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9.滚痰丸详解研讨
本资料由朱永库老人,在研究学习中医方剂学.《中医药方精选网》和多名老中医经验资料后所编辑,目的是在自己用方时,便于找方,使用方便。本篇主要是分析了,滚痰丸药方的详解和研讨,供有缘人对症选药方。 组成;金礞石6克 酒大黄16克 酒黄芩16克 沉香2克 本方现代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癫痫,慢性支气管炎,肺感染, 慢性结肠炎,病毒性脑炎等,辨证属实热老痰为病者。 1.癫症 2.头痛 3.惊惕不安 4.精神分裂症 5.呕吐 6.中风 1.中风 2.精神分裂症 [主治] 实热老痰证。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 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 噎塞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本方专治实热老痰之证。以癫狂惊悸等证见大便干燥,苔黄厚腻, 脉滑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卷4) [异名] 沉香滚痰丸(《墨宝斋集验方》卷上)、礞石滚痰丸(《痘疹金镜录》卷上)。 . . [组成] 大黄酒蒸 片黄芩酒洗净各八两(各240g) 礞石一两捶碎,同焰硝一两,投 入小砂罐内盖之,铁线缚定,盐泥固济,晒干,火煅红,候冷取出(30g) 沉香半两(15g) [用法] 上为细末,水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四五十丸,量虚实加减服,清茶、温水 送下,临卧食后服(现代用法:水泛小丸,每服8一lOg,日l一2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 泻火逐痰。 [主治] 实热老痰证。癫狂惊悸,或怔忡昏迷,或咳喘痰稠,或胸脘痞闷,或眩晕 耳鸣,或绕项结核,或口眼蠕动,或不寐,或梦寐奇怪之状,或骨节卒痛难以名状,或 噎塞烦闷,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 [病机分析] 实热老痰,久积不去,变幻多端。所谓“百病多因痰作祟”。亦即 《泰定养生主论》所谓:“痰证,变生千般怪症”。若上蒙清窍,则发为癫狂,或为昏迷; 扰乱心神,则发为惊悸,甚则怔忡、梦寐怪状;痰热壅肺,则咳喘痰稠,甚则噎塞烦 闷;痰阻气机,则胸脘痞闷;痰火上蒙,清阳不升,则发为眩晕,壅塞清窍,则耳鸣时 作5痰热留于经络、关节,则口眼蠕动,绕项结核,或骨节卒痛;痰火内积,腑气不 通,则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脉滑数有力,均为实热老痰之征。 [配伍意义] 本方为治疗实热老痰之峻剂。礞石甘咸平,制以火硝,攻逐下行之力 尤强,方中取其燥悍重坠之性,以下气消痰,攻逐陈积伏匿之顽痰,同时本品能平肝镇 惊,善治惊痫,为君药。正如《本草纲目。金石部》卷10所云:其善“治积痰惊痫,咳 嗽喘急。”大黄苦寒,荡涤实热,开痰火下行之路。《神农本草经》卷3云:大黄除“留 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其与礞石相伍,攻下与重坠并用,攻坚涤 痰泻热之力尤胜,用为臣药。黄芩苦寒,善清肺火及上焦之实热,佐助大黄疗痰热,二 者用量最重且酒制而偏善上行,清热泻火以治热痰,《成方便读》卷3曰:“黄芩之苦 寒,以清上热之火;大黄之苦寒,以开下行之路。”寓澄本清源之意。沉香仅用半两, 辛而苦温,既可行气开郁,降逆平喘,令气顺痰消,又可以温性而制约大黄、黄芩之寒 凉,防过于苦寒伤中,用为佐药。四药合奏泻火逐痰之功,药简而效宏。即吴谦所云: “二黄得礞石、沉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腻之垢而不少留,滚痰之所由名也”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 本方配伍特点,清泻相得,升降相宜,以降为主,因是证为痰火,故以黄芩、大黄 清热降火,大黄虽主降泻,但二者同用酒制,则既可清上焦之痰热,又可使痰火下行。 然因顽痰痼疾,恐降泻之力不足,遂用重坠之礞石与沉降之沉香,导上攻之痰随气下行,则气机得畅,升降有权。 [临床运用] 1.证治要点 本方专治实热老痰之证。以癫狂惊悸等证见大便干燥,苔黄厚腻, 脉滑数有力为证治要点。 2.本方现代多用于治疗精神分裂症,神经官能症,癫痫,慢性支气管炎,肺感染, 慢性结肠炎,病毒性脑炎等,辨证属实热老痰为病者。 [使用注意] 本方药力峻猛,凡中气不足,脾肾阳虚,脾胃虚弱水泻者,以及孕 妇,禁用本方。对于形气壮实,痰火胶固者,宜用本方,然须病除即止,勿久服过用。 正如虞抟所言:“夫滚痰丸,止可投之于形气壮实,痰积胶固为病者;若气体虚弱之人, 决不可轻用也”(《医学正传》卷2)。 [源流发展] 本方为元.王珪所创,始载于王氏所著之《泰定养生主论》。主治“痰 证,变生千般怪症。”《玉机微义》卷4首次转引,后《丹溪心法附余》、《景岳全书》、 继生秘剖》、《医宗金鉴》等均收载此方,足见其疗效之卓著。《证治准绳。类方》卷2 引此方,用百药煎送服,谓“此丸得此药,乃能收敛周身顽涎,聚于一处,然后利下, 甚有奇功。”其用法与主治亦大为扩展。方中最具特色之配伍,乃为以剽悍重坠之青礞 石和攻下荡涤之大黄,治顽痰痼疾。追本溯源,以礞石治顽痰之方古已有之。如《中藏 经.附方》之礞石丸、《医学正传》卷2之青礞石丸,均以礞石为主以疗痰疾。另《直指 小儿方》卷2之礞石丸即用青礞石一味,以焰硝炮制,取其利痰之功。又如《医学纲 目》卷26之礞石丸,主治痰证,并佐以半夏、南星、茯苓、风化硝等物,以增其化痰 之功。治痰伍用泻下之品,以“泻”祛痰,亦为本方之配伍特点,其可远溯至仲景甘遂 半夏汤之用甘遂以治留饮及茯苓丸之用芒硝以治痰停中脘。唯其证属痰热而用苦寒泻热 之大黄,而未用甘遂;又因其证重于茯苓丸而易芒硝为大黄。清.陶承熹等所著之《惠 直堂经验方》所载之礞石化痰丸,即在本方基础上,另人半夏、陈皮,以助其祛痰行气 之力,主治一切痰症而偏于热者,是对本方配伍遣药的进一步发展。余如《治疹全书》 卷下之礞石利痰丸、《幼科金针》卷上之礞石滚痰丸等配伍巴豆霜以增其攻利之势,并 人行气祛痰之品,然其与本方之配伍方法,异曲同工。 . [疑难阐释] 1.关于本方方源 《方剂学》统编教材6版(规划教材)认为本方方源为“王隐君 方,录自《丹溪心法附余》”、《中医方剂大辞典》认为是“《玉机微义》引《养生主论》” 方。《养生主论》即《泰定养生主论》,为元代王珪所著,共16卷,内论痰证甚详。虽 具体刊行年代不详,然史料记载均早于上述各书。考《玉机微义》成书于1396年、《丹 溪心法附余》成书于1536年。故本方方源应作《泰定养生主论》,录自《玉机微义》为是。 2.关于方中之礞石 方中所用之礞石为青礞石。 《本草纲目.金石部》卷10云: “礞石,有青白两种,以青者为佳。坚细而青黑,打开,中间有白星点,煅后则星黄如 麸金,其无星点者不可人药。”现代研究证明,青礞石为变质岩黑云母片岩或绿泥石石 化云母碳酸盐片岩,呈绿黑色或绿灰色,有玻璃样光泽,星点样闪光。主要成分为镁、 铝、铁、硅酸等,因含显著的低铁,故常呈青绿色。以其味咸沉降之性,尤善下气重 坠,消痰镇惊。且礞石尚需与等量之硝石同煅。《本草纲目.金石部》卷10云:“礞石, 制以硝石,其性疏快,使木平气下,而痰积通利,诸症自除。”又《医林纂要探源》卷 3El: “以此石硝石各半,打碎拌匀,人罐内煅至硝尽而色如金为度,盖所以去其毒 也。”所以,古今用礞石皆需煅用,既可去其“生石”之性,亦可增其祛痰之力。正如 《本草问答》所云:“礞石必用火硝煅过,性始能发,乃能坠痰,不煅则石质不化,药性 不发,又青不散,故必煅用。”《医学人门)卷2亦云:“礞石得焰消能利湿热痰积从大 肠而出。” 3.关于本方服法 原方尚有“临卧食后服”一语。《景岳全书.古方八阵》卷52滚 痰丸之后云: “凡服滚痰丸之法,必须临卧就床,用热水一口许,只送过咽即便仰卧, 令药徐徐而下。服后须多半日勿饮食起坐,必使药气除逐上焦痰滞恶物过膈人腹,然后 动作,方能中病。或病甚者,须连进二三次。”盖食后服,属“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 后服药”之理。临卧服,乃使药力缓缓而发,是峻药缓用之义,以防下多伤正。另外, 也可根据病情之轻重缓急,采用不同给药方法。急重病,用速给法,用量略大(每次 8~10g,日服2—3次),中病即止;慢性病,用缓给法,由小剂量开始(每次2—3g, 日服3次),以畅泻为度,不泻,次日增加用量,泻后仍用小剂量。 [方论选录] 1.吴昆:“实热老痰,此方主之。大黄能推荡,黄芩能去热,沉香能下气,礞石能 坠痰。是方乃攻击之剂,必有实热者始可用之,若与虚寒之人,则非宜矣。又礞石由焰 硝煅炼,必陈久为妙,若新煅火毒未除,则不宜服。”(《医方考》卷2) 2.柯琴:“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此无稽之谈也。夫脾为胃行其津液,以 灌四旁,而水精又上输于肺,焉得凝结而为痰?惟肾为胃关,关门不利,故水聚而泛为 痰也,则当曰肾为生痰之源。《经》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阳走五脏,浊阴归六 腑。肺为手太阴,独受诸气之清,而不受有形之浊,则何可贮痰?惟胃为水谷之海,万 物所归,稍失转味之职,则湿热凝结为痰,依附胃中而不降,当曰胃为贮痰之器。斯义 也,惟王隐君知之,故制老痰之方,不涉脾肺,而责之胃肾。二黄、礞石禀中央之黄 色,人通中宫者也。黄芩能清理胃中无形之气,大黄能涤荡胃中有形之质。然痰之为 质,虽滑而粘,善栖泊于肠胃曲折之处,而为巢穴,不肯顺流而下,仍得缘涯而升,故 称老痰。二黄以滋润之品,只能直行而泄,欲使委曲而导之,非其所长也,故选金石以 佐之。礞石之燥,可以除其湿之本,而其性之悍,可以迅扫其曲折依伏之处,使秽浊不 得腻滞而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乎!又虑夫关门不开,仍得为老痰之窠臼,沉香禀北方 之色,能纳气归肾,又能疏通肠胃之滞,肾气流通,则水垢不留,而痰不再作,且使礞 石不粘着于肠,二黄不伤于胃,一举而三善备,所以功效若神也。’’(录自《古今名医方论》卷4) 3.王子接:“礞石性寒下降,阴也;焰硝性热上升,阳也。用以同煅,不特取焰硝 有化石之能,并与礞石有阴阳相济之妙。是方也,治痰之功在于礞石,然独能攻肝经风 热老痰,与他脏之痰不相及也。王隐君云:其痰如墨,有如桃胶、破絮、蚬肉之状,咯 之不出,咽之不下,形坚性重,入水必沉,服之其痰下滚,从大便而出。复以黄芩肃肺 经清化之源,大黄泻脾经酿痰之热,沉香利肾经生痰之本。三焦清利,痰自不生,是礞 石治其本,三者穷其原尔。”(《绛雪园古方选注》卷中) 4.吴谦,等:“治痰者,以清火为主,实者利之,虚者化之;治饮者,以燥湿为主, 实者逐之,虚者温之。所以古人治饮有温补之法,而治痰则无之也。王隐君制礞石滚痰 丸治老痰一方,用黄芩清胸中无形诸热,大黄泻肠胃有质实火,此治痰必须清火也。以 礞石之燥悍,此治痰必须除湿也;以沉香之速降,此治痰必须利气也。二黄得礞石、沉 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腻之垢而不少留,滚痰之所由名也。若阳气不盛,痰饮 兼作,又非此方所宜。”(《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卷5) 5.张秉成:“通治实热老痰,怪证百病。夫痰之清者为饮,饮之浊者为痰,故痰者 皆因火灼而成,而老痰一证,为其火之尤盛者也,变幻诸病多端,难以枚举。然治病者 必求其本,芟草者必除其根。故方中以黄芩之苦寒,以清上焦之火;大黄之苦寒,以开 下行之路,故二味分两为独多。但既成之痰,亦不能随火俱去,特以礞石禀剽悍之性而 能攻陈积之痰者,以硝石同煅,使其自上焦行散而下。然一身之主宰者,惟气而已,倘 或因痰因火,病则气不能调,故以沉香升降诸气,上至天而下至泉,以导诸药,为之使 耳”。(《成方便读》卷3) 6.唐宗海:“痰者,水之所结也。肺胃火盛,煎灼其水,则凝而为痰。与饮同主于 水,而饮则动于寒,故清而不稠,痰则熬以火,故粘而难下。王隐君制此方,用黄芩清 肺中无形之火,用大黄泻胃中实积之火,此治痰先清火,所以治其原也。然痰本水湿所 成,故佐以礞石之悍燥以除水。痰之所留,气即阻而不利,故用沉香以速降之。二黄得 礞石、沉香,则能迅扫直攻老痰巢穴,浊垢之处,而不少留,此滚痰之所由名也。为末 水丸,姜汤下,仰卧,忌饮食半日。若喉间粘壅,乃病药相拒,少顷药力到自愈。方虽 猛峻,然顽痰变见诸怪证,非此不治。”(《血证论》卷7) [评议] 诸家方论均集中于痰、火两端,只不过各有偏重。王氏着眼于“痰”,主 张此方治痰之功在于礞石,且独攻肝经风热老痰,复以黄芩清肺,大黄泻脾,沉香利 肾,共奏其效。认为礞石治其本,三者穷其原。此论抓住了病机,符合痰火为患的临床 见证特点。欲攻坠其实热老痰,非青礞石为君则难胜其职。而有些医家却着眼于“火”, 推崇大黄、黄芩之苦寒清热为主。然顽痰痼疾难随火去,二黄用量虽重,却无重坠之 功,若以之为君,有悖病机。此外,吴氏指出“若阳气不盛,痰饮兼作,又非此方所 宜。”提示本方药峻力宏,临证用之理当谨慎。至于柯氏所谓此方治证责之胃肾,不涉 脾肺,未免欠妥;“栖泊于肠胃”之说,尤为偏颇。痰之所生,其源不一,不应认为凡 用下法治痰,其痰皆在肠胃。若如此,十枣汤之治悬饮,大陷胸汤之治结胸,以及本方 所治之证,岂能皆是痰在肠胃? [验案举例] 1.癫症 《南雅堂医案》:神呆,忽啼忽笑,言语无序,脉沉兼滑,系顽痰实火, 胶结为患,症非虚寒可比,治法不嫌其峻。兹用滚痰法主之:青礞石三两,焰硝一两, 大黄八两(酒蒸),淡黄芩八两(酒洗),沉香一两(研)。先将上两味同人瓦罐内,以 盐和泥封固,人火煅至石如黄金色为度,用清水飞净,和后药三味水泛为丸。每服二钱,姜汤送下。 2.头痛 《浙江中医杂志》(1991,8:370):某男,65岁,农民;1988年5月21 日初诊,高血压病12年,右侧头痛月余。近10日并发左侧头痛,疼痛剧烈,难以忍 受,屡服降压、利尿、镇静、镇痛等药未能缓解。诊见眼赤掣痛,烦躁不寐,四肢胀 酸,纳差口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弦滑而数。血压210/110mmHg。投 以礞石滚痰丸加味:礞石(先下)30g,黄芩15g,沉香12g,代赭石、大黄(后下)、 牛膝各20g。5剂,药后大便通畅,日1次,头痛已止,眼红消失,血压降至160/ 90mmHg,余症均基本消失。上方改大黄为10g,加当归、白芍各15g,再进5剂,诸症皆愈。 . 按语:本例久患高血压病,痰热素盛,久治不得其法,痰浊不祛,邪热不清,腑气 壅塞,上扰清窍而头痛,重用礞石下气坠痰,平肝镇痛,大黄通腑泻热。诸药合奏化痰 导滞,泻热通腑,降气止痛之功,故获速效。 3.惊惕不安 《中成药研究》(1984,增刊1:70):某男,40岁。全身惊惕不安已 10余年,28岁时因小腿抽筋引起,经常全身惊惕不安,几乎每小时总觉有一处在跳动, 眼睑息瞬眨闪,甚则全身有震动感,如有意控制尤为不适,服镇静安神剂不效。诊其脉 弦而有力,舌苔黄而腻。年壮体弱,显系痰火内结,属实证。给礞石滚痰丸3g,日3 次,半月后诸症悉除。 4.精神分裂症 《河北中医》(1986,6:30):某女,15岁。患妄想型精神分裂症 20年,病情不稳,每年约2—3次发作,患者思绪混乱,联想古怪,忿郁恼怒,骂詈不 避亲疏,自言鬼神附体,现已大便三天未行,脉沉滑有力,舌质红,苔黄燥,口气秽 臭,治宜直折郁火,速捣痰巢,日服礞石滚痰丸10g(分4次服),服5天症去若失。 按语:以上两例用礞石滚痰丸原方,由于药证相符,多年怪证,数剂即除。 5.呕吐 《河北中医》 (1986,6:30):某男,14岁。头昏呕吐反复发作1年余, 昨日又发。曾患病毒性脑炎,治后痊愈,现每隔1月左右,晨起必发严重头昏,伴呕吐 卧床良久方安,舌红苔薄白润。治以礞石滚痰丸,每服3g,日3次,服药1月余,诸 症消失,随访9个月,未复发。 按语:本例始因病毒性脑炎,虽治而痰毒未能尽除,残留肝胆,于肝胆阳升之时, 发为头昏、呕吐,治以礞石滚痰丸,下气涤痰,泻火清热,而获良效。 6.中风 《四川中医》(1985,2:20):某男,53岁。高血压病史10年,平素急躁 易怒,嗜肥甘,于5天前晨起,突然右侧肢体活动障碍,跌仆于地,后由家属送医院, CT提示左侧内囊有小梗死灶。诊见:右侧肢体偏废不用,肌力Ⅱ、级,大便秘结,口 眼喁斜,语言不清,口苦而干,Bpl50/90mmHg,苔腻舌红,脉弦滑,方用礞石滚痰丸 合调胃承气汤。药用:礞石滚痰丸9g(吞服),生枳实、生大黄(后下)、制胆星、制 半夏各6g,甘草、陈皮各5g,全瓜蒌30g,菖蒲、广地龙、云苓各10g。服6剂,大便 畅行,腻苔渐化,语言转清,肌力开始恢复。原方去大黄、礞石滚痰丸,加川芎、丹 参,服10剂,神清语利,肢体活动渐复,肌力达Ⅳ级。 按语:患者性情急躁易怒,且嗜食肥甘,日久蕴湿生痰化热,痰阻肢体脉络,肢体 失养则可出现活动障碍。方中礞石涤痰,大黄泻下荡积,胆星、半夏燥湿化痰,枳实、 陈皮行气以助痰消,菖蒲、.地龙通络去痰,重用瓜蒌行气化痰。 [临床报道] 1.中风 用礞石滚痰丸治疗中风24例,中医辨证分为风阳痰火型,风阳夹痰型, 风阳上扰型。①风阳痰火型4例,处方:礞石滚痰丸30g(包煎),生大黄(后下)、生 枳实、芒硝(另冲)、生甘草、双钩藤各10g,羚羊角粉lg(吞服)。②风阳夹痰型8 例,处方:礞石滚痰丸30g(包煎),生大黄(后下)、生枳实、芒硝、生甘草各10g。 ③风阳上扰型12例,处方:礞石滚痰丸20g(包煎),生地、玄参各15g,花粉、麦冬 各12g。疗效观察:显效:风阳痰火型1例;风阳夹痰型2例;风阳上扰型6例。有 效:风阳痰火型2例;风阳夹痰型5例;风阳上扰型6例。无效:风阳痰火型、风阳夹 痰型各1例,总有效率为87。5%。 2.精神分裂症 对100例痰火交结型精神分裂症,用礞石滚痰丸加味治疗,结果 痊愈85例,显效8例,有效5例,无效2例。方剂组成为:礞石20g,黄芩12g,沉香 6g,胆星9g,制半夏9g,陈皮18g,炒枳实9g,蒌仁12g,茯苓18g,酸枣仁18g,石 菖蒲18g,夜交藤20g,每日1剂,水煎服,日3服,thJL酌情减少剂量,增加服药次数(x。 竹沥达痰丸 组成;半夏6克 人参3克 白茯苓6克 炙甘草3克 白术9克大黄9克 酒黄芩9克 沉香15克 金礞石3克 竹沥15克 生姜汁10 主治;老痰胶固,久稍不去,而正气 不足者。 (《摄生众妙方》卷6) 半夏二两(60g)汤泡洗七次,再用生姜 汁浸透,晒干切片,瓦上微火炒熟用之人参一\两(30g)去芦 白茯苓二两(60g)去白甘 草炙一两(30g) 白术三两(90g)微火炒过 大黄三两(90g)酒浸透热,晒干后用黄芩 三两(90g)酒炒沉香五钱(15g)用最高者 礞石一两(30g)同焰硝一两(30g),共火煅金 色共研细末,竹沥一大碗半,生姜自然汁二盅和匀,人锅内火熬一刻许令热,却将前 药末和捣如稀酱,以瓷器盛之,晒干,仍以竹沥、姜汁如前法捣匀,再晒干,如此三 次,仍将竹沥为丸,如小豆大。每服百丸,食远白米汤送下。功用:降火,逐痰,益气 扶正。主治:老痰胶固,久积不去,而正气不足者。 本方由滚痰丸合二陈汤化裁而得,取滚痰丸泻火逐痰,二陈汤去橘红加白术以燥湿 化痰,调和脾胃。又用竹沥清热化痰,姜汁和胃止呕,共助祛痰之力。更佐人参益气扶 正,使攻中有补,泻不伤正。 滚痰丸纯为重坠攻逐老痰之品,而本方又增二陈燥湿痰,兼理中州,更以人参益气 扶正,祛痰而不伤正。故对老痰胶固,久积不去,正气已虚,不耐滚痰丸峻攻者,用此 方为宜。堪称为攻补兼施之名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