈子龙等人的奔走联络下,也蓬勃发展,驻苏州的清苏淞提督吴胜兆也决意反清,希望附近明军派人接应。


吴胜兆(
 ?—1647),辽东人,曾是明朝军中指挥;崇祯十七年降清,后跟随多铎大军南下,顺治二年七月到苏州就任苏松常镇四府提督。顺治三年正月,太湖义师攻破吴江县,吴胜兆带兵进剿,攻破陆世钥义军和吴易、荆本彻义军,在吴江县城内外大肆抢掠,“远近怨声沸腾”,闽浙总督张存仁上疏参劾,清廷给他罚俸六个月的处分,吴胜兆因此“心甚怏怏,每怀异念”。


在扫荡太湖等地的抗清武装时,他还招降了不少义军首领,兵力大增,同驻苏州的清江宁巡抚土国宝与他摩擦甚多。土国宝密报驻于南京的内院大学士洪承畴,说吴胜兆招降纳叛,心怀不轨。洪承畴认为这是巡抚和提督之间的矛盾,命吴胜兆于顺治三年七月初八日移镇松江。吴胜兆受到土国宝的排挤,内心更加不满。他部下的参谋戴之俊(字务公,长洲生员)、吴著等人原是抗清义师首领,乘机劝他反清复明,并联络复明巨子陈子龙。


陈子龙(1608—1647),初名介,字卧子、懋中、人中,号大樽、海士、轶符等。南直隶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曾任绍兴府推官,论功擢兵科给事中,命甫下而明亡。南明弘光元年(1644),受黄道周推荐,前往南明朝廷任兵科给事中,在朝不足两月,上疏三十多疏,深为权奸所忌恨。陈子龙见皇帝不思进取,奸臣排挤忠良,朝政腐败,深感复明无望,借口安葬祖父与父亲,辞官还乡。清兵南下,陈子龙在松江起兵抗清,事败,又结义兵,事泄被捕,在解送南京途中,投水自尽。


陈子龙本是明末复社巨子,以经世致用自命,在绅衿中有很大的影响。京师陷落,“国破君亡”,他“号恸欲绝”,血泪沾衣。福王朱由崧监国南京以后,起陈子龙原官。六月入朝就任,上言防江之策,莫过水师。又具三疏“一劝主上勤学定志,以立中兴之基;一上经略荆襄布置两淮之策,以为奠安南服之本;一历陈先朝致乱之由在于上下相猜,朋党互角,以为鉴戒。”在近两个月内,陈子龙前后上三十余疏,举荐人材;批评马士英重用阮大铖;反对中贵四出选民女并乘机大肆扰民,横行勒索。因为福王腐朽无能,朝政不修,小人当道,大权控制在首辅马士英手里,陈子龙的一切建议不但没有被采纳,反而引起马士英的“深疑”,群小更是“见嫉如仇”。陈子龙“念时事必不可为”,愤然离开朝班,于九月请假回家。


戴之俊的来访立即得到他的支持。他不仅慨然允诺,还利用过去任绍兴府推官时同昌国参将黄斌卿的旧交,写信牵线搭桥,还请友人夏之旭作代表去见吴胜兆,鼓励他反戈易帜。胜兆说:“我如今手下有兵马四千号,要取苏、松不难,海外黄斌卿兵马如不便前往,只要分兵一支到江阴,一支札镇江海口,牵制江宁兵马,我便好取苏州,然后会齐水陆并进,往江宁去。”


对于吴胜兆的决意反清拥明,驻舟山的张名振、张煌言、冯京弟都认为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只要吴胜兆部同舟山明军会合就可以轻易拿下松江、苏州两府,然后会同义师分头出击,有可能趁势收复南京,推动大江南北的抗清斗争。


沈廷扬亦说:“事机之来,间不容发,岂能坐失良机。”张煌言亦认为,利用江苏地方官吏间相互矛盾,“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更何况是弃暗投明,怎能不加以利用。


说服黄斌卿后,经庭商决定,预授吴胜兆肃虏伯印鉴,以张名振领军,沈廷扬副之,张煌言任监军,冯京弟为副,率各部将士共三万多人,拨战船四五百艘,从舟山出发,准备按预定日期开往松江接应吴胜兆。 


黄斌卿虽然同意派兵,但却没有确定具体日期,他说;“诸事须待筹备,海上风讯又难判定。”因没有确定正确的日期,再加上事不周密,风声沸扬,这就为起事留下了隐患……


顺治四年(1647)四月初六日,几百条战船整齐停泊舟山涔港内,码头临时搭起拜将台,上面插满旗帜,正中间摆着供桌,上面摆放大明历代皇帝神道牌位,上供猪、牛、羊三牲。桌子二边是朱雀、玄武、青龙、白虎旗,各四面。将台二旁是各个将帅旗,上面绣着领军将军的姓字。张名振一身金色戎服,腰间挂着宝剑,穿过六十名火枪兵队列,登上帅台。张煌言、沈廷杨、冯京弟等人已经伺立在侧。


张名振举香近案,大声祷告:“青天在上,神明有鉴,大明列祖列宗蔽护,佑我鲁藩师出有名,所向披糜,驱逐达虏……”旁边四名赞礼齐声高叫:“叩首。”张名振连同身后的三万将士整齐跪拜。


随后,张煌言拿出写在黄绢纸上的《祭江海神文》,高声朗读:


“神之不忘明德,世受其福也。今义旅如林,中原响应;且当率文武将吏誓师扬帆,共图大事。洁诚备物,致告行期。啟行之后,日月朗滌,星辰爛陈;风雨靡薄,水波不惊;黄龍蜿蜒,紫气氤氳;櫂楫协力,左右同心。功成事定,崇封表灵……”码头上千船泊锚,士兵神情肃穆,悄然无声,只有滔滔海水,拍岸呼啸。


张煌言读完《祭江海神文》,举过头顶送到张名振手上。张名振接过,投到炉里。那黄绢纸化作一道青烟和粹屑,向江海上空飘去。随后,张名振与张煌言登上坐船,大声下令:“升旗,起锚。”三声号炮后,一时间,舟山港里兵马喧嚣,帆起声,摇橹声,荡浆声,船只挤唉声,此起彼伏。几百艘明军战舰摆成一个梭子阵,旌旗招展,樯橹如林,浩浩荡荡,直奔吴淞而去。《舟山纪略》亦载:初六日自岑江进发,联舟二千六百号,兵五万有奇。


清军沿江布防甚为严密,张名振军一进入长江,就吸引了沿江驻守的不少清军,福山营守备李云龙、江阴营守备马应彪、杨舍营守备罗英、常州参将于文举、海防同知王之弼等率清军云集于福山一带,明军遇到了清军的顽强抵抗。


福山距淞苏州不过百余里,是沿江军事要塞,明清时都设有总兵把守。如果此时吴胜兆率军从淞江西攻,张名振水军从吴淞、福山南下,取苏、淞真如探囊取物!无奈此时吴胜兆仍迟迟未发,名振一军孤掌难鸣。


四月十三日,两军正在相持不下时,海面飓风骤起,大雨倾盘,明军一时晕头转向,随风飘泊。沈廷扬所率水上船只百余艘,被截在福山西北的鹿苑地方。明军在大风掀起的巨浪中颠簸碰撞,樯倾楫摧,碎毁无数;士卒纷纷落水,顿时不战自溃。


清军水师乘机大举进击,明军一时溃散,二张的坐船也被风浪打翻,张名振和张煌言同时落水,抓住桅杆才上得岸。张煌言上岸后被清军俘执,囚禁七日,为人暗中所救;“有导之出者”,又得到房师钱世贵的帮助(时任诸暨令),才潜回舟山。沿途还收容了一些溃散的义军“间道复还入海”。


张名振落海后抱住船桅,挣扎着上岸,藏身附近小庙,和尚玄一见张名振是明军装束,知是反清复明重要人士,就让他更衣剃发,扮成和尚模样,供饭寻船,掩护他返回舟山。清兵来搜时,玄一故意错指它方,和尚终因藏匿之罪被处死。


唯有沈廷扬抱定必死的决心,不愿生还。他痛心疾首,仰天长叹:“风波如此,岂非天意!我当一死报国,然不能无名而死。”于是大声喊道:“我是都御史沈廷扬,你们可解我去南京。”于是就缚。总兵蔡聪(黄斌卿妻弟)、张名远(名振弟)等将领十余人上岸后亦被清军俘获,就这样,从舟山出发去接应吴胜兆的海师被迫返航。


四月十六日,吴胜兆不知情况有变,仍以商议“下湖剿贼”事务为由,把松江府海防同知杨之易、理刑推官方重朗请到提督署内。二更时分,吴胜兆喝令一声:“拿了!”副将李魁立即率领官兵一拥而上,当场把杨、方二人乱刀砍死,下令文武官员割辫反清。吴胜兆派督标中军副将詹世勋、左营中军都司高永义前往海边迎接舟山海师。


詹世勋、高永义了望海上,直到天亮不见援兵踪影,感到事情不妙,就同另一副将杨文启、材官沈兰等合谋反戈一击。他们带领兵丁攻入提督衙门,砍死李魁,逮捕吴胜兆、陆冏,解送苏州转押南京。吴著、戴之俊、乔世忠、王兴邦、黄国桢、孟学孝等人当场被杀,借以灭口……


清廷对吴胜兆一案极为重视,以为一旦事情成功,将使东南半壁动摇;于是穷追党羽,大肆搜捕江浙士人;陈子龙被捕,于松江投水抗节而死……



接着,清政府又抓获了参与吴胜兆反清活动的吴胜秦(胜兆弟)、吴奇(胜兆族侄)、林可进(胜兆妻舅)、刘承高、左帅、黄锦标、钱彦林(钱旃)、顾咸正、杨廷枢、夏完淳、钦浩、刘曙等人,以谋逆罪杀害。


钱旃(?-1647)字彦林,一字钝庵,号檀子,以字行。钱士晋子,嘉善魏塘镇人。崇祯六年乡试中举,名重于时。首倡“应社”,又入“复社”,与张溥、陈子龙等人交往甚密,开始研习兵法。陈子龙特上奏举荐,南明弘光元年授职方郎中。南京沦陷前后,钱棅、钱旃共举抗清义旗,捐家产资助粮饷,屯兵于长白荡一带。顺治二年闰六月九日,与孙璋、倪抚等多人率义兵攻入嘉善县城,处决清知县吴佩。嘉善再度陷落后,钱旃避迹乡村,曾与婿夏完淳赴太湖吴易之义军,欲联络舟山黄斌卿,策划吴胜兆反正北伐,惜未成功。顺治四年(1647),清廷追捕陈子龙至其寓所,遂被缉捕。


顾咸正,字端木,号觙庵,昆山人,文康公之曾孙、咸建兄也。崇祯癸酉举人;十三年庚辰,以副榜除延安府推官。贼陷西安,咸正被执,明年,以全发归南。会云间吴胜兆、陈子龙事败,录其党姓名,首及咸正;乃与同事四十余人并死。


夏允彝(1596—1645),字彝仲,号瑗公,松江华亭(今属上海松江)人,万历四十六年举人,崇祯初年,与同郡陈子龙、徐孚远等人结成"几社"。崇祯十年进士,任福建长乐县知县,能体恤民情,革除弊俗。崇祯十七年北京被陷,福王在南京监国,任命他为吏部考功司主事。顺治二年(1645),清军进攻江南,夏允彝与陈子龙等在江南起兵抗清,兵败后于九月投水殉节,时年50岁,谥"忠节"。


夏完淳(1631 —1647),乳名端哥,别名复,字存古,号小隐,又号灵首。松江华亭人。为夏允彝之子,师从陈子龙。14岁随父抗清。父殉节后,顺治四年他和陈子龙继续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年仅十七岁。


杨廷枢(1595 —1647),早年为诸生,以气节自任。明崇祯三年(1630)乡试高中第一名。“文名振天下,从游之士颇多”,为复社领袖之一。明弘光元年(1645 )清军南下苏州。他因反清事泄,“避地芦墟,泛舟芦苇间”。当地士绅纷纷出走,他却为抗清义军筹粮未走。1647年,苏松提督吴胜兆反清,策划人戴之隽为杨廷枢门生,遂受牵连。


四月二十日他被清军捕获,遭到严刑拷打,“遍体受伤,十指俱损”,仍矢志不屈。清朝官员想借重他的名望,劝他剃发。他回答道:“砍头事小,剃发事大。”五月初一日被杀,时年五十三岁。


第一次舟师北伐就这样以舟覆人亡而半途告终。经此一劫,明军一时灰心丧气,黄斌卿闻败大怒,以头触庭柱,大骂道:“为了这次行动,费去我数十万经费,呕心沥血,今天被鼠辈所坏,东南难以恢复了!”这张名振本来就与斌卿貌合神离,此次丧师而归,黄斌卿再也顾不得什么儿女亲家,要借此机会除掉张名振。张名振于是急忙离开舟山,潜回昌国。从此,张名振与黄斌卿两人怨隙日深。


七月初三日,总兵蔡聪、张名远、蔡耀、戴啟、施荣、刘金城、翁彪、朱斌、林树、守备毕从义、陈邦定等将领十余人被押往南京,洪承畴初见廷扬,欲活之,沈廷扬痛骂说:“国恩深厚,义不忍生”,遂连同十余将令全被处死。沈廷扬手下五百名士兵同时在苏州被杀,无一降者。讣至舟山,哭声如雷。


而刚刚死里逃生的张煌言认为兵败事出意外,兵员损失并不太大,加之太湖义师未受损失,仍可利用,因此仍然奋不顾身的要求再次出师援应。不料吴胜兆起事失败的消息很快传来,良机已失,也只好徒唤奈何。


这次援苏北征,好不容易取得黄斌卿的信任,允许派兵,联合抗清,却因天公不作美,覆舟摧樯,损兵折将。张煌言复还入海后,张名振已潜回昌国,时石浦已为清兵所有,名振于是潜归南田。冯京第也已潜往大岚,张煌言见斌卿毫不足恃,自己在舟山也无所作为,遂于这年秋冬,渡海复入四明山,在上虞平冈开始了另一段山寨生活。

(未完待续)



公告


本文作者郑重声明:未经作者同意允许,任何个人和组织机构不得擅自使用.修改.改编。


作者简介

李辉

李辉:网名柴门,笔名修人,男,1952年10月出生,汉族,浙江宁海人,现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浙江省诗词与楹联学会会员、宁波市诗词楹联学会会员、宁海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兼跃龙诗社副社长、宁海徐霞客研究会会员、兼宁海史志研究会会员。长期钟爱诗词文化和历史文化,作品多发表于《浙江当代诗词选》《浙江诗词楹联》《浙江诗潮》《西湖新咏》《当代宁波诗词选》《今日宁海》《徐霞客在宁海》《宁海文史》《跃龙诗声》《宁海当代诗词选》《缑乡风情录》《诗咏宁海三百首》《宁海当代诗词精选》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