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长庚 如果你从未听说过王清福其人,你身边的人也大致如是。然而回到19世纪下半叶,王清福应该是北美洲最有名的华人。美国学者苏思纲的《走出帝国:王清福的故事》,2013年以英文版形式呈献给读者,除少数几位研究亚裔美国人历史的学者,公众对王清福普遍感到陌生。然而,作为早期美国华人,王清福曾经引起的新闻效应是空前的:在他生活的历史时期,光署名或者提及他的新闻报道就有三千多篇。如今,这本书由后浪出版公司推出中文版,得以让国人重新认识这位“华人的马丁·路德·金”。 ![]() 《走出帝国:王清福的故事》 [美]苏思纲 著 卢欣渝 译 后浪|上海文化出版社 从山东到美国 美洲历史是一部各族移民的历史,如今人们对非洲裔美国人、亚洲裔美国人、犹太裔美国人、拉美裔美国人以及其他族裔美国人的过往兴趣陡增。这反过来开启了许多机会,促使学者前去探索那些被忽略的历史人物。 2009年是纽约市诞生400年,为表示纪念,纽约市博物馆选出在各个领域作出杰出贡献或产生广泛社会影响的400位名人,并编撰出版《纽约400名人录》一书。这份名录涵盖政治、艺术、商业、体育、科学和娱乐等领域,上榜的人物被视为推动和影响了这座城市的发展。名人之中有5位华人,分别是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物理学家吴健雄、建筑师贝聿铭和林璎、华裔报人和民权领袖王清福。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王清福生于山东即墨的一个膏粱富庶之家,父亲王方中是个不善治家的懦弱纨绔子弟。觊觎王方中家产的族人,借机将其名下的财产剥夺净尽,王方中遂偕子乞讨流落到烟台。 到烟台后的王氏父子,被一对好心的美国夫妇收留,此后这对夫妇又把年幼的王清福带到美国接受教育。在清政府1876年送出第一批官派留学生赴美国之前,曾有5位中国学子在美国的学校里获得学位。这其中以容闳最为有名,他被誉为“中国留美第一人”,而王清福也有幸名列这5人之中。 在美国读书期间,王清福“读书勤奋用功,成绩优异,使老师十分喜悦和惊异……得到学校的表彰”。学成归国后,他曾任职镇江海关,因不满清廷腐败,试图组织反清活动而遭通缉,此后逃亡并长期流亡美国。 1867年年末,王清福抵达美国,当时已有数万“中国佬”(Chinaman)在他之前乘船登陆美国。“中国佬”是当年美国人称呼中国人的用语。1848年,人们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萨特工场发现了黄金,消息传到中国后,中国人开始涌向美国。1860年,身在美国的中国移民数量接近3.5万人,十年后,这一数字几乎翻了一番。这些人绝大多数为男性,其中多数人迫于生计,在加利福尼亚州当苦力。 ![]() 在美国工作的华人劳工 他们来美国的部分原因是老家发生了一系列灾变事件,例如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省内族群间的火拼、人口过剩以及频发的自然灾害,例如干旱、台风以及带来饥荒的瘟疫。清朝法律禁止移民,所有这一切让民众本已贫困的生活雪上加霜。许多沿海民众宁愿犯法,铤而走险,在公海忍受长达几个月的漂泊前往美国,为的是改善家人的生活。 在苏思纲看来,这些早期开拓者没有复杂的背景,几乎称不上“蜂拥而至以图呼吸自由”的人群。准确地说,他们是经济移民,到美国不过是想发个财。总而言之,这些人不打算在美国居住过久,他们的梦想不过是让一贫如洗的家人过上像样的日子,挣到足够的钱,以便告老还乡,过安稳的生活。即使有融入美国社会的可能,在这些人看来也纯属遥不可及的事。如果有人不幸客死美国,所有家人和朋友都会穷尽一切办法将其送回故乡,叶落归根。 巡回演讲的年轻人 王清福第二次踏上美国的疆土不久,一场空前的经济大萧条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动荡席卷而来。整个社会的大环境对在美华人十分不利。 美国的反华情绪日渐高涨事出有因。较多的赚钱机会,吸引华人络绎不绝地来到美国。随着淘金热的冷却和太平洋铁路建设完工,这两个行业的华工与新来华工作为廉价劳动力,越来越多地涌进美国西部城市,冲击了加州等西部地区的就业市场,挤压了美国下层民众的工作空间,引起与本土劳工阶层的摩擦。 爆发于1873年的经济危机,使矛盾更加激化。美国劳工举行罢工时,华人往往被雇来做替工。由于华人不挑剔工作,也没有高报酬要求,更容易找到工作,于是白人劳工阶层指责华人从他们手里夺走了工作。反华组织“工人党”应运而生,举行了一连串反华集会和示威游行,一些流氓地痞则趁火打劫。在美国西部,华人到处受到攻击、驱逐和谋杀。加州议会更是推波助澜,向美国国会发出呼吁,要求在排华问题上有实际动作。 随着1876年美国总统大选的到来,为了讨好劳工阶层并争取选票,民主党、共和党的政客们争相以“华人滚出美国”为竞选口号,在各自全国大会上通过反华纲领。美国国会里的反华热度也逐渐上升,反华势力不失时机地在两院推出多项旨在限制华人移民的法案。 当时,王清福属于在美华人的极少数。他能用英文写文章,能用英语开讲座。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在1874年成为美国公民,因而可以保持美国社会中平等一员的心态来言论行事,用美国的文化口号去批判美国的种族主义。 王清福认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令人担忧的局面,主要原因是中美双方缺乏了解。他希望美国人眼里的中国人,和他自己眼里看到的一模一样。为了消除美国人对中国人的误解,他赶赴美国各地巡回演讲,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仅在1876年这一年中,他就开展了80余场演讲。 ![]() 1877年5月26日出版的《哈泼斯周刊》刊登的一张王清福的照片,由乔治·加德纳·罗克伍德拍摄。原版照片显然已经遗失,不过这幅高度逼真的工笔画幸存下来。照片里的王清福在中式长袍马褂里边穿了件西式高领衬衣。宽松的袖子表明,他是个接受过一定程度教育的人。 当时美国著名的《哈泼斯周刊》曾这样描写演讲台上的王清福:“聪明、有教养的绅士,他很轻松,很有效地使用英语,而且能让听众听得津津有味。”《纽约时报》则报道说:“他给听众的印象是:一个26岁左右的年轻人,彬彬有礼,营养良好。他的外观让人觉得他善于思考,且富有表现力。他的一举一动都十分优雅,有充分的自信,而且自始至终显得从容不迫,言行举止完美得体,好像是一位早已成名的社会名流。” 王清福以典雅的英文、诚恳的态度,力促美国社会认识中国文化,消弭对华的偏见与暴戾言行,但收效甚微。他的演讲虽然受到美国当时主流媒体的关注并予以大量报道,但多数报道对他的言论含有曲解和嘲讽的意味。 提出“美籍华人”概念 1882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该法案不但对华人移民进行严格限制,还第一次在法律上明文禁止华人通过归化方式取得美国国籍,禁止华人移民美国。它使得许多长期在美国并为其富强付出艰辛和血汗的华人,享受不到应有的权利。 ![]() 1882年5月美国国会通过了“排华法案” 由美国的高等学府教育出来的王清福,敏锐地意识到这部“排华法案”之所以能在国会通过,是因为在美国的华人缺乏政治影响力,华人只有积极地参与美国的政治运作,才能改变这种状况。于是,他把争取在美华人的公民应有的尊严和权益当成了他的事业,并呼唤更多的在美华人参与其间。 就在“排华法案”通过的第二年2月,王清福在纽约创办了美国的第一份华文报纸——《华洋新报》。这份报纸同时还出了英文版,英文版的名称为《Chinese American》。在今天,“Chinese American”这个词已被广泛用来称呼在美国的华人。而当时,美国社会各界对华人的各种限制和敌意正浓,公开使用“Chinese American”一词,是要有很大勇气的。这个词的意思是“有中国血统的美国人”,王清福以此向美国主流社会表明,已植根于美国的华人和其他美国公民应该是一样的,理应受到公平对待。 ![]() 然而,在美华人的抗争并没能阻止美国的排华浪潮。1892年,美国国会又通过了排华的“吉利法案”。这一法案不但将1882年“排华法案”延长了10年,而且更为严苛地规定在美华人必须向美国政府登记,领取劳工证,并对无证者给予严厉惩罚。 “吉利法案”通过后,引起了全美华人的愤怒。王清福借助全美华人抗议“吉利法案”的运动之势,全力促成了“华人平等权利联盟”的诞生。这是美国华人的第一个民权团体,王清福在会上被推举为联盟的秘书长。 王清福在演讲中呼吁:“华人是能干、守法和诚实的人民,他们缴了税,因此支持了政府……我们的兴趣在这里,因为我们的房屋、家庭和我们的所有利益,都在这里。美国是我们长期居住的家……我们要求在这大家庭里,在生活的竞赛里,有平等的机会。我们当中很多人已经在这个国家度过了一生。” 华人平等权利联盟组成后,曾向全体美国人民发出了一封呼吁书。据学者研究,这封呼吁书正是出自王清福之手。呼吁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坚信,如想成为美国公民,只要人品好,身体好,就够资格了。” 在马丁·路德·金《我有一个梦》的著名演说中,也有一段给人印象极深的话:“我梦想,有朝一日,我的四个孩子将生活在这样一个国度,人们评判他们,是看他们的人品,而不是他们的肤色。”王清福起草的呼吁书与《我有一个梦》如出一辙,而王清福的表达比马丁·路德·金还早了71年。 王清福一生为在美华人争取民生权利,最后以失败告终。当时的反华政治势力过于强大,仅凭他一己之力,注定会一事无成。尽管如此,他开办的那些讲座,他笔下的那些文章,他从事的各种活动,无疑都有助于帮助美国公众端正对华人的态度。 《走出帝国》直言,在那个年代,“中国佬”甘愿被动地接受二等公民身份,不会有什么反抗,这已经成为美国人的固有观念。而王清福勇于尝试,用事实打破了这种固有观念。“在美国境内的中国人里,王清福是一位领袖级人物和勇敢的斗士,尽管他在战斗中惜败,但他无愧于这两个称号。” ![]() |
|